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_银行论文

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是完全信息市场,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当信贷市场上贷款的供求相等时,达到均衡,此时的利率为均衡利率,它使市场出清,贷款实现最优分配。按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此时,贷款者和筹资者都从信贷市场上得到“剩余”(即福利增加)。信贷配给论认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全信息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会出现一种新的均衡(较通常市场出清条件下为少的供给)。此时,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其差距由信贷配给来解决。当信贷市场处于信贷配给状况下,贷款是否也实现最优分配,或者说贷款者和筹资者从信贷市场上得到“剩余”(即福利增加)状况如何,也可以说,此时的信贷配给是否有效率。

一、信贷配给综述

最先提出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现象是凯恩斯(1930),他在其《货币论》中指出英国信贷市场存有一种限额分配的传统制度。目前认为,信贷配给的形式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巴尔坦斯伯格(Baltensperger,1978)定义了均衡信贷配给,将信贷配给分为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等等。而凯顿(Keeton,1979)认为信贷配给存在两种类型:一类配给指在一给定借款人群中的全部或部分受到了配给限制;二类配给是指从借款人的角度划分同类群体,事后看来,同类群体中的一些借款人得到贷款,而其他借款人受到了配给限制。

对于银行产生信贷配给行为的原因,西方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斯科特(Scott,Ira Jr,1957)认为信贷配给现象是某些制度上的制约所得到的长期非均衡现象,如政府约束的利率上限等。弗莱德·乔尔(Fried·Joel)和彼得·蒙威特(Howitt,1980)试图从隐含性合约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信贷配给现象。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对信贷配给现象作出完整的解释。只有将信贷市场看作不完全信息市场,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才可对信贷配给现象作出完整的解释。如乔斯夫.E.斯蒂格里兹(Joseph.E.Stiglitz)和安德鲁.威斯(Andrew Weiss,1981)论证了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他们认为信贷供给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预期平均收益(R,r)的增函数,接着论证了贷款的预期平均收益是项目风险系数的递减函数。意为:提高利率一方面会增加银行的收益,即利率的正向效应,另一方面逆向选择在起着相反的作用,即利率的反向选择作用。当两种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的收益达到最大,银行信贷的供给量也达到最大,但该利率水平低于信贷供需平衡的瓦尔拉均衡利率。造成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这个差距由信贷配给来解决。如图1。而斯蒂芬.D.威廉姆(Stephen.D.Williamson,1980)还论证了道德风险也会导致以上的信贷配给现象。

综上所述,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原因有:政府的某些制度上的制约,如利率上限;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分析

在商品市场上,商品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此价格水平上,商品市场出清。此时,生产者从市场上获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从市场上获得消费者剩余,即二者都从市场上获得福利。信贷市场上同样存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只不过此时的生产者为银行(即贷款者),消费者为借款者。

(一)利率上限条件下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

当一个国家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即使是在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也肯定会出现配给现象。如图2,假设是在一个完全信息信贷市场上的利率上限管制。则上限利率r[*]一定小于瓦尔拉均衡利率r[,m],此时的市场利率为管制利率r[*]。对银行来说: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其“生产者剩余”为r[*]FC的面积;达到瓦尔拉均衡时,其“生产者剩余”为r[,m]EC。可见,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银行的“生产者剩余”减少,即银行从信贷市场上获得的福利减少,减少的幅度取决于r[*]与r[,m]的差距,r[*]越接近r[,m],银行福利减少的幅度越小。对借款者来说: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其“消费者剩余”为r[*]FQA;达到瓦尔拉均衡时,其“消费者剩余”为r[,m]EA。可见,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借款者的“消费者剩余”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r[*]与r[,m]之间的差距,r[*]越接近r[,m],信贷配给时的“消费者剩余”越接近瓦尔拉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设利率水平为r[,0]时,两种情况的“消费者剩余”相等,则当r[*]大于r[,0]时,利率上限配给时的“消费者剩余”小于瓦尔拉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当r[*]小于r[,0]时,利率上限配给时的“消费者剩余”大于瓦尔拉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为什么会出现低利率时,借款者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减少的情况?因为利率上限管制对筹资者来说,一方面低利率给其带来正福利效应;另一方面信贷数量的配给会带来负福利效应。当正负福利效应相等时,两种情况的“消费者剩余”相等;当负福利效应大于正福利效应时,就会出现低利率使借款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的情况。

