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提升与农民增收论文_施华

林业产业提升与农民增收论文_施华

浙江绿之城园林有限公司 浙江舟山 316000

摘要:林业产业在宁波市经济来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其涵盖面、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提升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架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成为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之一,而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许多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市多种产业走集约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其中林业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一、我市林业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林业产业现状

我市的林业产业化企业,在整个大农业中起步较早,覆盖面较大。茶叶、水果、水煮笋、木竹加工在七、八十年代就形成一定规模。近几年来,在巩固提高传统加工业的同时,拓展了花卉园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与产品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2007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1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4.68亿元,第二产业48.26亿元,第三产业21.53亿元,已初步发展为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市的林业产业主要体现在竹、茶、果、花卉园林、木竹材加工、森林旅游和野生动物养殖产业等六方面。

1.竹产业

竹林是我市重要林业资源,曾创造了毛竹材用林和笋用林的全国高产纪录。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08.9万亩,其中毛竹林95.43万亩,雷竹林6.52万亩,其它小径竹6.94万亩。2001年全市竹笋总产量15.26万吨,其中毛竹笋10.86万吨,雷竹笋3.44万吨,其它小径竹笋0.97万吨,原笋总产值24275万元。全市共有竹笋加工企业92家,从业人员4600多人,产值18781万元,竹笋出口加工外向度很高,特别是水煮笋,85%产品出口,出口额达1843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

2.水果产业

全市现有水果面积52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6.5亿元。全市现有经济栽培的水果种类近20个,主要水果种类为柑桔、蜜梨、水蜜桃、杨梅、葡萄等。全市现有水果加工企业40余家,其中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9家,现有职工人数近万人。加工能力12万吨。2001年这些企业的产量为10.8万吨,加工鲜果14.8万吨,产值8.9亿元。市水果加工产品以外销为主,据19家重点企业调查,出口创汇8412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等,以日本为最多。

3.茶叶产业

我市的茶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已成为全国重点高产茶区和出口珠茶基地,现有茶园面积18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1.87亿元,为全市十大主导农业产业之一。分布在余姚、鄞县、奉化、宁海、北仑、象山、慈溪、江北、镇海9个县市区,主要产区为余姚、鄞县、宁海。2001年加工各类茶叶1.61万吨,产值1.86亿元。其中加工珠茶13552吨,产值5492万元,产量和产值分别占总产量和总产值的84.2%和29.4%;加工名优茶1360吨,产值1482万元,分别占7.8%和7.9%,加工蒸青茶1188吨,产值1482万元,分别占7.8%和7.9%。

4、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包括花卉种植、园艺、园林绿化工程和花卉礼仪等。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96年以来,我市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产业带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11.67万亩,销售额68968万元,区域分布相当集中,各自形成自己特色基地,如北仑柴桥的杜鹃、奉化溪口和余姚四明山的五针松和枫类等。全市专业从事花卉的园、场、圃达676个。

(二)我市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年产值逐年增加,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围绕林业产业的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我市林业产业投资主体形式较多,民营投资比例较大,政府在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时只能原则性地确定一个发展目标,林业产业缺乏统一的产业组织协调机构,缺少林业产业各种行业协会和组织,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竞争力。

2、产品结构不合理,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低

大多数企业的加工仍以初级产品、半成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较少,名牌林产品更少。水果加工以桔瓣罐头为主,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尚属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毛竹笋加工仍以水煮笋为主;茶叶产业虽有些品牌产品且逐年提高,但普通茶的效益逐渐下降。

3、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

全市现有林业产业化企业3400余家,但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0余家,只有几家还称得上是龙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对原材料的加工转化率较低。水果的平均加工率不足30%,基本上以鲜销为主;毛竹加工率仅54%,雷笋和其它小径笋加工量不足鲜笋总量的10%。全年毛竹加工量只占采伐量的42%。竹林加工的不发达制约了竹业的发展,竹林的竹量不断上升,造成资源浪费。

(三)我市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断推进林特品牌建设,林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林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构建林业产业集群创造了非常好的有利条件。

1.原料生产基地优势

全市竹林、水果、茶叶、花卉等林特商品基地已经达到210万亩,其中10000亩以上基地有27个,面积74.76万亩,300亩以上基地235个,面积21.43万亩,主要集中在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等地。已经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和1个市级森林公园,开发了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林业产业。生产基地的大规模建成为加工企业就近获得原料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提供最基本的原始条件。

2.众多的中小加工企业优势

我市现拥有象山杨梅酒、奉化士林、鄞州五洲星、宁波南方野生动物养殖、奉化滕头园林等各类林特产品加工销售企业3100余家,其中已经被市政府认定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2家,拥有企业资产30亿元,年产值达84亿元,销售收入75亿元,出口创汇22500美元,实现利税3.6亿元,在宁波市内和省内外建有生产基地72.6万亩,年收购林特产品85.8万吨,带动联结了29.6万农户,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构建林业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优势

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林业产业要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市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贡献,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依靠林业走上富裕之路,形成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培育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创汇蔬菜产业带、浅海滩涂养殖产业带、林特花卉产业带和草食畜禽产业带等四大农业产业带,力争建成100个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和20个都市农业园区,初步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农业产业布局。在六大优势产业中林业产业占了四席,表明林业产业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4.我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

我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地区之一,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水、陆、空等交通极为便捷,特别是拥有可以通达世界各大城市的深水良港宁波—舟山港,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市场体系相对比较健全,为林业生产种植业与加工业、林产品运输与销售业、森林旅游业、林业保障与管理业等的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我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大陆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

