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演变的几点认识论文

对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演变的几点认识论文

对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演变的几点认识

付磊 陈杰

摘 要: 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考察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可以从中分析归纳出一些基本经验或成功做法:政治和社会稳定是会计制度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是会计制度建设的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是会计制度建设的目标;改革创新是会计制度建设的动力;理论指导是会计制度建设的思想准备;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的关系是会计制度建设的重心;渐进变迁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式;严格监管是会计制度建设的保证。

关键词: 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基本经验

70年来,新中国的会计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产生于新中国会计事业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是新中国会计事业弥足珍贵的财富。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总结70年来的经验教训,既是对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会计事业的庆祝,也能够为今后发展提供参考。会计制度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全面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会计事业发展变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其发展演变的总结,有益于对新中国会计事业发展基本经验的认识,可以从中分析归纳出一些基本经验或成功做法。

一、政治和社会稳定是会计制度健康发展的前提

政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会计制度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在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会计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会计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环境,为会计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新中国会计制度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会计的进步和现代化从政治上创造了可能;对外开放政策为了解国际会计新发展、借鉴国际会计的有益经验和中国会计融入世界打通了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为会计的探索和不同意见的交流提供了开明宽松的环境,开启了会计发展的思想空间。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证明,政治和经济路线正确、社会稳定,会计事业就能得到发展;思想混乱、社会动荡,会计事业一定受到冲击。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这是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由此可见,隐喻翻译主要是依靠经验和思维进行对等认知映射,但同时又有许多制约条件。在进行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身兼两种文化的连接桥梁,既要考虑到源语作者的体验和思维,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思维和体验,译者对隐喻的成功翻译就是让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相协调,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经历体验和思维认知模式就成为十分关键的因素。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二、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是会计制度建设的核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一直由政府主导。世界上也有其他国家实行会计制度的政府主导,这被称为会计的政府主导模式。中国会计制度的政府主导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具有制度制定和变迁成本低、便于推广和监督等共同性优势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政府对会计制度的主导是全方位的,不限于会计制度的制定,还表现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发展规划制定、会计制度与相关法规的协调、会计制度的推广、会计制度的监督与检查等多方面,这与其他国家的政府主导模式不同,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专业人员素质等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保证中国会计制度顺利实施、会计秩序正常稳定、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

三、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是会计制度建设的目标

会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计制度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脱离了经济建设,会计便失去了生存和成长的土壤。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研究了世界会计发展历程后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地说,文明的水平越高,簿记方法就越精湛,随着记账必要性的增强,会计资料促进或妨碍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增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统一会计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推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会计信息化制度、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自始至终贯穿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的主线,并将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会计制度合理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正是因为为社会经济建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为社会所接受,会计制度自身才得以发展,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实践证明,只有把会计改革与经济改革、会计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预见地服务于经济改革与发展,会计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王军,2009)。

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要求会计制度尊重客观规律。会计制度如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障碍;但超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急于求成,也会招致失败。同时,会计制度建设还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中国现实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不同规模和不同经济组织对会计要求的差异及其接受程度,制定出内容、形式等诸方面适合实际情况的会计标准,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平稳运行,为社会经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务。

会计作为人类一种有意识的主观活动,受思想认识的支配。新中国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对会计发展的指导,实行思想理论先行的路线。这表现为:第一,制定重大会计制度之前,运用会计理论、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等对即将制定的会计制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论证,以判断其是否具备合理性、可行性,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防止或减少制度制定的盲目。第二,对一些重要性较高、影响面较大的会计制度在执行后开展评估和讨论,审视其实践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有无负面影响。

中国会计制度的渐进改革方式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会计制度随着经济改革的进程而变化,经济改革逐步深入,会计制度改革亦循序渐进,而非脱离经济改革步伐地孤军深入。以改革开放后企业会计制度的演变为例,无论是修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1986年),还是出台《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制定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无一不是与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同步而行。二是会计制度改革奉行“因时因人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而不是短期内“一刀切”地以新制度全面替代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出台重大会计制度,往往先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再逐步推广。例如, 2000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制企业施行,然后再扩大到更多的企业;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之初,为了照顾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其实施范围暂时限于上市公司和金融企业,数年后再扩大到其他大型企业,此后再逐步扩展,等等。会计制度渐进式的改革变迁方式是基于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改革,及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的考虑,这种改革方式在会计制度发展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顺利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交替,保证了会计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分拨中心的流程如图1-1分拨流程图。但是具体的入站和出站的时间分别是:入站时间早晨10:00南京车,晚上8:00杭州大件,晚上10:00上海车,在下午期间,会不定时来其他各地的退换货;出站时间是第二天的凌晨3:00异地全部发车,早晨6:00绍兴同城全部发车。

