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现代主义论文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现代主义论文

詹姆森: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詹姆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4-0058-04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思想,是启蒙精神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 后现代主义是对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 中到处都能看到他对现代思想和现代制度的强烈不满。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也并非与 后现代主义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此,某些西方学者便试图成为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 代主义的桥梁,而这种尝试最著名的代表是詹姆森(Fredric Jameson)。在这种意义上 ,詹姆森的思想位置可以说是位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作为一名后现代主义 者,詹姆森对“基础主义”、“表象主义”和“普遍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坚决消 除关于人作为主体的神话;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森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来分析当代社会,特别是试图揭示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詹姆森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具有特别的影响。一方面,他作为一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思想在中国拥有十分合适的土壤;另一方面,由于他本人多次来 华讲学,直接面对中国学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其思想的传播。

一、现代与后现代

尽管“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现在是指一种广泛流行的哲学思潮,但它实际上最初主 要应用于艺术领域。詹姆森一直从事于文艺批评,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文学、建筑和电 影等。在这种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相对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使 用的概念,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主要是一个美学问题。在这一点上,詹姆 森与其他关注“后现代主义”的文艺批评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于,詹姆森主张:“后现代主义问题……既是一个美学问题,同时又是 一个政治问题。”[1](第55页)重视政治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许多后 现代主义理论家都认为后现代主义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例如福柯和利奥塔就持这种 观点。但是,詹姆森所说的“政治”与福柯和利奥塔不同。福柯和利奥塔强调的东西是 “美学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而詹姆森在“政治”中强调的则是“在所谓消费社会与资 本主义早期阶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结构性差别”。[1](第55页)也就是说,詹姆森所说 的“政治”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研究或批评都是从某种基本立场或态度出发的,这种基本立场或态度在具体的研 究过程中就成为一种方法,关于“后现代主义”也是如此。近20年来,“后现代主义” 迅速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现代——后现代”的辩论可以被看作是横贯西方文化 的一条主线。尽管每个参与这场辩论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在詹姆森看来,人们 关于“现代——后现代”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立场。

第一种立场是“反现代”(antimodern)。这种立场在较早一代理论家中就表现出来了 ,如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当然,更典型的例证是后结构主义对现代性的批 判。虽然这些理论都为新思想方式和新存在方式的到来而欢呼,但它们都没有把这种新 思想方式和存在方式称为“后现代的”。第二种立场是“亲后现代”(propostmodern) 。这种立场不仅批评甚至憎恨“现代”,而且主张从破坏旧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已经诞生 出一种新的进步力量。持这种立场的人们把这种新生力量称为“后现代的”,并为它的 来临而大声喝彩。第三种立场被詹姆森称为“亲现代”(promodern)。它肯定“现代” ,特别是把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中的道德责任感同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不负责任加以对照, 来证明现代主义传统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第四种立场是“反后现代”(

antipostmodern)。詹姆森认为这一立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哈贝马斯不仅肯 定“现代”,而且反对“后现代”。对于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错误是政治上的 ,即它破坏了“现代”的启蒙理性主义和乌托邦精神。通过批判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 试图拯救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精神和恢复启蒙的批判力量。[1](第56-58页)

詹姆森认为,以上四种立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主张在“现代”和“后现 代”之间存在着一种“决定性的断裂”(decisive break)。“断裂”这个术语显然来自 阿尔都塞,而阿尔都塞是詹姆森的思想导师之一。这样,在詹姆森看来,关于“现代— —后现代”问题,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强调“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连续 性。这种把“现代”和“后现代”合为一体的态度又被詹姆森分为“肯定的”和“否定 的”两种立场。“肯定的立场”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持一种“亲”的态 度,而且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一种“高级现代主义”。与其相反,“否定的立场” 则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持一种“反”的态度,而主张一种激进的社会变 革。[1](第59-61页)

詹姆森采取哪一种立场呢?他对上述六种立场都不赞同。关于“现代——后现代”问题 ,詹姆森坚持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对于“现代——后现代”现象的研究,主要关心的 东西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和辩证的分析,不应该提供“道德化的判断”,而对“现代”和 “后现代”的“亲”和“反”都表达了道德判断。在詹姆森看来,“后现代”是我们生 存于其中的真实处境,对它加以简单的谴责或赞美都是毫无意义的。第二,这种历史的 和辩证的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出发点。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是一 种意识形态,那么这种分析必须揭示“后现代主义”所对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因 此,“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不是将其谴责为衰落的最后象征,也不是把它当做 一种新技术和技术统治论乌托邦的前兆而欢呼雀跃,而是把它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之 文化变化的理论框架内加以分析。”[1](第62页)

詹姆森对待“现代——后现代”的态度是双重的,处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一方面,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反对“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存在着“断裂 ”的观点,主张“后现代”社会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后现代”确与“现代”不同,两 者拥有不同的“范式”,不可相互比较,而“现代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确实已经是不 合时宜的东西了。

