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创新了发展理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目标、新途径;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与外延。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的认识
发展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发展目的,不同的发展目的又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谁而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经济发展是创造富裕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并把它作为发展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一系列重要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有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指当代的人,还包括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要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丰富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内涵的科学认识
发展方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不仅仅是字面上而更主要的是在内涵上突出了“科学”二字。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在发展任务上,科学发展观将经济、社会与人的统一发展而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把人和社会的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突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面性。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协调性。“协调发展”的内涵就是,要以内涵式与集约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三是在衡量发展的标准上,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统一,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因素在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开拓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认识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做好“五个统筹”。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要在统筹发展布局中发展。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互补等问题,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发生。因此,搞好“五个统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
其次,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在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就是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不但要正确处理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快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支撑、环境保护的关系,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劳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与就业的关系,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统一于科学的发展进程之中。
第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外部则倡导创建和谐世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为此,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倍加珍惜战略机遇期,倍加珍惜和平的国际环境,认真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发展经验,在求同中谋发展,在存异中求和谐,以促进民主平等、互利共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亿万人民群众来创造。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真理。同时,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是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只要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地位既是由党的先进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历史检验作出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点在于,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把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问题。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主体,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基本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离开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营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其次,科学发展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强调要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领导发展的能力来抓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沉痛教训和我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强,党就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反之则会因失去人心而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因此,科学发展观将发展问题与党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能力促发展,以推动发展提高能力,既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群众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相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所进行的一次理论创新。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客观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