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中农民工融入的柔性战略——以杭州农民工与外籍人士的融入比较参照论文_刘燕

城市国际化中农民工融入的柔性战略——以杭州农民工与外籍人士的融入比较参照论文_刘燕

浙江传媒学院 杭州 310018

摘要:农民工和外籍人士同样作为流动人口,在城市经历着融入的难题,然而礼遇的差异带来迥异的融入结果。以杭州外籍人士与农民工在融入过程中的社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城市配套做对比,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解决的三对主要矛盾,剖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立身方式、软硬件条件和潜在诉求,借鉴城市国际化发展中促进外籍人士的融入经验,建议城市对农民工问题要抓准当下的需求点,协同政府、社区、企业和商业机构,采取柔性融入战略,促进农民工多维度融入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中。

关键词:农民工,外籍人士,融入,柔性战略

随着我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会议和活动的增多,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目标。一二线城市兴起了不少国际社区、国际街、国际日等面向外籍人士的基础建设。外籍人士作为一道景观,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不过,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群体——农民工却仍然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二者同样作为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有贡献,甚至在处境上也如出一辙,大部分人经历着在异乡的不适、过客心理和“留不下、不想回去”的尴尬处境,所不同的是城市给予的礼遇完全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城市归属感。本文以杭州为例,比较分析城市对两个群体融入当地的投入,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有助城市解决农民工融入当地,为尽快推进提升城市国际化提供参考途径。

一、社区管理比较

1.农民工在“管”好。为了推进杭州世界名城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杭州市政府针对流动人口大多没有社区概念,居住在城中村、廉价出租、安全意识差的问题,提出了虚拟社区的管理方法,出台了《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杭州市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实施方案》。对流动人口在2000人以上村(社区、小区)、外来人口达到3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租的员工宿舍、长租公寓等地方建立了一套“旅馆式”管理架构。虚拟社区管理将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房屋中介机构、住房租赁企业以及房东承租人纳入到“虚拟旅馆”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张安全系统网。

2.外籍人士在“服务”好。反观外籍人士居住的社区,在G20峰会后,按照政府提升国际化的要求,服务质量普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基本都设有一些专门针对外国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留学生校方还会提供一对一的志愿者帮助活动。市面上新开发的能为外籍人士提供高端服务的国际化社区,也以国际化高端服务为卖点,社区的绿化环境、物业、商业服务、低碳化、智能化都在城市中首屈一指。社区不仅有双语指示牌,有的还专门成立了涉外服务岗点,为外国友人提供涉及家政、租房、交通、签证、保险、信用卡办理等服务。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农民工群体,政府和社区潜在仍将其作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主导思想是“管”好,对于外籍人士,政府和社区的主导思想是“服务”好。

二、公共文化服务比较

1.农民工“难以触及”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大多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几乎每天工作9-10个小时,休闲时间少,大部分人除了手机之外,没有其他的娱乐工具。2008年杭州市总工会开始面向农民工建设“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休闲娱乐、充电学习的地方,现在已经建设了80多个,但仍未能遍及农民工所在的社区,大部分农民工工作单位或租房的社区能提供电视机、棋牌室、篮球场、阅览室的地方仍然非常少。即使有一些人才公寓社区能提供一些娱乐设施,甚至组织一些免费的插花、烘焙等娱乐活动,但由于对社区的归属感低,受手机媒体的影响,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更多青年农民工选择宅在房间里使用虚拟娱乐,年龄较大的农民工还是以打麻将、玩牌、喝酒等活动来休闲。

2.外籍人士“触手可及”公共文化服务。相比之下,外籍人士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受城市重视,杭州市政府层面2018年开始每年组织国际日,并成立了专门面向外国人的杭州国际社区服务平台,在城市层面组织了大量音乐、艺术、美食、教育、旅游、论坛、乐团、书社、画社等文化活动,组建了杭州外国人足球队、橄榄球队、太极队、龙舟队等体育运动组织,还配合杭州“国际街”的营造打造了一批大型的外国人生活社区。街道和社区也紧跟其上,面对外籍人士经常举办中外民风民俗表演、英语沙龙培训、国际社区论坛等活动,还邀请外籍友人担任选举志愿者、观察员等,不断创新花样,鼓励外国友人参与到国际社区的建设中。两者对比可以发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农民工几乎难以触及到最基本的城市休闲服务,而外籍人士则触手可及,并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城市融入的配套服务比较

1.农民工仅能享受“基本”配套。让农民工稳定下来融入城市,杭州市政府在子女入学、落户政策、医疗保险上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2010年出台《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2017年出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又出台了《杭州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申领实施细则(试行)》对居住证的申领有了详细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杭州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持居住证就可以入园入学,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服务,并且也可以实现跨省异地医疗保险。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杭州市政府2015年出台了《杭州市职业培训补贴(资助)实施办法》,在杭的农民工也享受同等的培训待遇。这些都走在2019年人社部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之前。

