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_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_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与伦理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新趋势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1)04-0034-05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出现一种新趋势,即日益重视和加强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美国本特莱学院(Bently College)的伦理研究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幸福》杂志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80%的企业把伦理价值观融合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93%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准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美国企业界甚至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职位:伦理主管。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企业中,有20%的企业聘有伦理主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处理员工对受贿和报假帐等可能发生的不正当行为提出质疑。欧洲也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有关企业伦理工作。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西方企业管理在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之后,目前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伦理管理阶段。本文试就这一趋势产生的缘由、带来的管理变革以及我国企业如何适应这一趋势作一粗浅的探讨。

1 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基础和缘由

管理与伦理结合首先是由两者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决定的,一方面,管理活动离不开伦理准则。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纳指出,“许多权威人士把协调当作主管人员的一个独立职能。然而,把它当作管理的本质看来更为准确,因为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是管理的目的。”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活动是集体活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要使企业活动取得成效,就必须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企业要求与利益相关者要求相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个人的行动与他人的行动相协调。协调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是伦理所要回答的。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企业效益来自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除了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外,还必须进行伦理分析。只有决策符合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一根本目的,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时,决策的可行性才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弗雷德里克.B.伯德和杰弗里.甘兹所说,“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并把它们用于决策,就可改善决策;如果决策时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那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要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管理的重心是对人的管理。人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从精神层面看,要抓好人的工作,一要赋予工作以意义,二要尊重人、关心人,公正地对待人,三要管理者率先垂范,四要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这些无不与伦理有关。

另一方面,伦理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上控制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每作出一项社会行为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一下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而且在客观上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每当人们的一项社会行为产生后,其周围的人群都会用当时社会所奉行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对这一行为加以衡量和评判。如符合的就以各种形式予以肯定,不符合的就会以各种形式加以批评和抨击。更重要的是,伦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点。对社会的管理总是由强制的和非强制的管理构成,政治和法律是强制的管理,对社会的各方面起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但是法律总是比较原则和简明扼要,不可能涵盖社会行为的各方面,而且法律也有滞后性,因此法律所调节管理的范围和程度有其一定限制。而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习惯、良心、理想等发挥其管理作用,它是通过对人的深层心理的渗透,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因而其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有时显得更为深刻、稳定。

管理与伦理的相关性表明两者结合具有坚实的基础,但这一结合突出表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还有其现实缘由,主要是:

1.1 人性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类特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活动的内容和性质。这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和能动创造性等各种能力,这方面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个人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二是活动的形式,个人活动——现实人的劳动,充分地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性是实现和确证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经济的发展,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员工主体性大大加强,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考虑员工的主体性,促进员工人性的全面发展。

1.2 竞争加剧

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内竞争转变为全球竞争,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争夺消费者。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对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而且对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行为感兴趣,他们更愿意购买那些诚实经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赢得竞争,员工是关键,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富于想象力、勤奋的员工就不可能维持其革新能力,并进而在飞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人在充满信任、责任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出色、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和尊重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在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推向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面对竞争者越来越大的低成本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信誉成为优秀企业与竞争者截然分别开来的重要一环。而树立信誉的法宝就是实实在在地考虑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3 社会压力增加

第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更优质的产品、更清洁的环境、更安全的工作场所,更有意义的工作、更高尚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渴望,迫使企业避免不道德行为去迎合公众愿望。第二,信息革命的到来,使舆论监督的力度大为加强,经营丑闻的暴光,既唤起了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又加大了企业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成本。第三,法律的逐步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大,迫使企业为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事实上,近年来,一系列企业不正当经营丑闻的暴光和法律追究,更直接激发了企业管理中管理与伦理的结合。

2 管理与伦理结合带来的管理变革

2.1 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它们假设单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社会获得最大的好处。但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溢出和价格信号准确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存在,以利润量大化为目的,实际上是单纯从企业自身利益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待企业目的。管理与伦理结合,要求企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目的,把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并不是要求企业不要赢利,正如斯坦福.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指出,“赢利是存在和取得更大成就的必要条件,但是赢利本身并不是它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利润就像人体所需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它们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人们就不能活下去。”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同利润是相辅相成的,美国著名企业家乔治.W.默克说得好,“我们时刻不忘记药品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利润随之而来,而且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

