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海龙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海龙

王海龙

阿城区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住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分析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间住院的48例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协定处方肠炎丸,9 g/次,3次/d,口服;同时给予针灸治疗,2d针刺/次。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1%;对照组痊愈15例,好转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药并用;慢性肠炎;脾胃虚弱

【中图分类号】R37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91-01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长期饮食习惯的不规律,患慢性肠炎的患者逐渐增多。慢性肠炎是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临床上西医治疗漫性肠炎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医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慢性肠炎属中医学“泄泻”“濡泄”范畴,证型有脾肾阳虚、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寒热夹杂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间住院的48例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76岁,40岁以上的病人占67.7%。按照《关于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的拟定与诊治探讨》C37标准。间断性腹痛、腹泻,遇冷或食入油腻食物则加重,情绪波动及劳累后更甚,大便次数增加,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粪质稀薄,或如水样,病程3个月以上。排除其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

1.2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实验组,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长短、病程、性别、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协定处方肠炎丸(党参、白扁豆、山药、补骨脂、炒白术、炒车前子、心菩、砂仁、莲子肉、桔梗),9 g/次,3次/d,口服;同时给予针束上院、中院、下院、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行补法进行治疗,2d针刺1次。共治疗1个疗程。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程、性别、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以及临床资料的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经过随访发现,治疗组痊愈1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1%;对照组痊愈15例,好转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症状

慢性肠炎脾胃虚弱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腹泻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其严重。面色不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面色萎黄。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

3.2引发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主要原因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病因有三方面: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急慢性病。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3.3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

针灸与中药在理论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建立在经络基础上的自然医学。只不过,中药用的是自然界的药物来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而针灸靠的是针灸针通过经络的刺激来影响体内的气血阴阳。二者如果能互相结合起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将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针对目前临床针药结合这一治疗形式,在分析针灸与药物这两种治疗形式在治疗性质、作用途径上的差异及可能的互补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理念,认为“针药结合”是符合当前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发展潮流的一种治疗策略。脾胃虚弱的主要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黏冻,加黄连、马齿苋。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参考文献:

[1]马珊.温针灸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05:10-20.

[2]肖芳.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06:34-39.

[3]常虹;吴焕波.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证42例[J].中医研究,2014,09:25-27.

论文作者:王海龙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症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