四、改革创新是会计制度建设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中国会计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在外来影响下自我改造提升的历史。在学习引进国外经验的过程中,时时存在如何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矛盾的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会计改革与改良的大讨论,就是对坚守中国会计特点和引进国外经验的不同意见交锋。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如何对待前苏联会计方法的争论、改革开放后对待国际会计惯例的不同认识的交锋,直至提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应当采取的四项原则(趋同是进步和方向、趋同不是简单等同、趋同需要过程、趋同是互动),依然是在探讨如何处理会计中国特色和借鉴引进国外经验的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会计在技术方法上与国外先进经验之间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在很多环节、很长时期内学习借鉴相对成熟的国际惯例。但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对待国外经验,必须有前瞻性和全盘性的视角、冷静的头脑,既要坚持会计国际化,不搞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充分汲取人类共同的知识技术;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善于将国外经验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唯此才能推进中国会计制度的进步。

五、理论指导是会计制度建设的思想准备

采取混样方式进行,每个一级混样池均有六个标准,将其视为内对照。混合检验阴性判定为阴性,混合检验阳性时则实施拆分检验,拆分检验检测为阴性为可判定为核酸检测阴性,拆分检验阳性时则判定为核酸检测阳性。

新中国会计制度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每次重大改革,都有着充分讨论、酝酿和统一认识、协调步调的前期准备。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新中国会计制度规避失误,迈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之初,对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对象范围等会计基本理论的讨论,为会计转变职能和进行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准备。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也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准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即有学者开始介绍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情况;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后,举办了多次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就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思想交流;此后,理论界不断提出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见解,大体统一了认识,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做好了充分的前期铺垫。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制定、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前期理论准备。新中国会计制度演变的历史说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会计制度减少失误、顺利实施的思想先行。

六、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的关系是会计制度建设的重心

会计的发展需要以改革的精神主动地创新、探索,新中国会计制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摒弃旧做法,大胆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恢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第一部制度《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1980年)、第一次采用国际会计惯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1992年)、标志政府会计重大改革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2015年起),还是会计控制职能制度化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2001年起)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2016年起),无一不是改革创新的硕果。改革往往要冒风险,可能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不可能进步,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反复地验证了这一真理。习近平同志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世界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会计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七、渐进变迁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式

会计制度要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变迁,但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认为,除非遭遇战争、动乱、灾害等破坏性状况,多数情况下制度变迁宜采取渐进的组织演进方式。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理性地采取了渐进的方式,成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又一个成功经验。

会计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并非是单向被动的,会计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同时,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改革开放后,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最为明显地证明了高质量会计制度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对此,财政部会计司在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做的解读中明确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的平稳有效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与欧洲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为我国内地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八、严格监管是会计制度建设的保证

会计的运行需要监管,监管缺位必然带来会计秩序的混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法制发育不完善、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有待提高,对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综观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放松会计监管,会计制度必定被破坏,会计秩序必定失控;加强会计监管,会计制度就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会计秩序就会好转,这是70年来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变化过程中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新中国的会计制度与新中国共生共存,是祖国伟大成就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新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一定会随着国家的富强昌盛持续发展,迈上更加辉煌的高峰,为祖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世界会计事业呈献中国智慧。

(3)教学方案的设计: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将“课前预习+课堂重点讲授+辅导练习+实验演练+课后复习+过程考核”设计为一个密切相关的内容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 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10-8.

[3]王军.学先创优 继承发展谱写我国会计工作新篇章.会计改革三十年[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

[4]财政部会计司.立足国情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并有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J].财务与会计,2017,(4):6.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86X(2019) 19-0008-03

作者简介: 付 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 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任宇欣

标签:;  ;  ;  ;  ;  

对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演变的几点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