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研究论文_郭国星

安丘市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研究论文_郭国星

上海都亿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现阶段,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城市滨水区开发与改造备受重视,加强建设,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基于此,本文结合安丘市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建设项目,通过分析了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了其规划设计原则、策略及具体规划,希望对城市滨水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对于人类而言,水被誉为生命的源泉,城市滨水区居民也不例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城市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性与吸引力。在城市建设中,滨水空间当是景色最为优美、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构成。

1、安丘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规划设计情况

1.1项目概况

安丘市位于山东省中东部,青岛市的直接腹地,在潍坊市以南32公里,是其重要都市圈构成,在半岛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地区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市区依山傍水,著名的青云山,悠然而立,是国家4A级游览胜地;大汶河湿地从城中穿越而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城市风貌与旅游景观;同时本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生态基础,且环境有很强的可塑性。规划范围主要位于汶河北岸地区,东至大汶河大桥,西到至永安路汶河大桥河段,北岸全长约1.2公里,总面积约18公顷。

1.2规划策略

1.2.1联系——建立人与河的联系

将地块的景观规划与建设融入安丘整体的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创造听觉、视觉、触觉上的亲水景观,有效加大滨水景观的可观赏性、可游玩性、可达性,以此确保城市开敞与滨水空间有更强的渗透性,建立联系轴线,规划区将成为汶河北岸滨水景观的特色闪光点。

1.2.2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

景观规划中,要对自然环境及地貌特点给予充分尊重,根据地形与实际现状,合理设计堤岸,尽可能展现基地原有特点,凸显地域景观特点,以此完善地区生态景观系统,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1.2.3活力——增加城市活力

地块景观设置时,要注意满足定位要求,以此为居民构建丰富的滨水生活区,区域内建立商业、入口广场、滨水码头、休闲广场、水幕电影等设施,为滨水活动空间聚集更多人气,将其塑造成为滨水廊道,增强城市活力。

2、安丘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规划布局

2.1道路交通规划

2.1.1外部交通

本项目外部交通组织主要依托城市规划道路,并有部分规划道路穿越滨水景观带,空间内外渗透,交通便利。

2.1.2内部交通

本规划区内部道路系统与游步道系统均为非机动车道,游步道系统是滨水景观交通的主体。游步道共分为两级,一级游步道较宽,形态多样,以原有坝顶路为主,宽7米,形成一条便捷的林荫道;其次以广场游步道为辅,丰富整个滨水景观游步道系统。二级游步道宽2米至3米,包括休闲小路与健康漫步道。近些年,健康漫步道是足底按摩健身的一种流行方式,在卵石路上行走,以足底按摩实现健身,成为园林别致的小景观。

2.1.3无障碍通道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老弱病残群体,根据其特殊群体的日常出行方式,为其构建亲切人性化的景观空间,以此在活动环节中提高其自理能力。无障碍规划设计,从宏观上把握环境空间要素外,还要细致入微地考量对广场、坡道、园路、台阶及小品等硬质景观要素构造。

2.2绿地系统规划

2.2.1创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氛围

自东向西,从商业服务区到滨水活动区再到休闲健身区一系列的公共空间区域,配以自然有序的庭院小道,别具风味的活动场地,形态迥异的景观小品,共同形成一片开放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绿树成荫,水波荡漾,“蓝”、“绿”穿插于蜿蜒行进的道路沿线和途中,诠释着自然与人造环境的平衡,整个滨水空间流畅,地形高差丰富多趣,每片主题区“步步有景”,体现了人性化、时代感、生态可循环性的设计理念。

2.2.2提供尺度宜人的小品设施

人与人的交流场所无处不在,大大小小的草坪、花园成为市民休闲、运动健身、交友娱乐的多功能交流空间。泳池、儿童游戏区、凉亭、亲子活动区、中心阶梯广场、休闲缓跑径、还有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大小广场、游憩小场所等,尺度亲切舒适,由此形成的社区文化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2.2.3注重景观的“适宜性、延续性、季节性”特征

对于乔灌木与草坪,重视层次性规划搭配,基于季相变化选择地区树种,同时根据地形设计,有效融合自然与人工美。在绿化设计上,随着空间的变化,局部放大,成为活动广场或设置成小品景观,健康步道、小型水景,发挥园林的自然意境,为居民构建适宜的活动场所与生态环境,便于市民休闲游艺与身心放松。

2.3空间景观规划

2.3.1规划策略

将各类景观要素相互统一融合,从而达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和不同层次相交融的滨水景观环境。统筹设计滨水滨水景观大框架,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水岸自然资源和景观配置,将规划区打造成生态友好型、特色文化与时尚交融的生机勃勃的滨水景观带。

2.3.2景观主题

阶梯广场、健身花园,游园、滨水码头及其他景观细部都要同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在阶梯广场设置雕塑,配以绿化、花架、凉亭等小品体现社区特色,材料最好选取材于当地,注重与城市建设的整体统一。

2.3.2景观布局

汶河滨水景观规划强调景观构成关系,依据城市建设时序,在大汶河大桥与永安路汶河大桥直接设计一个景观核心,并使其他滨水景观与核心紧密相连。随着滨水空间的改变,各景观紧密相连,张弛有度,获得步移景异、轻盈有序的效果,与汶河遥相呼应,构成了和谐有序地四维空间格局。

2.4植物规划

2.4.1自然条件分析

规划区处于北半球暖温带湿润性季风地区,一年四季分明有温和的气候。夏季气候炎热,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少雨,年均气温差异比较大;春季干燥且风大。秋季清爽。年均降水量646.3mm,均温12.2℃,日照时长2502时。

2.4.2植物规划原则

地区植物规划中,要借助现有自然景观与环境特点,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构建舒适亲人化的景观环境,便于从不同角度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植物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层次设计:从竖向高度反应出来,分为乔、灌、草以及水生植物四层相互配置。选用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湿生、水生及旱生等生活类型、高度、颜色及季相变化不同的植物。利用现有空间资源,为人们构建多层次、结构与功能的植物群落,便于植物群落长期稳定共生。植物选择:乡土为主。实际工作中,秉承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植物配置,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因地区植物适应性强且有很高的成活率,因而要作为首选树种。

2.4.3植物配置

规划范围内有城市规划道路穿过,所以行道树选取防尘,防沙植被,主游园路利用原有植被雪松、垂柳等,另外利用银杏、元宝枫来增加植物色彩等。灌木应用紫叶小檗、连翘、迎春等原有植被,并增加常绿植物如小龙柏、胶东卫矛等。布置草坪时,草种要有纯净的叶色、柔美的叶质且不易被践踏。因为该草坪不单纯观赏,应该考虑游人进入,可在草坪上点缀紫薇、银杏等观赏树木,局部点缀低矮的花灌木或茅草,形成高中低交相呼应的多层次立体景观。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安丘市城市滨水休闲文化广场以打造“生态友好型、特色文化与时尚交融的生机勃勃的滨水景观带”为景观规划的目标,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布设,做好现有自然水系绿地生态要素的维护与优化,促成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简学凯.基于历史文化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9(08):67-68.

[2]徐任璐.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9(06):61-62.

论文作者:郭国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安丘市城市滨水文化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研究论文_郭国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