二、我市林业产业集群的构建与支撑机构

(一)林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架构

宁波林业产业集群的总体定位应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从我市的地区优势、林业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生产特色林产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建立并完善林业产业的支撑机构,即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发达的宁波林业产业集群体系。

宁波林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架构是根据现有基础,以六个林业产业项目为主导项目,建立并发展林业产业集群。一是木材加工,在继续发展传统加工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加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扩大产品出口,并发挥港口优势,利用国外森林资源弥补我市木材总量不足,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松疫木的除害处理,做到安全利用。二是竹业加工,进一步发展竹笋竹材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竹笋加工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发展“以竹代木”新型竹产品、竹笋深度加工产品、竹笋小包装食品,竹笋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三是水果加工,继续稳定桔瓣罐头加工,提高我市这一拳头产品的品质,在国际市场扩大份额,同时发展其他水果的加工,引进开发新的加工品种和采用新工艺,积极扶持草莓、桑果、杨梅等果汁、果酒及果酱加工,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四是茶叶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加快有机茶基地的发展,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继续培育望海茶、瀑布仙茗等已有品牌,并结合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通过整合、调整和优化茶叶加工资源配置,争取更多的名优茶企业获得QS认证,形成市场畅通、品牌主导、竞争力强、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和我国绿茶出口第一港埠。五是花卉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红枫之乡”、“杜鹃之乡”、“花木之乡”等优势,巩固五针松、红枫和杜鹃在全国的龙头地位,扩大国内、国际市场。抓住当前园林绿化蓬勃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园林企业,提高施工质量,走出去承揽业务,促进我市花木生产和加工水平的提高。六是森林旅游和野生动物驯养及加工,加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森林旅游接待能力,5年内森林旅游经营收入达到5亿元;鼓励特种野猪驯养加工基地、梅花鹿驯养繁殖加工基地的建设,巩固鹿茸、鹿血、野猪加工,提高加工企业的创汇能力。

到201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76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200亿元。

(二)支撑机构的建立与政府职能创新

我市林业产业在利用地区经济等综合优势,借鉴其他行业产业集群的经验,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支撑机构,以形成宁波林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个人认为,从我市林业产业实际看,支撑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创新。

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常常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需要建立比较合适的公共机构,规定内部共同的行动准则。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建造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建立相关的非正式职能部门为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并把犹如散兵的单个企业和各种机构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的整体优势。这方面,在我市的其他产业集群中都已有实践,并收到较好效果,但在林业产业中则极端弱化,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体现政府职能并进行创新。个人认为,政府职能创新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规范自身行为,提升服务效率,并通过制度创新为林业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自身管理体制的创新,规范自身职权范围,废止不合理的审批事项,科学地设置审批职能,并主持制定科学而完善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推进适合林业产业发展的民间制度创新合法化。

2.以林业产业集群替代传统的产业政策,创新宁波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以集群的方式发展具有创新特质的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我市林业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构成,单个的中小企业在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缺少竞争优势,但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通过各种“中间性组织”或市场交易网络形成的产业集群,既能取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有具有高度灵活性,同时还具备跨地域、跨行业进行开发设计、加工制造、物流销售和投融资等能力。因此,在我市区域范围内,必须以林业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传统林业产业政策。

3.引导组建林产品行业协会、技术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

各级政府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引导和推动林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同时,加快发展技术中心、市场调查、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成立林业产业集群内的信息中心,为集群企业提供丰富而直接的信息服务。

三、如何发展林特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扩大基地发展规模

要推进林业产业化,当前首先要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稳定的林产品基地,把规模搞大,把产品搞优。近年国家对浙江粮食生产实行全面放开,鼓励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林特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是优势产业,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基地发展的重点是水果、花卉。要选择基础较好,同时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乡镇集中发展。扩大重点村和重点户的经营规模,为实现真正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开发无公害林特产品,加强林产品的安全检测

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林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为此,必须作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控制农药等有害物的使用。2001年市林业局和市技术质量监督局联合制订了竹笋、茶叶、水果生产的安全、卫生优质技术质量标准,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实施无公害生产,关键是在农药的管理上。在实施无公害生产的乡镇,乡镇政府要着重对全镇的农药流通、使用加强管理,要求农户与镇农技站签订协议,凭证买药,做到统一进药、规范服务,在镇内禁止流通对农残有影响的农药。二是要加强市专业检测站(中心)和县区检测点的建设。检测重点是水果,包括本市生产的水果及在我市销售的外地水果,按行业归口检测。三是应制订我市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地方法律法规,使安检工作有法可依。

(三)推动科技兴林,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林业科技园区,市林业部门集中精力抓好3-5个林业科技园区建设。园区要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和在种苗供应,技术信息及市场开拓方面的服务带头功能,而不是停留在栽培高产技术上。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重点林产品生产企业,加快主要林产品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要重点围绕加工型、出口型产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及市林业局直属林特苗繁育中心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贮备,市林业部门将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市级林业种子种苗建设和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城乡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我市林业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文化体系,愈来愈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愈来愈健全和完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森林宁波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明华,张卫民.推动我国商品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01,50

[2]张瑞.发展北京郊区观光果业的思考[J].北京农业科学,2001,05,96

[3]廖葱葱,周景喜.国内外林业产业结构研究评述[J].林业建设,2003,03,60

[4]陈同英,邱登鸿.林业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01,49

论文作者:施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林业产业提升与农民增收论文_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