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气”是卫气营血辩证之基础论文_苏刚刚,胡开洪,涂佳兴

论“精”、“气”是卫气营血辩证之基础论文_苏刚刚,胡开洪,涂佳兴

苏刚刚 胡开洪 涂佳兴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中医院内科 四川遂宁 629200

【摘 要】“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体现。在“卫、气、营、血”的辩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说明“精”、“气”在“卫、气、营、血”的生理、病理以及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就正同道。

【关键词】精、气;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73-02

【Abstract】"Jing", "Qi" is the basis of life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body, also i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life. In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of Wei, Qi, Ying, blood ",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ain the " Jing ", "Qi" in the "Wei, Qi, Ying, blood"physiological, pathological and dialectic relationship,Discussion and medical counterparts

【Key word】"Jing", "Qi";Wei, Qi, Ying, blood;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并加深其研究与探讨,是继承、发展、完善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自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辩证以来,形成了一整套论述热病的独特理论和有效治疗方法。至于其辩证之基础,自今鲜有论及,笔者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联系到温病卫气营血辩证,认为“精”、“气”是卫气营血辩证的基础,并认为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必要。

1 “精”、“气”的基本含义

掌握一门学科,并探讨其基本实质,就离不开对其基本理论的探讨。医学也是一样。

中医学对人体的研究,是建立在宏观的哲学体系上的,它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精”,而“气”又是构成“精”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中医学认为“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谓精《灵枢??????????决气篇》。这就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论述了“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是由精所构成。虽然有五脏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区别,但总归阴阳之精所统。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但它又从何而来的呢?《管子???内业》篇上说:“精也者,气之精也”。而《内经》在解释气时则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将这二者合起来看,“精”是由“气”所构成的。从而也不难看出“气”与“精”相互转化的一个侧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则更加强调了“精”、“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和其相互转化的过程。所以《灵枢?本神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

2 精气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精”、“气”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它们与人体的“卫气营血”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将卫气营血之生理做一概述。

我们知道,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它游行于人体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具有温煦保卫的作用,特别是司腠理、毛孔的开合,抵御外邪的侵袭。《素问?痹论》认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本神篇》亦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概括指出了卫气是源于水谷精微的一种物质,有温润脏腑,充养肤肉,具保护人体的作用。

气,是来源水谷精微的一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它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与“精”、“神”合称为人身“三宝”。《灵枢??????????决气篇》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于水谷精微,运行于经脉之中,通于心,是血液的组成部分。《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可见“营”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是血中的津液。

血,是来源于水谷精微的一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灵枢??????????决气篇》给血下的定义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血统于心,藏于肝,生化于脾,敷布于肺,施泄于肾,而循经脉运行全身。

从上述可见,“精”、“气”与“卫气营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同源于水谷精微,是人身的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中“卫气”属“气”的范畴,“营血”属“精”的范畴,它们是可分而又不可离得,就像阴阳一样,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而是相互滋生的复合体。所以《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就是“精”、“气”“营卫”在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叶天士运用《内经》这一基本观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的理论体系。这一辩证体系的创立,就是建立在“精”、“气”学说上的。从叶氏的“温邪不耗胃津,便耗肾液”,“暑伤气分”等观点可得知:温病是外感热病,外感病伤“形”伤“气”,进而则及“精”及“神”,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外感病伤“形”、“气”、“精”、“神”的过程,就是邪在“卫”、“气”、“营”、“血”的过程,所以说叶氏的卫气营血辩证是建立在“精”、“气”学说上的,即“精”、“气”学说是卫气营血辩证之基础。正如吴康衡老师所指出的:“温病学里所指的卫气营血辩证,实际上还包括津液、精、神的辩证,实质上是运用藏象学说中“精、气、神”作为辨证依据的”。《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的探讨》

3 “精”“气”失调与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调治“精”“气”之临床意义:“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精”“气”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而调理“精”“气”,就是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温病也不例外。《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吴鞠通谓:“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岂独温病为然哉。”《金匮》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也。”是故人体之所以感受病邪,是机体抗病能力有损的表现,亦即“气”有所损的反映;“气”有所损,也就反映了“精”有所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一般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形式。

“精”“气”作为“卫气营血”之物质基础,在温病卫气营血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病机也就是“精”“气”失调。它具体表现在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上。于是据此可制定调治“精”“气”相应的法则。

卫气属阳,营血属阴。阳卫外,阴内守。温病毒邪外发所犯部位一般是先外后内,由浅及深,反映出卫气营血之机理,形成浅深轻重之区别,由于病机有轻重,病位有浅深,在治疗上也就不尽相同,故叶氏强调说:“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从侧面强调了调治“精”“气”的基本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调治“精”“气”的具体法则,不外“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这亦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扶正”的方法,不是“益气”就是“填精”,亦即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增强抗病能力,“扶正以祛邪”,以达祛邪外出或消除病变之目的。而“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其目的亦是为了不使其伤正,精盈气壮,邪自告退。现举例以说明之。

例一:暑燥疫—“乙脑”?“败血症”?