二、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

尽管在包括詹姆森在内的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主义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但是对于 “同后现代主义相宜的是什么社会”这个问题,后现代主义者们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无 论后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本身持何种看法,他们不约而同地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即 后现代主义与之对应的历史社会是什么?这就是詹姆森所谓的“历史分期”(historical periodization)问题。这也是一个国内学界非常关心的话题。自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 以来,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们就一直追问:中国还没有达到现代,何谈后现代?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同“后现代社会”是对应的,而关于什么是“后现代社会”, 则说法不尽一致。例如,“后现代社会”被认为等同于“消费社会”、“传媒社会”、 “信息社会”、“电子社会”、“高科技社会”等等,但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美国哈佛 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社会”。在1973年出版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后 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贝尔认为西方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科 学技术革命。贝尔提出,在后工业社会中,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 经济,科学技术人员取代企业主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技术发展将决定未来的方向,而 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决策的重要根据。

实际上,在贝尔发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之前很久,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构成了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个基本内容。虽然现代 主义作品中不乏对科学技术力量的肯定和赞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流似乎对科学技术的社 会影响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特别在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中更是如此。卢卡奇的“ 物化”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等观念深刻地揭示了在科技革命中人受制于机器和技术的 “异化”处境;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和乔治·奥威尔的 《1984年》则以形象的文学笔触描述了科技时代的“否定的乌托邦”(dystopia)。

詹姆森既不赞成现代主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否定和批判,也不同意贝尔的“后工业社 会论”。

首先,詹姆森认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实质上是主张科技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生 产的“最终决定因素”,而这种观点正是他自己极力避免的。詹姆森主张应该从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科技发展是资本发展 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最终决定因素。贝尔通过“后工业社会”概念试图表明,资本主义 的运作规律在今天已经不起作用了;而詹姆森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所置身于其中的 社会仍然服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典分析。[1](第35-37页)

其次,詹姆森承认科技发展是当代社会中最令人惊异的现象,承认当代的科学技术具 有迷人的魅力,但是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这种迷人魅力不是来自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 来自于科学技术为把握当代权力和控制网络所提供的卓越写照。对于这个“去中心”的 新全球网络来说,仅仅依靠人的心灵和想象力是难以把握的。在这种意义上,科学技术 是当代社会的速写、表象和再现,透过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体系的整体 性和跨国经济的巨大力量。[1](第37-38页)

最后,詹姆森认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为了“求同”而抹煞“ 差异”,于是便将历史简单化,历史分期就像贴标签一样被分成单纯的“工业社会”和 “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为此;詹姆森提出,我们不要把 “后现代主义”理解成一种风格,而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主导因素”。除了这个“ 主导因素”之外,还同时存在着非主导的、从属的或非主流的其他文化因素。也就是说 ,在当今社会,除了“后现代主义”,还存在着各种其他的“主义”。但詹姆森主张, 我们只有通过后现代主义这个“主导因素”,才能全面把握当代文化的总体特征。[1]( 第3-4页)

詹姆森同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的主要区别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而在詹姆森 思想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就是“历史分期”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詹 姆森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从而“这 种发源于美国又扩散到全球各地的后现代文化是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支配全世界这 一倾向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在表现”。[1](第5页)因此,“历史分期”不能仅仅着眼于 “后现代”现象,而必须依据“后现代”现象所赖以存在并加以表现的经济基础。在詹 姆森看来,“后现代”不是一个与“现代”有别并在它之后出现的时代,而且“后工业 社会”、“消费社会”、“传媒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和“高科技社会 ”等也不是概括这个社会的适当概念,所有这些东西必须在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下才能 被正确地理解,这个更大的概念框架就是马克思的“生产方式”。

从马克思主义原则出发,詹姆森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应该建立在生产方式的概念 框架之上。自近代以来,虽然西方各国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居支配地位,但这种生 产方式本身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按照詹姆森的观点,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次特定的 变异,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经济基础的持续性和完整性是通过几个不同阶段来维持的, 这样看起来,资本主义好像是出现了几次断裂,而在其文化与上层建筑中也随之出现了 崭新的文化逻辑。这意味着: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一样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之上的,两者的经济基础没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漫长 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产生出相应的文化逻辑。

把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一思想,詹姆森多次表示他得自于恩内斯特· 曼德尔(Ernest Mandel)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按照詹姆森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中的划分,第一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或“ 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而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时代,詹姆森称为 “跨国资本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其中每一个 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辩证扩展。詹姆森认为,“跨国资本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是 最纯粹形式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彻底实现,因为直到这个阶段,资本主义才将前 资本主义的“飞地”消除干净,才扩展到所有社会领域。[1](第35-36页)

“后现代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是对应的,而这个阶段被 詹姆森视为最彻底的资本主义。詹姆森认为,直到此前不久,既使在“帝国主义”这个 被列宁称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期,整个社会中仍然保留有许多前资本主义的 “飞地”,其中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破坏的重要领域有三个,即无意识的心理领域、第三 世界的农业领域和家庭领域。然而,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文 化工业”渗透进了无意识领域,使人的心理也变成了商品的对象。“绿色革命”则破坏 了第三世界的前资本主义农业,破坏了自然经济,使农业生产服从于资本主义。最后, 近些年来,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扩展到了家庭,消除了无偿的家庭劳动,使妇女走向社 会,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部分。[1](第36页)

