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与指导论文_方乔

混合型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与指导论文_方乔

摘要:近年来,中考语文卷出现了新型的阅读文本,不再是原来单一的议论文或说明文文体,而是将多种文本用混合型阅读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混合型文本作为新型的阅读文本,无疑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本文试从混合型文本的单一文本特点出发,对照混合文本阅读的技巧,为有效掌握混合型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蓄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混合型文本;解题策略

翻阅近几年的宁波市语文中考卷,现代文阅读在形式、题型等方面几经变革。而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的阅读考查形式都是一篇文学类文本,再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其中2012年的文学类文本选取了一篇散文,2013年和2014年选取的是小说。非连续性文本在继说明文、议论文后成为实用文阅读文章的主流考查形式。

一、定义明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在2015年的宁波中考语文卷中,一种新型文体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由非连续性文本串连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本样式,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混合型文本”。相较于原来阅读文本单一形式的考查,混合型文本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更侧重考察学生的比较、联读能力。

这种新型文体的出现,往前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温州中考卷,首次尝试将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考查。温州卷的混合型文本由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牡蛎》和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评论性文章《读契诃夫》组合而成。曹文轩对契诃夫及其作品的认知帮助学生准确解读《牡蛎》这篇文章;同时小说的情节和词句语言,又印证了曹文轩的评论观点。上下两文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照的关系。新型文本的出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混合型文本的阅读技巧,我们先从各自文本的特点出发,再从整体上去把握完整文本的阅读要求和解题要点。

二、明确单一文本的阅读要求,掌握阅读技巧

我们先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将从定义明晰,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三方面逐一解读。

首先,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各种片段式阅读材料连缀而成的一种综合信息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片、表格等。它可以是说明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记叙性的,当然也可以是综合性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指定内容进行概括

如2013年宁波卷《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的题目“什么是垃圾食品?请用一句话概括。”2013年台州卷《“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一文中问到“什么是电脑视疲劳综合征?阅读材料后简要回答。”这类题目,要求同学们熟练地掌握文本的内容,去粗取精。

2.从规定范围(对象)中提取信息或判断信息正误

如2014年绍兴卷非连文本中有一个题目:“实施细则”公布后,有人针对其中“免费不免票”这点,提出免费对象进景区“只要凭本人的绍兴本地身份证即可”,请你对照相关内容,谈谈他的建议是否合理,并说明你的理由。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从较为复杂的组合型材料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能够排除干扰信息,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3.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

同样是2014年的绍兴卷:中考结束,越城区阳明中学的几个同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准备到东湖景区进行一次“毕业游”,请你根据“实施细则”,从时间选择、游前准备、游览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建议。这类题目考查同学们能否利用所给材料对实际问题进行应用,有时要筛选出材料中对题目有用的信息,有时也要针对材料作出观点一致的引申或是观点相反的辨证思考。

4.联系实际谈体会或“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如:2013年温州卷《百度百科·蒋勋》最后一题是:蒋勋说:“美的力量能唤醒心灵,进而改变自己。”请结合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具体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这类根据材料谈感受或是结合材料提建议,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常考的题型,需要同学们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时要有自己明确的态度或观点,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层次性。

三、揭开混合型文本面纱,掌握解题策略

我们再来看2015年宁波市中考卷阅读题,阅读题摆脱了我们以往阅读题围绕单一文本进行命题的形式,需要同学们联读前后两文,互相比照,得出答案。在非连续性文本和散文构成的混合型文本中,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对散文文本知识的扩充和延伸,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散文内容、主旨情感。

我们逐一分析各道题目,在分析过程中归纳答案要点,总结答题的策略方法,掌握好混合型文本这类新型文本。

第6题涉及到具体段落2、3两段,应该有针对性地看具体的段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题目中分已知和未知的两类知识呈现,已知第5段内容的归纳和归纳的格式,“枯藤架下看苦瓜”“对苦瓜的描写”“对苦瓜的议论”。