患者:管某,男,30岁,大榆乡人

患者体素健,此次发病前,缘由在烈日之下、酷暑之中劳作后而突然发病。就诊时由家属抬来,诊见高热(体温40.1℃),烦躁渴饮,面红目赤,唇焦口燥,直呼头痛如裂,身腰如被杖之疼,汗出,时有神昏谵语,皮肤现有紫红色大小不同斑点,大者如铜钱,小者如粟米,鼻出血鲜赤,小便黄而短赤,苔黄燥,舌红绛,脉弦滑数。胸腹按之灼手。询之发病三日,已经某医院诊治而高热不退,疑为“乙脑”,“败血症”,欲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因家属不愿而转求中医诊治。诊得脉证如上,结合发病季节,虑为“暑温”(暑燥疫),病机为暑热之邪充斥内外,弥漫三焦,气血两幡之候。此值危急之状,非大将不能去敌,遣清瘟败毒饮为治,以期气血两清。

处方: 石膏90g 生地15g 黄连15g 丹皮15g 栀子20g

甘草10g 竹叶12g 玄参15g 连翘15g 知母15g

赤芍15g 桔梗6g 水牛角60g

嘱其浓煎,每隔2小时服200ml,一日夜尽剂。

翌日复诊,即见神清热减,斑疹消,头身痛减。既雄关已克,穷寇宜追。上方去桔梗加荷叶15g,如上法再服二剂。

服后诸症若失,唯倦怠少气,口渴引饮,食少,舌尖红,苔干黄,为暑热邪去而“气”“阴”未复之象,拟生脉散加味:

处方: 太子参6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白芍10g 生地10g

丹皮10g 连翘15g 竹叶10g 甘草10g 通草5g

石斛15g 花粉10g

服后渴饮随减,但头转昏沉,食仍少,大便微溏,此为暑热去津液复但阳气未通之故,此暑多加湿故也。再拟淡渗芬化,茯苓皮汤加石菖蒲、太子参。随后以生脉六君子汤进退而愈。

按:本例患者之病,为暑燥疫毒之邪气内侵脏腑,外窜经络,气血两燔,热毒充斥表里上下之候。热毒充斥,蒸腾津液,故高热汗出;热邪伤津,则大渴饮冷;热毒上攻清窍,故头痛如劈;热毒走窜骨节经络,气血逆乱,则出现骨节疼烦,腰如被杖。热扰心神,则时见神昏谵语;热深动血,故见斑疹出血。热灼津液,故见小便短赤。舌红绛为营血热毒极盛之象;苔黄燥为气分热毒鸱张之候,脉弦滑数为热毒内壅之候。今暑热耗气伤津,营卫气血俱病,热毒充斥于上下表里,则非大剂清气凉营,解毒化斑莫救。故首方重用石膏为君,直清胃热。盖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气血皆禀于胃,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表里上下之火自灭。石膏配知母、甘草即白虎汤法。有清热保津之功,且能达热出表。更配连翘、竹叶,轻清宣透,驱邪外达,有“驱邪即是安正”之意,诸药合用,能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黄芩、黄连清泄上、中焦之热火,栀子通泄三焦之火。更配竹叶以助栀子泄火之功,诸药相伍,清泄气分上、下之火毒,有“泻火即是保津”之意。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合用,为犀角地黄汤,凉血养阴,止血散血,清热血分热毒。更以玄参增养阴凉血,泄火解毒之功。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以促药力之行散。甘草和胃且调和诸药,三方组合,为清泄十二经火毒之峻剂,有调“气”养“阴”之妙用。继以生脉散加味以益气养阴,为暑热耗气伤阴之特点而设。曹炳章于此有论云:“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则急救其液,救液即以固气。”《温病条辨?上焦篇51页》。用后反觉昏沉,为气阴复而阳未通,暑挟湿邪蔽阻清窍故,本“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训,书茯苓皮汤以淡渗芬化,不用温阳之品,是“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若误用,势必死灰复燃而燎原莫制。“夏暑发自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善后亦当调治“气”、“血”(精),用生脉六君汤为治,土生万物之故。

例二:湿温—“再生障碍性贫血”

