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潜能-现实理论研究论文

亚里士多德潜能 -现实理论研究

靳 松, 杨佳慧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摘 要: 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研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对于实体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亚里士多德从四因说转为二因说进而迈向“纯形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由四因说转变而来的质料-形式理论需要借用潜能-现实理论作进一步说明, 于是在将潜能-现实理论与质料-形式理论相联系之后, 便出现了质料-实体、 潜能-作为的双层模式, 并最终构成存在的三个等级。 但二者的结合同样面临着生成中质料和形式何去何从的困境, 于是对潜能-现实理论生成过程的系统分析势在必行。 潜能-现实理论无疑成为实体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但远远不能完全解决实体问题, 也不能完全取代质料和形式变成新的二因说, 潜能-现实理论需同质料-形式理论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实体; 质料; 形式; 潜能; 现实

亚里士多德一生都在不停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理论完善, 其实体学说也随着亚里士多德的经历而不断深入。 随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逐步完善, 实体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线性渐进的发展过程。 虽然众学者对于《形而上学》中篇章的连续性说法不一, 但是不论其中是否有篇章位置的改变, 都不影响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逐渐深入和实体学说的线性发展的大致走向。

一、潜能-现实理论的定位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研究是由四因说开始的, 四因说一般理解为苗力田所翻译的形式因、 质料因、 目的因和动力因, 吴寿彭的翻译相比而言有些许差异: “其一为本体亦即怎是<本因>; 另一是物质或底层<物因>; 其三为动变的来源<动因>; 其四相反于动变者, 为目的与本善, 因为这是一切创生与变动的终极<极因>。”[1]8不论其翻译的名称如何, 其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亚里士多德用这四个原因来阐释实体理论。 以房屋为例, 可以将形式对应图纸, 质料对应砖瓦, 房屋对应目的, 工匠对应动力, 于是在这四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房屋得以生成。 随着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不断完善, 出于对这四种原因中本因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对四个原因又进行主次分析, 试图找出影响实体发展的本因——“是其所是”。

随着亚里士多德实体研究的逐渐深入, 他发现目的因和动力因都可以直接归于形式因, 形式因在实体之中最有决定作用。 这样的结论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目的因和动力因在特殊的情境下可以归为形式因, 例如, 种子长成花朵的过程中, 花朵的形式、 动力、 目的, 都可以直接归于花朵的形式本身; 另一方面, 目的因和动力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消失, 例如, 天体的运动没有动力的推动, 同时也不具备必需的目的, 有的只有天体的形式和质料。 由此动力因和目的因便与形式因合一, 最终进入了形式因和质料因的二因说阶段。 但在亚里士多德对二因说的反复考证之后发现, 二因说还是没能解决实体发展的根本原因, 质料因和形式因何者为实体发展的“是其所是”的问题仍然是实体研究路上的绊脚石, 于是质料-实体理论分析便陷入了困境。 聂敏里认为: “有许多学者由于缺少这样一种从自然生成物的自然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实体、 理解本质的观点……他们不能了解质料和形式基于自然功能的那种一而二、 二而一的统一关系。”[2]22这就充分说明了质料-实体理论向潜能-现实理论迈进的必要性。 通过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 在实体研究中形式因确实要优于质料因, 但这是否意味着实体的存在能没有质料的支撑呢?若没有了质料便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纯实体”, 可是“纯实体”是否可行, 是否存在呢?除去质料, 实体的统一性还是否完整呢?由此亚里士多德开始了对潜能-现实理论的相关论证。

