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社会认知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社会认知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认知论文,不良论文,儿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们理解的学习不良

“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LD)研究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这句话在我们的文章中多次出现过。只所以这么说,并非只是一种套话,而是源于课题研究中的深切体验。学习不良儿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作为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他们应该得到理解和关注。有人认为学习不良儿童的检出率是5%,也有人采用7%或10%,其对错姑且不论,但都说明学习不良儿童是同伴人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在学业和社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这些儿童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痛苦;而对于旨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些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无疑成为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沉重负荷;如果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社会的进步也将大打折扣。这就凸显学习不良研究的巨大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魅力意味着挑战”,因为对“学习不良”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都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困难,而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比如,仅就概念而言,与“学习不良”类似的有“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差生”等几十种,而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又是见仁见智,这足以说明学习不良现象的复杂性和研究的难度。

虽然有各种挑战,但是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人们对学习不良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化。早期人们试图从大脑的结构损伤加以说明,后来又视其为轻微脑功能障碍,20世纪60年代之后信息加工心理学崛起,也影响到对学习不良的认识,人们开始从心理过程障碍的角度探讨学习不良[1]。比如,一个由美国教育办公室(the U.S.Office of Education,USOE)在1977年推荐的定义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该定义指出,学习不良是在理解、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障碍,体现为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一种能力缺陷。这一术语包括由知觉障碍、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失读症、发展性失语症等因素造成的学习问题,但不包括主要由视觉、听觉、动机障碍,或智力落后、情感障碍,以及环境、文化、经济因素造成的学习问题。

对于学习不良究竟是什么,目前或许仍无法完全达成共识。但根据我们的认识和已有的成果,可以这样理解学习不良及其研究:(1)学习不良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的英文词Learning disabilities为复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本质上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等学业方面及心理发展方面的落后和困难,这一状况可能是心理过程障碍、轻微脑功能失调等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不良儿童无论表现出的特征,还是成因都是复杂多样的,因而具有异质性,这就致使学习不良儿童群体存在各种亚类型,因此,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既要探讨该群体的一般性,又要研究亚类型的特殊性。(2)学习不良儿童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学习差”,在某一或某些学科上学业成绩,或者是在学习的某些方面存在困难,这是本质特征,可以由基本认知过程障碍,即“自然”信息加工过程障碍加以解释;二是伴随有社会性发展不良或心理行为问题,可以用社会信息加工障碍来理解。因此,我们采取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两个方面来理解学习不良。(3)我们采取“差异模式”对学习不良进行操作定义。这种“差异”指儿童的实际学业成绩与根据其智力潜能期望达到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标准时,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在具体研究[2、3]中暂用三条标准来甄别学习不良儿童,它们是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排除性标准。(4)学习不良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因而与智力落后、感官损伤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这就表明研究和实施学习不良儿童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5)广义地讲,学习不良可以贯穿于毕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儿童存在学习不良,成人也可能具有。因为对学习不良的诊断是从其结果——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着手的,这种差异可能在许多人的一生中存在。这要求我们采用“毕生发展”和“终身教育”观点对待学习不良问题。(6)学习不良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应该进行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2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近年来,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集中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因为学习不良不仅仅是学业成绩差、存在认识障碍,而且伴有许多心理行为问题,即社会性发展不良。我们在学习不良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社会能力或技能、社会行为、情绪情感(如孤独感、焦虑感等)、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等。所有这些研究证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性发展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这些研究的特点是,作为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确定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研究旨在回答“是什么样子的”,因而对于揭示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深入,已不能只停留于描述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各方面的特征,而不深入研究这种“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深层动因是什么。即必须揭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深层机制。比如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众多的研究,都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同伴接受性差,推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能力和技能,然而一研究到社会能力时又用同伴接受性作为社会能力的效标,这就容易出现“循环论证”,不可能将研究引向深入。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类似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必须在方法论上打破这个就事论事的“圈圈”。可以这样想,社会性发展不良是学习不良儿童的重要特征,要解释这种现象可以从认知,特别是社会认知着手。社会能力差的根源可能在于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出了问题,如果找到是在哪个或哪些阶段和环节出了问题,就能使社会能力差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进而可以这样假设,社会认知障碍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原因或机制。因此,将社会认知或社会信息加工思想引入学习不良儿童(甚至一般儿童)社会性研究,是解决目前所面临困难的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最终,我们确定以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研究,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发展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两种认知过程障碍”的思想,我们倡导从社会认知的取向出发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

3 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

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一个介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新的研究思路——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研究开始兴超,此后得到迅猛发展,以致Hamilton等人[4]这样评价:“在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如果说社会认知不是居于统治地位,那么也是居于中心地位。”由引可见社会认知研究的兴盛之势。直至今天,社会认知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活跃,而且成果众多。然而,在社会认知研究中,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实际上它也不依赖于任何一种统一的理论;但是社会认知作为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思路或范式,有其基本的假定。

