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_教学技能论文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_教学技能论文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3)02-0001-04

21世纪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核心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的实施教学改革。目前对于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心理结构缺乏系统的探讨与分析,从而制约了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促进与发展,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也就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心理结构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过分的教条化、流程化而提出的。当前教学创新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每一个教师教学的自觉要求。“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性的障碍。”[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创新。

什么是教学创新?林崇德认为教学创新是“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出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2]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3]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程序安排,而创造更适于自己特点和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教学模式。”[4]教学创新是指“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5]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围绕学生创造力这一关键因素展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理应表现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合作学习指导等;[6]教师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7]教学创新的内容包括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现有师生关系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及教学评量时具有创意,能反省、设计并运用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或活动,了解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为目标,不断形成与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8]教师的教学创新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等。

目前对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有较多的论述,但对于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论述较少。国外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创新表现的重要因素;[9]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包含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10]国内研究者也认为“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实施教学创新的实际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社会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基本的要素”。[11]研究者指出,“教学创新能力包括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等多种能力”。[4]这些关于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解析给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实质的解析一些启示,但由于这些解析抽空了教师教学的具体事件、活动、过程与目标,似乎没有触及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教学创新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而教学创新能力就是组织实施教学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结合教师教学实践的事件、内容、方法、活动、过程与目标,可以认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材料、方式方法与手段条件,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更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体现在能够超越现有的限制,形成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过程与解决教学问题,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更高水平教学效果与目标,这种能力即教学创新能力。

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心理结构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是单一心理结构的功能,而是一种综合心理结构功能的体现。正如斯滕伯格等(R.J.Sternberg & T.I.Lubart)曾指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及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共同构成的复杂能力。”[12]因此,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同样是一种复杂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认知系统、教学创新动力系统、教学创新人格系统以及教学创新行为系统等多种心理结构共同体的综合反映。

1.教学创新认知系统

教师教学创新本身就是教师的认知活动过程,教师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与想象等认知过程是教学教学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事件与问题的感知判断力、思维想象力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包含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感知力与判断力。在教学过程中,诸多教学问题有时候交织在一起,要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的感知判断力与决断力,这种判断力与决断力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而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需要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才能形成和发展。研究认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发挥创新能力时都会经过特殊的创造性思维过程。[13]教学创新思维是指教师以超越常规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教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又能经得起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以解决教学问题,达到高水平教学效果的思维方式。教学创新思维也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有效利用已知信息与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斯滕伯格也提出知识和技能在创新能力发展中的作用。[12]在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以教师的深厚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也是以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条件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是一种独立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存在,而是植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中的。

2.教学创新动力系统

教学创新动力系统是教师教学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创新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学创新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创新意识。[14]不同的动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教学创新内部动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主观因素,是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源泉。[8]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教师要有教学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同时也要有勇于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激情。要勇于以新颖的独创的新模式来处理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另外,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积极情感对学生高效率学习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5]实际上,教师教学情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教师的积极情感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是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构成。[8]教师对教育教学充满感情,热爱教育教学,尊重学生,具有强烈而炙热的工作激情,就保证了在教育教学中能更多的投入,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创新的主动性。教师对教育教学充满感情,热爱教育教学,就能够更多的吸纳新的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寻求教学内容的变革,更容易接纳新的课程要求和目标。只有充满感情和激情才会有洞察力和感悟力,才能够充分地运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熟悉的看法中发现新的关系。

3.教学创新人格系统

教师教学创新人格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是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人格特征。与智力相比,创新人格对创新过程更为重要。塞林(D.Sellin)等研究了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在班级内的行为表现,认为成功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六种特征: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16]

作为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林崇德将创新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1)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比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5)良好的习惯。[17]也有研究者总结发现,大多数研究认为创新型教师具有自信、勤奋、奉献、独立、自主、进取、合作、开放、包容、富有想象力、善于思考、有责任心等性格特征。[18]教师的创新人格特征是教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心理基础,教师的创新人格系统也必然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

4.教学创新行为系统

教学创新行为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是指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现有教学方式方法,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实施新的教学样式等。如有研究者提出的教师教学创新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以与学生共同创设出与以往不同的、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为目的,所实施的新颖而独特的教学行为。[19]教师教学创新行为表现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是对教学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行为方式。教学创新的行为系统,是由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技能等组成的,主要表现为教学创新技能和教学创新社会技能。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等,掌握操作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技能具体表现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的技能、创造性运用教法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教学应变技能等三个方面。首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创造出符合教育对象与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其次,创造性运用教法的技能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运用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再次,创造性的教学应变技能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教学创新社会技能主要是指团队合作能力,一些创新活动要求团体合作完成,因此,团队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创新行为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1.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学创新观念与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20]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创新须依靠创造型的教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比如要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而非筛选的观念,科学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教学创新的学生主体观、教学创新民主观、教学创新发展观等等。在这方面,应着重关注教师的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以及教师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它们既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前提要素,也是教学创新的目标之一。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条件下,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展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与教学叙事研究,探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与适合性,通过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展教学研究是创新教师成长与发展关键。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需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习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3.改变教师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教学创新

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应突出教师平时教学创新能力表现情况和教学创新成果的考核,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例如,可以建立教师教学创新成果奖励机制。制定教师教学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在考核教师创新能力表现情况和教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定期对教学创新能力强、教学创新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学校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强调教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3-01-18

标签:;  ;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