第7题从文本阅读结构的角度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无外乎以下几种: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设置悬念、由某事或某现象引出相关主题,而本文的题目是《苦瓜》,那么作用自然是点明题目,引出下文。问题没有直接问本段的结构,而是从具体内容角度考查,所以不能笼统回答“引出下文”,否则会被扣分,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原因,答案的呈现就是由齐白石题字表明他偏爱白菜,从而引出“我”偏爱苦瓜。

第8题问题中提及的“木刻画味道”需要同学们回到第一篇文本的“知识卡片”,品读关于“木刻画”的介绍,抓住木刻画线条、色块分明的特点,转化到语言角度,即刻画事物的语言具有鲜明深刻、栩栩如生的特点。

第9题考查语言赏析,需要同学们从色彩、光线、动静、空间层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让人感觉充满画意。而不能光从单一散文的角度去理解。这答题的角度就在题目中要求依照“相关言论”,抓住其他人对洪素丽绘画作品风格的评述,去与其作品的语言相观照,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

第10题表面上考查课文的具体内容,实则跳出内容,让同学们在通读前后两文的基础上,尤其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之后,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判断推理出最不可能的选项。把握了这个思路,同学们很快可以把选项选出来。

第11题考查同学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在《苦瓜》一文中抒发对苦瓜的喜爱之情,而第2段中的这句看似不合常理的语句,带有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强烈表达作者对苦瓜的偏爱。所以作者蕴含了情感的关键语句自然不可删掉。

第12题品苦瓜之“味”,展示研读成果。实际是考查同学们从散文表现手法的角度理解作者的主旨情感。成果有深有浅,分不同层次得分。从苦瓜自然属性、苦瓜与作者的关系、苦瓜与人生的关系三个方面呈梯次上升。所以对“味”的理解不能单纯停留在自然之味上,需要同学们抓住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个突破口,从象征、托物言志等方法入手,去思考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苦瓜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直面人生无法回避的“苦”味,要学会苦中作乐,苦中品乐。这就是“苦瓜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在这篇混合型阅读中,第一部分“初识·散文之形”是对单篇散文内容的考查,而第二部分“细品·散文之言”看似针对单篇散文设置问题,实则需要同学们借助前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的部分内容,将其与题目进行部分结合,从而得出答案。在这类题型中,前后两个文本的结合相对比较机械,题目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抓住关键语段的关键语句,就可以推波助澜寻得答案。试题的第三部分“深悟·散文之神”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对前后两篇文章进行混合解读,准确而言是在第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的辅助下,深入理解第二篇散文的主旨情感,对问题做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两篇文章的联系主观导向性强。

由此及彼,混合型文本的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混合型文本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理清前后文本的对照联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瞻前顾后,分析段篇关系

阅读单一的散文文本时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而混合型文本的阅读,需要对照前后文本,在涉及具体问题时,能较快回到文本中找到关键词句,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这加大了同学们对散文主旨的理解把握。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混合型文本往往会在前篇非连续性文本中介绍作者的“知识卡片”“写作背景”“观点评述”等内容,帮助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旨情感。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解读文本,剖析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混合型文本,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即注意两篇文章的分、合。分在各自的信息提炼、内容概括、语言赏析;合在:其中一篇作为纲领,在第二篇中找到依据,解读两文的主旨、思想内容。

每种文本的阅读应遵循每种文本的文体特质,这样的组合式的关联性阅读既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功能,又关注文学性文本的深度阅读,且将非连续性文本中的“筛选信息并整合”“解释”“评价”等考点隐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当中,真正帮助学生深读文学类作品。在题目设置上,将混合文本打通,一隐一显,真正检测出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宇新.中考阅读应考查五种核心能力[J].语文建设,2015(4).

[2]周永俐.PISA与语文中考阅读评测对比分析[J].语文建设,2013(16).

[3]叶映峰.语文中考阅读复习的误区及解决方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1(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315000)

论文作者:方乔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混合型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与指导论文_方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