从银行和借款者所获得的“剩余”之和(即交易双方从市场上获得的总福利)来分析,由图2可知,实行利率上限管制时的总福利(即四边形AQFC的面积)小于达到瓦尔拉均衡时的总福利(即三角形AEC的面积)。因此,在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实行利率上限管制导致的信贷配给会使交易双方的总福利减少。同样可以分析出,当信贷市场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市场时,信贷配给现象将更为突出(即在管制利率水平上,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的差距更大),实行利率上限管制导致的信贷配给也会使交易双方的总福利减少。所以,利率上限管制将导致非均衡的信贷配给。这种信贷配给不是帕累托改进,是低效率的。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分析

如图3,设瓦尔拉均衡时,银行的平均信贷收益为TR[,m](也是借款者的筹资成本),“生产者剩余”为W[,s],“消费者剩余”为W[,d]

则TR[,m]=r[,m]×L[,m],W[,s]=TR[,m]-I(注:银行意愿贷款量总是使其收益最大时的贷款量,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银行意愿收益为I。),W[,d]=r[,m]EG

设信贷配给时,银行的信贷收益为TR[*](也是借款者的筹资成本),“生产者剩余”为W[*,s],“消费者剩余”为W[*,d]。

可见,W[*,d]>W[,d],说明在均衡信贷配给时,“消费者剩余”大于瓦尔拉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此时,借款者的福利增加。

由于 TR[*]是银行的最大信贷收益,故 TR[*]>TR[,m],

则有W[*,s]>W[,s],说明在均衡信贷配给时,“生产者剩余”也大于瓦尔拉均衡时的“生产者剩余”。此时,银行的福利也增加。

综上所述,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中,实行信贷配给使银行和借款者的总福利增加,因此这种配给属于均衡信贷配给,即是帕累托改进。

三、结论及启示

1.利率上限管制会导致非均衡信贷配给。无论是在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还是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都会导致总福利的减少。而且当管制利率越接近瓦尔拉均衡利率(处于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或均衡信贷配给时的利率(处于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时,总福利降低的程度越小。因此,利率上限管制是无效率的。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且,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一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方式,如逐渐增加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也应使上限利率尽可能地接近瓦尔拉均衡利率(处于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时)或均衡信贷配给时的利率(处于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时),这样可使利率上限管制下的总福利降低幅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不过,最终应解除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2.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均衡的信贷配给会增加银行和借款者的福利,该种配给只是帕累托改进,即均衡信贷配给并不使信贷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均衡信贷配给状态下,银行愿意供给量小于借款者愿意购买量,在此利率水平上,借款者的一部分需求没有满足。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银行贷款的最大愿意供给量是使其贷款平均收益最大时的供给量,而且,此时贷款量小于需求量。因此要使供求双方的总福利最大,在达到均衡信贷配给时,应使银行意愿贷款量接近筹资者的意愿需求量。或者说,应使银行贷款平均收益最大时所对应的供给量尽量接近筹资者的意愿需求量。因此,减少信贷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可增加供求双方的总福利,所以说,一方面,根据我国信贷市场的现状,建立完整的、统一的、各银行能分享的信用咨询体系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银行也可对信贷合约作出某种安排,如要求担保、抵押等。

3.利率上限管制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配给现象,前一种原因导致非均衡信贷配给,后一种原因导致均衡信贷配给。也就是说,即使取消利率上限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也会出现配给。因此如果取消利率上限管制,信贷市场还会存在均衡信贷配给。这样,市场利率不会上升到很高的水平。这也可论证黄金老(2001)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趋势的论述。

标签:;  ;  ;  ;  ;  ;  ;  ;  

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