詹姆森对历史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当今世界仍然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所谓 的后现代社会实际上是“晚期资本主义”。但是他对文化的理解是后现代主义的,承认 后现代主义是当前文化中的主导因素,主张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就 此而言,詹姆森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更正确地说,一个马克思主义 的后现代主义者。

三、现代主义、现代化和现代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在詹姆森的思想中存在着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 义文化之间的张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近代以来,西方一直处于资本主义的时代 。但是从文化着眼,却存在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种文化上层建筑之分。对于詹姆 森,问题在于,尽管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然而两者都是附挂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之上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詹姆森引入了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概念,并借 用阿尔都塞的思想将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称为“断裂”,然后把后现代主义同“晚期资 本主义”对应起来。

实际上詹姆森的这种理论努力只是将问题向后推,而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知道,资本 主义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又代表一个时代,资本主义作为时代则表现为“现代化”过程。 在这种意义上,“资本主义”与“现代化”是同义的,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在 现代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如果两者立于同一基础之上,那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 什么又是对立的?詹姆森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他又提供了一种解释。

詹姆森指出,“现代”(modern)这个形容词派生出三个相关名词,即“现代主义”(

modernism)、“现代性”(modernity)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这三者的关系对 于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詹姆森首先提出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观点:在这三者的关系中,“现代主义”同“现代 化”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现代主义”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它追求新颖,勇于创新 ,不断变革旧的事物,批判传统的观念。而“现代化”同工业发展有关,同生产组织和 行政机构的合理化有关,它更关心传送带、电力、装配线、议会民主和廉价报纸等。因 此,“现代主义是反现代的,它公开或暗地里抵抗现代化,而现代化现在被理解为是最 伟大的科技革命”。[1](第304页)

詹姆森在这里接受了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的一个观点,即所有现代主义所 共有的一个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反对科学技术,而是反对市场。[1](第304-305 页)这个问题乍看平淡,无关紧要,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詹姆森,科学技术 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而市场则是“经济基础”。这样,“现代主义”同“现代化 ”的对立意味着“现代主义”作为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

詹姆森认为,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总的趋向是工业化、组织化和 集团化,但也有滞后和超前的现象。这样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些经济成分仍然是前资本 主义的,而有些则是比现代还现代的,比未来还是未来主义的。其结果是处于不同历史 阶段的现实并存:手工业和巨型卡特尔共处,农田和福特汽车厂相伴。简言之,过去、 现代和未来是交叉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大生产导致产品的趋同和千篇一律,导致单调, 所以现代主义在这种处境中追求个人的自我和主体性。现代主义反对现代化,反对工业 化大生产,它需要从非资本主义的东西中吸取营养,也就是说,它需要乌托邦,需要“ 天才”、“先知”和“伟大的创造者”,需要愤世嫉俗和骇人听闻的东西,需要过去美 好时代的回忆和未来主义的梦想。[1](第307页)

在詹姆森看来,从现代主义变为后现代主义实质上是现代化的彻底胜利。在现代化过 程中,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所有东西都被一扫而光,农民、手工业、封建贵族、 帝国官僚和小资产阶级商业都被消灭一空。现在剩下的每样东西都是新的。既使是遗留 下来的“古迹”,也被整理一新,成为过去时代的华丽幻影。现代化只有达到这种完全 胜利的时候,后现代主义才会出现。因此,“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是一种不完全现代化的 处境”,而“后现代主义则是比现代主义本身更为现代的东西”。[1](第310页)

这样,詹姆森提出:“现代主义是不完全现代化的体验和结果;只有当现代化过程摆 脱过去的面貌,克服其障碍,并胜利地树立起它自己的自主逻辑的时候,后现代主义才 开始显现。”[1](第310页)

如果“现代主义”同“现代化”是对立的,那么什么是“现代性”呢?对于詹姆森,“ 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上层建筑形式,“现代化”属于经济基础,而“现代性”则是把 它们两者联系起来的东西。詹姆森认为,“现代性”同文化产品和工业产品无关,而同 生产者和消费者有关,同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感受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也就是 说,“现代性”试图将现代人的现代情感表达出来:我们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新时 代已经开始;……我们是现代的,也就是我们把自己造成为现代的。这种“现代性”表 达了启蒙的理性主义精神,它胸怀崇高的理想,追求美丽的乌托邦,呼唤造就时代的英 雄,坚信历史的进步。对于詹姆森来说,“后现代所失去的正是这样的现代性”,尽管 他并不为此感到悲哀。[1](第400-402页)

詹姆森的后现代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批判,在这种意义上,他与法兰克福学派是一 脉相承的。在其文化批判中,詹姆森试图寻找一条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道路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理论努力的实质不是通过后现代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某 种现代性,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

收稿日期:2003-03-16

标签:;  ;  ;  ;  ;  ;  ;  ;  ;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