3.1 社会认知是一种研究范式

社会认知究竟是一种方法,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是研究者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Hamilton等[4]明确指出:“社会认知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内容领域。”他们认为,社会认知是一种通过调查认知的结构及其运作过程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的经验性方法或范式。社会认知不能被界定为任何特定的内容或实际的课题,而是适用于某一内容或课题的方法,这种基于信息加工分析的方法指导人们对某一领域的认知过程进行理论的和经验的研究。这一提法基本上是为大家所接受的,如坚持实用社会认知心理学观点的Barone[5]也有类似看法。但是我们认为,更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是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范式或取向,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思路,它虽然不特指某个具体的研究领域(如归因、印象形成、社会知觉等),但是相对集中于社会心理的过程层面。

3.2 社会认知的过程观

受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影响,社会认知范式采用信息加工过程模式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它倾向于认知过程的研究[4、6]。不象行为主义那样,仅仅关心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可观察的反应,而回避内部过程的研究,社会认知范式转向研究过程,企图考察社会信息加工的各阶段,即人面临刺激时经过几个加工阶段才能作出反应,以及各个阶段有哪些特点。采取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意味着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式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学者们曾提出过不同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理论,其中Dodge及其同事提出的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信息加工模式最有影响,也最能体现认知的过程观。该模式认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首先面临的是需要加工的各种信息,即社会性刺激,如他人的表情、动作、话语等。儿童对这些社会性刺激赋予意义,并据此决定如何作出反应的过程,就是社会信息加工。在对社会性刺激加工的基础上,产生各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又作为社会性刺激被同伴加工,并影响其行为,如此循环互动,实现了人的社会化。其中的同伴,当然也可以换成教师、父母或其他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具体包括五个步骤[7]:(1)编码。即对社会性信息给予充分地注意和感知,并选取有意义的信息。例如一个儿童想要参加一个已经开始了的游戏,同伴对他的表情和动作就是重要的社会性线索,儿童必须首先对这些线索进行编码,才能进一步作出解释和反应。(2)解释。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图式、原型等)进行对照和比较,解释该信息的意义。比如,儿童要解释同伴对他微笑意味着什么,就要回忆以前在类似的情况下,这种微笑产生过什么结果,从而理解他人是友好的,还是带有敌意的。显然,儿童对社会性刺激解释的能力受其年龄、知识经验的影响。(3)搜寻反应。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反应计划,从中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儿童的社会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都影响可供选择反应的数量和质量。(4)反应评估。儿童在形成各种反应计划后,还要对其进行比较评价,预测各种反应的效果。对反应计划如何评价将决定儿童采取何种行为反应及其成功程度。(5)执行反应。最后,儿童必须执行他所选择的行动计划,作出真正的行为反应。该理论在社会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文提到的很多研究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3.3 社会认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

我们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应该坚持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如果把社会信息视为社会认知加工的客体,把人视为认知加工的主体,那么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人在与自然事物和社会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如认知图式或知识结构),以及影响信息加工的其他主体特征(如情绪、情感、态度、习惯等),这就使人具备了成为认知主体的条件。当人接受内外环境提供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时,人作为主体,信息作为客体,就构成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关系。信息的特征、主体的特点都影响着信息加工的过程。比如,面对同一类情景,信息量的多少、主体的认知结构和情感都影响着主体对情景所作出的解释和反应。同时,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情感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也会得到改进或改变。社会认知就是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社会认知研究人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认知加工的信息来源于有能动性的他人和自我,这就使社会认知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研究无生命物体和抽象概念信息加工的一般认知心理学。人为达到目的而力图控制环境的需要是社会认知的动因,这就使人在认知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环境,同时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被作为认知对象时,他也会有所改变。例如,人总是力图为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所以国内学者[8]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不是其一般认知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反映。因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儿童主要不是作为单纯的认知者,而是作为积极的行为者,在与他人频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着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另外,社会认知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知,也包括自我认知,这是人类认知不同于动物的一点。总之,由于社会认知中,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使社会认知较之于一般认知更加复杂,研究也更加困难。

但是,无论如何这为我们理解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范式,即在对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中,通过考察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来理解其社会性发展。

4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研究的几个方向

目前,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但是对一般儿童的研究较多,为学习不良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比如,从比较研究的思路出发,可将一般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作为参照系,以此确定造成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性方面的差异的心理过程机制。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应该考虑两大问题:一是从过程的角度解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的差异;二是具体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规律。下面结合对一般儿童社会认知研究的成果,讨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应该考虑的几个方向。

