从道统的角度分析清末民初绅士蜕化论文_谢磊

从道统的角度分析清末民初绅士蜕化论文_谢磊

谢磊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自甲午海战失败后,盛行于中国的“中体西用”思想彻底宣告失败,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儒家“道统”思想也因科举制的废除与战争、西学等因素的冲击下逐渐坍塌。在此前提下,清末民初绅士阶层开始蜕化,绅士开始打破“官—绅—民”的结构,把持地方政权;不再作为地方利益的保护者,而是搜刮地方经济;放弃教化乡民的文化职责,破坏思想文化。

关键词:道统的破坏;绅士蜕化;绅士职责

一.道统的内涵

儒家道统,顾名思义是指儒家之“道”的传承脉络和思想系统,关于 “道”,孔子有过数十次表述。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道不同, 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儒家的道统并不与道家所谓的“道”趋同,儒家的道更倾向于人伦,国家政治的“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 武之道焉。”(《论语?子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这就是将“道”与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的治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并且认为优良治理之道应当效法文武先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由最先进的阶层——知识分子创造的伦理道德标准,知识分子自身严谨的遵守这一标准,但并不强求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只是试图通过宣传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使统治者和民众都能接受这套标准,从而达到一个大同社会。“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费孝通先生认为,士绅阶层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变种很好的继承了道统,并在这套准则下作为官府与普通民众的中间人从事协调乡里纠纷、组织公共事务、兴办社区水利、推广文化教育等事务。

二.道统的破坏

按照“三维四期”理论,道统、族统、王统中,道统应当是作为核心“以整个社会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制约和规范着王统与族统” ,关于绅士身份的获得,张仲礼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绅士》一书中说明了绅士身份的获得方式“进入绅士集团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和捐纳,其中考试是更重要的途径”考试即为“正途”,捐纳即为“异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法国思想家魁奈认为中国不存在世袭贵族,这就意味着绅士及其子弟想要继续获得荣誉就必须通过“正途”科举考试、“异途”捐纳等种种方式;由于科举考试由皇权组织,因此绅士天然的依附于皇权,依靠皇权获得特权,绅士在“学而优则仕”这一道统思想下积极入仕。但1905年,清政府发布命令废除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绅士失去了赖以进入仕途从而获取经济政治特权的钥匙,“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经济,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不能进入新式学堂,这就给绅士阶层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茫然、愤慨、幽怨的情绪充斥着绅士阶层。特权丧失,权威旁落,使得绅士阶层中的大部分人逐渐失去了道德伦理意识,“非是劣矜、土棍,即为败商、村蠡,而够绅士之资格者各县皆寥寥无几” ,绅士开始蜕变。

三.绅士的职责与绅士的堕落

绅士原本作为“官—民”结构的中间人,其职责在于负责协调政权机构与基层民众的利益冲突。具体来讲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1.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对中央:作为中央政权统治下率领民众基层自治的

领导者,其职责在于监督征派赋役,维持地方治安;对地方:则是一方民众集体利益的代表者,负责解决邻里纠纷,代表民众与政府进行磋商。

2.文教方面:主要是兴办学堂,医馆,义庄等社会福利事业,并传播伦理道

德来教化民风。

以上两点为前人总结绅士的基本职责规范,但仔细研究便不难发现,绅士作为自上而下的统治者与自下而上的民意代表,始终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即当政府与民众发生利益冲突,绅士到底该站在谁的立场?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绅士》一书中曾经讨论了当政权与民众利益发生冲突时绅士的行为,即通过民众代表“乡约”与政府代表“皂隶”进行直接对话,作为地方领袖的绅士则尽量回避直接沟通,当发生利益冲突时,绅士再代表民众与代表政府的县令直接磋商,如果磋商结果绅士不满意,则可以运用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影响力对县令施压,使事情朝自己预想的发展。

但这仅仅是针对一般情况下的应对之策,如果是由专制王权直接下达的命令引起的政府与民众的冲突呢?个人以为绅士至少在心理上是站在专制王权的立场上的。因为所谓的绅士,其身份即是通过专制皇权所规定的途径(科举考试、捐纳等)而获得的,不论其入仕抑或村居,其减免赋役、荫庇子孙等政治经济特权都始终是得益于专制皇权,也就是说,皇权是根,绅士是枝叶,根深叶才能茂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绅士的命运是与专制皇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清末民初道统核心地位的沦丧以及专制皇权的坍塌,以“卧碑禁例八条”为评判优劣标准,士绅逐渐分成优绅与劣绅两部分。优绅即那些仍然恪守儒家道统准则,积极协调官府与民众矛盾,以身作则成为百姓榜样的人;劣绅即那些或是与基层官府勾结,压榨百姓;或是凭借在地方势力要挟官府,巧取豪夺,为官府与百姓所不齿的败类。

总之,随着清末民初传统儒学主流地位受冲击和社会大变动,作为社会核心阶层的绅士阶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绅士不再是自上而下统治意识的代言人,也不再是自下而上民意的代表者,而是分化出了大量的不被社会认可的劣绅,随着劣绅的大量出现,中国绅士作为传统中国核心阶层的地位也摇摇欲坠,逐渐与社会主流渐行渐远,直至建国后被毁灭殆尽。

参考文献:1.费孝通《中国绅士》

2.张仲礼《中国绅士》

3.陈志让《军绅政权》

4.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

论文作者:谢磊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从道统的角度分析清末民初绅士蜕化论文_谢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