杨某,女16岁。农民,复兴人

患者因面色萎黄,目黄,胸闷不饥,倦怠乏力,心空,汗多,气短欲脱,病历二月,日渐加重而转我处就诊。此次就诊前,已在县内数个医院就治,先为诊断不明,后在某医院经查血常规见:血红蛋白40g/L,红细胞1.5*10^12/L,白细胞2.5*10^9/L,血小板60*10^9/L。而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认为治疗无多大把握,嘱其上转。患者因经济拮据,无力上转,遂求中医诊治。时余随侍师侧,同观此证。除见上述见证外,尚见午后身热不扬,小便黄赤;唇及口腔粘膜淡白,苔黄滑腻,舌质淡,舌尖边有齿痕,皮肤偶有淡紫色斑点,脉濡细数。此病颇为危重,可谓命在顷刻。思其虚证虽重,而湿热之象亦较为明显,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看,当属湿温范畴,病机为湿热并重,气阴欲脱之危候,非标本兼顾不能逆流挽舟,拟化湿清热,益气养阴固脱之法,书甘露消毒丹加人参:

处方: 白蔻10g 藿香15g 茵陈15g 滑石18g 木通10g

石菖蒲6g 黄芩12g 连翘12g 川贝母10g 射干10g

薄荷6g 人参30g

嘱其将上药去人参,余药微火煎者之沸,再将人参单煎,去渣,药汁与前药汁混匀,每服150ml,日四服,夜一服。尽剂复诊,患者自述诸症减轻,但未消失。矢既中的,亦当徐进缓图。前方加黄芪50g,嘱服三剂。

服后午后身热无,已能起床稍事活动。诊时但见头昏目眩,肢倦乏力,口淡无味,思食不欲咽,动则心跳心累,气短不续,汗出尚多,无胸闷脘痞之象,苔白不腻,舌质淡,脉细数。此乃湿热之邪去而气血阴阳未复。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3.2*10^9/L,血小板100*10^9/L。情况虽有好转,但危象并未排除,当益气养阴固脱为法,少佐化湿之品,书归脾汤加味:

处方: 黄芪50g 白术10g 人参15g 当归5g 甘草6g

茯苓15g 远志5g 酸枣仁15g 木香10g 龙眼肉10g

白蔻10g 茅根30g 白花蛇舌草12g

为慎重起见,先服二剂,以观进展。服后并无不适,颇有轻快之感,即令其连服十剂。前后进退月余,而临床表现之症状全失。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4.0*10^9/L,血小板120*10^9/L。血象基本恢复正常,以上方为丸,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发,身体颇健。

按:本证为感受湿热之邪,蕴郁于中焦,阻滞气机,为湿热并重,蕴蒸不解之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情危重为其特征。温热蕴蒸,故见身热;午后为阳中之阴,湿热为阴阳交错之邪,邪犯中焦,故午后身热为重;湿热伤气,故倦怠乏力;气损及阴,气阴亏损,则见气短欲脱;气虚津液失固,故见汗多淋漓;湿阻气机,则见胸脘痞闷。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舌质淡有齿痕,唇及口腔粘膜淡白,脉细为气血大亏之象。对于此证,非单纯之寒邪一温可解,非热邪之一清可除,非虚证之纯补可愈。故用甘露消毒丹清热除湿,宣畅气机,重用人参大补元气,俟元气复,津液生,而虚象可除,危亡之象可解。此药组合,方能契合病机。切不能拘泥于湿温忌补之说。待奏效而湿去热除之后,则须守持中土,大补气血,并佐以凉解之茅根、白花蛇舌草之类,以清解余邪。土本万物之母,补益中焦脾胃即可生化万物,故后期守服归脾汤,重用参芪,以气能生血,血行则气行,这是虑其贫血补血之故。终则能使血生气固而本强。可见调治“气”“精”之法,应随病机而定,非拘泥于“补”者可喻。

4 讨论:

4.1 “精”“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的生理基础。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理变化,都与“精”“气”的失调(损伤)有着密切关联。如果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不注意重视调理体内的“精”“气”的异常,那么疾病就会日重一日,终至“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的危险境地。

4.2 温热病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病理有着本质的差异。卫与气属于机能,营与血是有形之物质,卫分病、气分病属于机能的障碍,营与血分病是实质的损害。因此,卫气分病与营血分病在严重程度上往往反映“精”“气”失调的轻重,故其调治方法也不尽相同。当然,这与致病因素也有很大关系。明末吴又可曾说:“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这对调治气血时,把握适当时机,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上,辨识病邪在气在血,邪正之孰虚孰实,对立法处方有着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管捷

论文作者:苏刚刚,胡开洪,涂佳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论“精”、“气”是卫气营血辩证之基础论文_苏刚刚,胡开洪,涂佳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