2.2 从以所有者为中心到注重利益相关者

传统管理一向奉行所有者至上的思想。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只是充当了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手段。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切实保证。管理与伦理结合,促使人们对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关系”重新认识,人们发现,企业的所有决策,大到建新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战略决策,小到选择促销方案、处理消费者投诉等日常决策,不仅会给企业及其所有者带来利益或损失,而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企业离不开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公众,企业甚至需要竞争者,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更快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从只考虑所有者一方的赢,不管利益相关者是输是赢,转变到努力创造一种“赢——赢”的结局,在实现所有者利益目标的同时,能合乎道德地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使他们的需要也能得到满足。

2.3 从手段人到目的人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德国哲学家康德早就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应该永远把他人看作目的,而不要把他人看作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管理中对人的认识从早期的“机器人”,“经济人”,发展到“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在传统管理中,人被看作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管理者试图通过满足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视人为目的的思想随着管理与伦理结合而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肯尼斯.E.古佩斯特和经翰.B.马瑟斯认为,“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视人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视人为目的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而包括所有的人。

2.4 从遵守法律到法律与道德并重

通常认为,只要不违法,做什么,怎么做都行。管理与伦理结合对管理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变化仅仅是守法这是不够的。这不仅因为法律存在着上文所述的不足,而且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奉行“只要守法就行”的原则,就不大可能去积极从事那些应该的、应予鼓励的行为,实际上也就等于放弃了对卓越的追求。哈佛大学林恩.夏普.佩因教授指出,“法律不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它不是榜样行为的准则,甚至不是良好行为的准则,那些把伦理定义为遵守法律的管理者隐含着用平庸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企业。”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道德除了对违法者予以谴责外,对虽不违法但仍属不道德的行为也予以批评、谴责,而对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予以鼓励、褒奖。道德通过对人深层心理的渗透,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因而其范围更广,作用更深刻、持久。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2.5 从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到强调企业价值观

目标、战略、结构、制度一直是管理中关键因素。80年代以来,价值观异军突起备受瞩目。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说:“我坚定的相信,为了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一整套健全的信念,来作为它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其次,我还认为,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实的严守这些信念:最后我认为,公司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迎接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必须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准备,唯独不能改变的是它的信念。”这里所说的信念实际上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管理与伦理的结合无疑将进一步凸现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因为,伦理观是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有崇高与庸俗之分,人们强调的企业价值观是崇高的价值观,也就是包含企业的道德责任。如P&G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流的产品,不断自我完善,诚实与公正,尊重和关心人。

2.6 从玩弄技巧到注重修养

现实企业管理中,为急于求成,人们往往强调各种管理技巧,如公关技巧、沟通的技巧等等。但没有道德作依托,终将被人识破。况且技巧多种多样,盲目模仿会弄巧成拙。如,遇到下属犯了错误,是严厉批评,还是先表扬后批评,或是点到为止?其实这三种技巧都有成功的范例,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哪一种技巧更有效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管理者的资历、领导风格、下属个性、错误的性质等。但真正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做到处事公正,尊重人,为他人着想,做到了这些,哪一种技巧都能收到效果,即使方式方法不妥当,也会得到下属的谅解。否则,再注意技巧也不能使下属心悦诚服。管理与伦理结合,要求企业及其成员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技巧是末,修养是本,不能本末倒置。技巧应该是道德修养前提下的技巧,要从玩弄技巧转变到踏踏实实地提高道德修养上来。