4.1 社会信息加工与社会能力、社会行为、社交地位的关系

Dodge等在1986年提出社会信息加工模式时就将其作为社会行为能力的心理机制,他们认为对情景要求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功能的表现。其实,Dodge等人在更早的一项研究[9]中就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儿童对他人意图线索的识别技能与儿童的社会能力和社交地位密切相关。受欢迎的和一般的儿童比被拒绝的和被忽视的儿童对意图线索的识别更准确,后者常误以为他人的意图是敌意的,而采取相应的攻击或退缩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对同伴行为的反应取决于对同伴意图的主观理解,而不是意图本身。由此可以推论,儿童对刺激线索的编码和解释能力落后,是导致其社会行为问题和社交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Crick等人的研究[10]也证明,如果将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的和工具性的两种,那么在编码和解释阶段,具有敌意性攻击行为的儿童带有敌意性归因偏见,在同伴激惹情景中总是将同伴的意图理解为恶意的,而对同伴进行恶意的报复;而具有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儿童是在行为评估阶段,错误地认为攻击能产生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从而采取工具性的攻击。可见,对他人意图的不同归因和对行为计划的不同估价,导致儿童采取了不同性质的攻击行为。Harrist等人[11]还进一步研究了儿童早期社交退缩中的亚类型与社会认知的关系。他们将社交退缩儿童分为消极—焦虑型、积极—孤立型以及不合群儿童三类,并发现他们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是有差异的。在编码阶段,积极—孤立型儿童比其他类型儿童存在更多的错误,编码精确性很差,虽然在整体上男孩的编码错误多于女孩,但是积极—孤立型女孩在所有的小组中编码技能是最差的。在解释阶段,积极—孤立型儿童比其他类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性归因。在反应计划的生成和执行阶段,积极—孤立型儿童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缺乏有技巧的社交行为。由此可见,社会信息加工与社会能力、社会行为、社交地位有密切关系,但是这些源于一般儿童的结论能否被推广到学习不良儿童身上呢?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3、12、13]发现,其社会能力低下,在班级中多为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而且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攻击、违纪等。有人在一篇综述[14]中推测,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知识的恰当运用、社会知觉技能及角色获得技能上存在缺陷或消极偏好。然而,国内尚难以见到将这些问题与社会信息加工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

4.2 社会信息加工与自我的关系

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其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心、图式类型等必然会对信息的选择和解释,行为反应的产生和执行产生影响。Erdley[15]认为,要达到各种社会目标就需要一定的能力,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不同,他们对模糊的激惹情景所采取的行为反应也不同。对同伴激惹采取攻击性反应的儿童,确信攻击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而采取退缩反应的儿童缺乏自我效能感,有自我效能感的儿童相信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保持与同伴良好的关系。Tafarodi[16]认为自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包括自我悦纳感和自我能力感两个方面。他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矛盾的自尊有动机意义,影响社会信息加工中信息的选择。Reich等[17]研究发现,在信息资源不充足情况下的社会推理中,认知图式表现出抑郁特征的比没有抑郁特征的个体,在推理中表现出更多的悲观特征。Bryan[18]在总结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归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后很有把握地推断,学习不良儿童在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于一般儿童或存在其它问题。国内的研究[19、20]也有类似结论。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对社会信息加工之间有什么影响呢?国内尚无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资料。

4.3 社会信息加工与注意力、情绪情感等的关系

个体的注意力、情绪情感可能会对维持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产生作用。Bryan[21]的一项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对非口头言语理解的准确性明显落后于一般儿童。然而,Stone等[22]的研究表明,在注意力的影响被控制以后,这种差异就不复存在。由此可以推断,可能是注意力的品质影响着儿童对非口头言语的理解。经验表明,许多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注意力涣散问题,无法将注意力维持在重要的相关信息上,必然要影响社会信息加工。Bryan等[23]还运用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理论研究了情感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并未发现这种影响在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之间有明显差异,但是不同情绪(自我诱导的积极情绪、音乐诱导的积极情绪、音乐诱导的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解释的准确性和反应措施的多少有不同的影响。为了澄清这些结论,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注意力、情绪情感与社会信息加工的关系。

4.4 社会信息加工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社会信息加工和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有什么关系呢?Dodge等[7]的研究认为,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更加复杂,而且随年龄的增长,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前面提到的Harrist等人[11]的研究提示,社会信息加工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问题。对于学习不良儿童而言,是否仍遵循这一规律呢?社会信息加工有性别差异吗?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4.5 社会信息加工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不仅信息加工主体人的各种特征会影响到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对象——信息资源的特征,如社会刺激的性质不同、情景中可资利用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会产生影响。如前面提到的Reich等[17]的研究就发现,在信息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认知图式是否有抑郁特征对社会推理过程并没有影响,而在信息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则不然,这说明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和作为客体的信息资源的特征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有交互作用。在有关社会信息加工的许多研究[7]中使用的实验刺激材料,都区分模糊情景和意义清晰情景,目的就是控制信息资源的不同特征所产生的影响。Egan等人[24]在追踪研究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时也推断,社会认知对作为的影响取决于儿童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不良儿童可能在信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信息加工比一般儿童存在更大的困难。

上述对一般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研究,多是采用了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比较零碎,只是就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与其它方面的联系进行了考察。我们应该在社会认知范式的指导下,从更加整合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能力、社会行为、社交地位、自我、性别、年龄、信息资源等因素与社会信息加工的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具体特点,以全面深入地揭示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规律,从而完善学习不良研究的“两种认知过程障碍”的思想。

标签:;  ;  ;  ;  ;  ;  ;  ;  

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社会认知取向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