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个性化鉴赏--“中国现代诗文鉴赏”的教学构想_散文论文

强调个性化鉴赏--“中国现代诗文鉴赏”的教学构想_散文论文

重在个性化鉴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散文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依据: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关于“个性化鉴赏”的目的、原则和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里明确提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提倡“个性化鉴赏”的目的是要有助于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多方面人才”。原则是在语文课程已具有选择性特点和大多数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行“个性化鉴赏”。从理论上说,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语文必修学习任务后,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独立阅读一般的现代诗歌与散文。在这一条件下,学生又自觉地选择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选修课,那么这门课的教学定位应在个性化鉴赏上,通过“个性化鉴赏”的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歌散文的前提下,学会有个性特点地赏析现代诗歌散文中的典范作品。

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鉴赏”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要求上,强调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精选重点”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定。从编写体例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其余都是略读作品。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可接受方式,按照教科书的单元来组织教学,依据精读和略读课文确定教学的重点。还可以从学生学习层次或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程度不同的实际出发,重新组织教学单元。如课文的重组、精读和略读课文的确定、删去个别单元或一些课文、增加部分课文等。总之,要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必修教材中现代诗文散文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集中了我国现代诗歌散文的优秀篇章。从教学要求看,是在必修学习内容上的拓展与提高;从教学方法看,应侧重于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现代诗歌散文的独特解读,才能发展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自身审美认识水平。

二、教学条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化鉴赏”的多重对话氛围

在现有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下,强调对诗歌散文这一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鉴赏”,可以说是在倡导一种理想的教育。但这种理想教育决不等于空想,而是隐含于现代教育之中。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个性化鉴赏”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形成有效的多重对话氛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阅读教学范畴,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实行“个性化鉴赏”,需要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单一机械训练的状况,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分析问题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教学模式,创设“多重对话”的教学条件、环境和氛围。在这种“多重对话”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对话现象与本质意义。“对话”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常见方式。现代教育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引入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对话关系;而且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阅读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互动的交流关系。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浮泛的“拉家常”,也不是缺少思考的“你问我答”;而是有思考、有深度地交流信息、获取知识、构建意义和发现创造。阅读中的对话方式与以往接受性学习的不同在于,对话过程尤其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和独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对话过程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要对阅读内容能够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意义,并能构建新的意义。如果我们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形成这样的对话氛围,那么对作品的“个性化鉴赏”也就应运而生。

二是学生与文本。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重要的是要把握和处理好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因为它决定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还隐含着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但这个交流是不能构成反馈联系的。因为学生与作者不在同一个现实语境中,作者不可能当面回答学生对文本理解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也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这就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文本结构和内容的开放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像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作品,因为作家是按照文学艺术规律创作的,所以作品本身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艺术联想和想象空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内涵、形象刻画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在一个群体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自然呈现多层次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学生会因原有知识水平、对文学感受及生活体验的不同,而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千差万别。这也是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对作品实行“个性化鉴赏”的客观条件。提倡“个性化鉴赏”,实际上也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体验和见解,符合“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的“课标”要求。

三是教师与学生。这里首先要明确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其次还要明确教师与学生这种关系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见解;同时又要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有效对话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近文本,产生强烈的对话欲望;还要为提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质量提供引导和点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能够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度”,发挥出教师应有的作用,那么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化鉴赏”的质量。

三、教学途径:积极探索现代诗歌散文“个性化鉴赏”的多种方式

“个性化鉴赏”的多种方式取决于鉴赏的内容,诗歌散文这一类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负载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注重阅读过程中自己的审美体验,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其艺术魅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这两个方面的鉴赏都十分强调“个体体验”,也就是说,对诗歌散文鉴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个人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能力,取决于个人对文学的感受和审美水平。“个性化鉴赏”方式的前提是独立的阅读,每个学生必须要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去参与阅读,才能鉴别与赏析。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个性化鉴赏”可以以单元教学、课堂对话交流、课外撰写赏析文章为主。

以单元教学为主 以单元为单位来组织教学,不仅要体现教科书编排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大多数高中学生对我国现代诗歌散文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而定的,与单篇课文教学比较,单元教学的效率更高。从单元教学出发,首先要确定单元教学重点和精读、略读课文。单元教学重点的确定可依据教科书的“单元主题(或写作范围)”和每个单元后所附的“短文”,以及不同层次学生选择这门选修课的学习需求。单元教学重点应侧重对诗歌散文的鉴赏,而不能仅定在理解分析的层次上,因为单元教学重点决定单元内课文教学的深浅度。精读和略读课文的确定可以按照教科书的规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一般而言,精读课文可以选择经典性的作品,或是体现时代特点的一些诗歌散文;略读课文可以选择阅读难度小一些的文章,因为略读课文主要是用于大多数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鉴赏”。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在确定单元里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体现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对单元中精读课文的鉴赏,可侧重于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也可作示范性的“个性化鉴赏”,让师生在“示范”与“倾听”中达到交流与提高。对单元中略读课文的鉴赏,可侧重于“片段鉴赏”,并尽可能在学生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鉴赏”的展示机会。

以课堂对话交流为主 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教学中,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不管是侧重教师还是侧重学生的“个性化鉴赏”,都应营造一个对话交流的和谐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中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课堂上的对话应围绕课文鉴赏进行,学生思考、讨论是为了更好地感悟、赏析作品,并形成和发展自己独有的思维能力,否则对话就没有实际意义。围绕课文鉴赏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诗歌散文的鉴赏应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应在大多数学生读懂课文,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内容、技巧的前提下,才能要求学生去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若还未读懂课文,不考虑文章的整体,只抓住片言只语,便任意发挥,大谈所谓的独到见解,那就会犯断章取义、与文章主旨相去甚远的毛病,对话交流中的“见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二是侧重在语言层面上的鉴赏。领悟语言所负载的丰富意蕴,赏析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语言所赋予的美好情趣。如“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冯至《蛇》),“月影”“轻轻”写出游走状态下,修长的蛇的曲动美姿。欣赏至此,谁还会联想到平常令人厌恶的蛇吗?鉴赏作品语言时,还应避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泛泛地、笼统地或概念化地加以评析。

以课外撰写赏析文章为主 对诗歌散文的“个性化鉴赏”如果仅停留在课堂对话交流过程中的口语表达层面上,即使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见解也很独到,也仅仅是一种感性化看法,属于“个性化鉴赏”的感性阶段。真正“个性化鉴赏”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还需要对感性的内容加以梳理、补充和完善,并诉诸笔端,撰写成文,形成有深度的理性认识。因此,《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教师应提倡学生课外写赏析文章或片段。这也是课堂“个性化鉴赏”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写的赏析文章要求,去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从中提升自己的认识。从“个性化鉴赏”的要求看,每一个学生写什么和怎样写,由个人自己确定,有话可长,话少可短,无话也可以不写。至于赏析文章的题目,也可由学生自己独立确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赏析文章进行评价,对那些有个性特点、独到见解、批判质疑和不同观点的赏析文章,应赋予高分。评价中,千万不要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赏析文章,以鼓励他们的个性化鉴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标签:;  ;  ;  ;  ;  ;  

强调个性化鉴赏--“中国现代诗文鉴赏”的教学构想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