3 加快我国企业管理伦理建设

管理与伦理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我国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1997年,合肥荣事达集团在北京公布了《荣事达企业竞争自律宣言》,保证在接受法律、法规制约的同时,严格进行企业自律。其核心是提倡“和商”理念,即倡导相互遵循、平等竞争、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等,并用这些自律准则调整企业对内对外关系。但是,我国相当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可以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伦理观念中得以反映。据调查,1996年,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中,66%的人没有听说过“管理伦理”概念,72.6%的人将其等同于职业道德,对于管理伦理的作用领域,认为“体现在与客户交往中”占50%,认为“体现在企业公共形象上”占19.7%,其它方面均低,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将其作用更多地看作体现在企业对外交往和外部行为中,对企业伦理在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一些非道德行为,相当多的人采取容忍态度,其中对行贿受贿的容忍度高达79%,对不道德行为多数人归因于社会环境。反映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微观主体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弄虚作假、欺骗顾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管理伦理建设迫在眉捷。

加强企业管理伦理建设,除了需要继续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力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管理伦理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外,对企业自身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制定伦理准则

这是企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基础。伦理准则不仅是指导企业计划、决策和业绩评价的伦理罗盘,它还能够从组织伦理的角度指出企业预期的投资者、成员和业务伙伴。实践中,企业可以从三方面来思考制定伦理准则:(1)目标:组织的的最终使命是什么?在逐步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它的目标有哪些?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探测组织存在的理由及其创造价值的方式?(2)原则:组织义务有哪些:其合理权利的范围是什么?其赞成的理念是什么?这些问题旨在识别组织的义务、权利和价值观念。(3)人:组织的主要支持者有哪些?他们的权利、要求合理权益是什么?这些问题旨在定义组织所迎合的社会利益。对上述问题可以确定企业价值体系的定义要素,形象的勾画出负责任行动的领域,从而制定出指导企业行为的伦理准则。

3.2 加强组织建设

伦理准则旨在阐明超越组织实际行为的一种渴望,它常常与驱动组织的体制和过程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同时,与传统较大公司的层阶制度相联系的信息传播和责任的分离也可能导致重大的义务缺口,因此,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的设计给予充分的注重是加强企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措施。企业需要对下列体制给予特别注意:领导与监督、雇佣与提升、绩效评价与工资报酬、雇佣开发与教育、计划与目标设定、预算与资源分配、稽查与控制。近年来,西方一些公司创设公司伦理官员的职位或者任命伦理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讨论伦理问题,向企业全体成员传播沟通伦理准则,对可能出现的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检查,奖励遵守准则者,处罚违反准则者,不断审议和更新准则,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管理伦理的建设。

3.3 领导率先示范

由组织领导率先示范可能是建立和维持组织伦理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企业员工会首先观察传达组织伦理标准的直接上级所做的示范。通常,拥有大量权利的个体行业对塑造公司的伦理姿态关系重大,因为他们的行为能够传递的信息比写在公司伦理声明中的信息要明确得多。领导即使不是故意地与普遍认同的标准不一致,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标准的侵蚀和嘲弄。例如:经理人员无意识地使用非法软件,很可能会迅速地对一场遵守纪律的富有意义的谈话产生破坏性影响:经理人员对有关产品品质问题的熟视无睹,很可能会导致上千元的品质培训费用化为乌有。另一方面,能够清晰有力地示范已获得认同的价值观念的领导则可以增强义务感和尊重意识。在那些不为顾客所知的一般日常事物中,靠示范进行领导尤为重要。

3.4 进行伦理教育

这是促使企业完善伦理行为、坚持伦理准则的一项重要工作。美国马丁马莱塔公司总裁兼伦理指导委员会主席汤姆.扬说:“在那里,你可以遇到想做正确的事情的人们,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同时,这也是对因人们不知道什么可以接受而形成的规避风险的过渡行为进行斗争的方法之一”。另外,法律和标准的变更以及雇员的流动和晋升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对伦理教育给予持续的关注。目前,企业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环境熏陶等多种方法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加深他们对伦理意识和履行伦理规范的能力,从而改善自身行为,努力实现企业的伦理目标。

收稿日期:2001-02-12

标签:;  ;  ;  ;  

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_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