2.外籍人士能享受“宾客级”配套。在外籍人士的融入配套上,杭州市政府在2017年也制定了《杭州市外国人管理服务条例》,对于外籍人士子女入学难、就医难的问题,从2004年就已经有专门指定的公办学校接受外籍学生随班就读,到2017年能接受外籍学生的公办学校已经有50多家,批准新建面向外籍人员的优质的国际学校也在增加。在就医上,G20峰会前后杭州的市属医院都开出外宾服务专窗,完成了双语标识引导系统的升级,一些医院还开设了国际诊疗中心,让外籍人士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在融入配套上,社区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更强大。一些社区通过提供涉外管家服务吸引外籍人士入住,为他们提供缴水费、取快递、办网银、修电器、开派对等服务,甚至联合商家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免费中式生活用品服务。杭州政府主导的国际社区平台不仅能提供生活日常的一站式服务,还有法律援助、语言培训、创业孵化咨询、人才引进、产业园区入驻等服务。上述可见,对于农民工,城市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提供满足生存的硬性“基本”配套,对外籍人士则主要以商业为驱动力,提供柔性的“宾客级”配套。

四、农民工融入国际城市的柔性战略

从杭州市在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的经验,可以看出杭州市政府在农民工融入上,硬性的政策多,柔性的策略少,效果一般;在外籍人士的融入上,硬性的政策少,柔性的策略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鉴杭州对待外籍人士的宾客经验,对农民工的融入管理,建议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商业机构的协同力量,实施柔性化战略。

(一)职业技能结构再造和学习发展。城市要促进确实回不去的农民工及子女有技能,有平台可留下。要促进与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对接,从求职人员登记、职业技能测试、职业技能质量监控、职业追踪等建设一套完整又标准的职业技能再造流程,开设网校、夜校、农民工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来推进技能提升,并对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或免费培训福利。

(二)特设亲情激励政策。杭州在针对外来人口的落户政策已经比较全面,有11种方案包括积分落户、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外商投资落户、纳税落户、夫妻投靠、老年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海外留学生、购房落户、高技能人才等,但却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落户政策,其他政策的门槛又相对比较高。鉴于农民工对于亲情比较重视,建议城市特设直系亲属投靠落户政策,或者在积分落户项目上作为一个加分项来考虑。

(三)商业消费融入。城市的国际化要统筹辖区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面向农民工提供低端服务供应的消费机构品质升级,另一方面要鼓励发展性价比较高的中低端国际型的消费的品牌和服务机构入驻,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吃穿住行国际化商业服务。城市还可以联合商业机构向农民工发放消费券,使他们能够低成本地参与到城市的国际化商业消费中,在消费上不会产生强烈的被斥感。

(四)公共文化网格化建设。城市要推动农民工接收单位公共文化的建设,实施网格化管理,引导接收单位要关注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帮助他们和子女的成长,提高单位福利,从社区住房、一日三餐,到开设儿童娱乐房、哺乳室、小学课后辅导教室,再到子女就学就医扶持、免费语言培训、流动图书借阅、博物馆音乐会等公共活动组织、业务充电培训、奖励旅游、出国深造等,全方位低成本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城市工作,积极融入城市的国际化建设中。

(五)精准扶贫“一对一”战略。乡村振兴,城市也责无旁贷。配合国家扶贫攻坚的战略,城市也要确保进城的农民工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收入。除了提供普惠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还要抓准一部分优秀的农民工或具有号召力的农民工,例如民间老乡会的会长,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等,实行“一对一”的精准扶贫战略。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在积分落户上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还可以评选一部分杰出农民工,给他们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城市幸福感,为其他人树立榜样。

(六)城市社区凝聚力建设。城市有包容度,还要有凝聚力,如深圳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用统一的观念将城市的人口凝聚在一起。对于农民工的接纳,社区要以宽容和接纳来做好服务,要把酒店式的管理变成酒店式的服务,找准农民工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点,学习国际社区的管家式服务,从人员流动管理、租房、交通、保险等一般的服务,精细到相亲交友、休闲娱乐、体育赛事、新媒体应用、城市生活指南、旅游消费、拼团等互动交流服务,促进他们自我的成长,帮助他们打开自我克服孤独疏离感,增加与城市的互动提高融入度。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他乡与我乡:媒介与城市青年新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编号16NDJC167YB),负责人:刘燕。

作者简介:刘燕(1979-),女,湖北枣阳人,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与城市发展研究。

论文作者:刘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城市国际化中农民工融入的柔性战略——以杭州农民工与外籍人士的融入比较参照论文_刘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