二、潜能-现实的模式和等级

潜能-现实理论对于存在问题的说明是与潜能-现实理论的发生过程相联系的, 同样我们也可从潜能-现实的发生过程与质料-形式理论相结合, 将潜能-现实理论分为质料-实体模式和潜能-作为模式, 进而从这两种模式的研究转而将存在分为三个等级。 但是潜能-现实理论为何可以分为质料-实体和潜能-作为这两个模式呢?在《形而上学》中虽无此种明确的说法, 但是有所提及: 质料潜在地存在着, 因为它要进入形式, 只有存在在形式中的时候, 它才现实地存在。[3]187国内潜能-现实理论的专门研究人员李涛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一书中明确提及, 不仅如此, 李涛在分析潜能-现实理论时, 率先使用了很多概念名词, 比如他将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动作者”的潜能和“承受者”的潜能分别称为“主动潜能”和“被动潜能”, 同时还有一个不受作用的抵抗的潜能, 甚至将“现实”这个词直接用“成全”来代替,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形而上学》中是没有的, 虽然有部分的文本似乎隐晦地提到, 但是并没有直接的原著引文可以参考, 对于他所讲的“主动潜能”和“成全”等类似的概念都是需要考证词源后方能谨慎使用。 但是对于潜能-现实的双层模式的分析的概括, 就其过程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两种意义的潜能—成全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种是实体对质料, 另一种是运动对潜能。”[4]16后来李涛依据李猛的翻译, 为了强调主动性将“运动”改成了“作为”, 然后才有了后来潜能-作为的模式。

潜能-现实理论的双层模式是与存在的三个等级联系在一起的, 从潜能-现实的双层模式和存在的三个等级可以清楚地看到潜能和现实的发展过程, 以及形式和质料在其过程中所占位置。 质料与潜能类比、 形式与现实类比的研究方式屡见不鲜, 国外的代表人物是爱尔兰的波利蒂斯(Vasilis Politis), 他指出: “在亚里士多德对质料的一般描述中, 质料是与潜力、 能力和权力直接相关的。”[5]这是类比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通过将质料-形式理论同潜能-现实理论相类比, 不仅指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时对潜能-现实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潜能-现实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在物完整的发展过程。 对潜能-现实发展过程的研究, 可以借助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及其他》一书中的《灵魂论》卷(B)二第五章中所提到的两种知者: “我们于‘知识’这词, 习用两个命意, (甲)说这是一位‘有知识的人’, 因为他是具有‘知识人’这类属的通性, (乙)我们也可以指说一位‘懂的文法的’为有智识的人。”[6]104而李猛在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的定义时指出了三个知者。 如下:

存在按其形成的本原可以分为本原在自身之内的事物和本原在自身之外的事物。 “一个潜在事物由思想的效果而成为完全实现的存在者……若无外因为之阻碍, 则作用者意欲如此, 这就实现……由于内在的本能而创生事物, 如无外因为之阻挠, 它就潜在的是一切将可实现的事物。”[1]201李涛将其分为自然物和人工物两种类别: “人工物是生成的本原是外在的东西, 而自然物则是在自身中拥有(生成的本原)的东西。”[4]143由于其本原不同, 潜能-现实的双层模式也不同, 只有自然物拥有严格的三个等级, 可以构成潜能-现实的双层模式。 而人工物在三个等级的后半部分, 也就是由乙→丙也是“运动”的过程, 而非“作为”的过程。 主要的区别如图1和图2。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出版融合发展,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积极鼓励传统期刊企业试水,探索出版媒体融合新模式。2017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以及出版单位的积极努力,开拓融合出版发展的主体应运而生,无论是国家认证的融合发展实验室,还是各主体自身的融合发展研发部门,甚至是企业的单个融合发展项目,都纷纷涌现出来。互联网数字出版模式已基本形成,并培养出大量极具粘性的用户群(具备互联网使用习惯)。

虽然潜能-现实理论与质料-形式理论相结合, 由静态禀有到动态的发展推动了实体研究的进程, 但同样也陷入了生成前后质料、 形式转变路径的混乱。 故而此理论成立必然直接面临以下两个困境: (1) 形式在生成之前是否存在, 自然物和人工物的生成过程中, 形式变化是否相同; (2) 质料在生成之后是否存在, 以何种方式存在。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情况直接指向潜能-现实理论能否推进实体研究的进程。 首先是关于问题1的讨论, 形式在生成之前是否存在也就是问潜能中是否存在形式, 答案是肯定的: “一切生成的东西都是从某物生成和被某物生成, 这个某物在形式上是相同的。”[3]186所以生成之前是拥有形式的, 不过是不完备的形式。 有关形式在生成过程中的优先地位, 布鲁尔(Christopher Bruel)指出: “只有在形式中, 优先于所讨论的每一个潜能的现实才能与潜能预期的现实相同。”[9]可是与国内相比, 很显然的不同便是其侧重点在于形式的载体作用。 但不论如何, 其对形式优先地位的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以下从自然物和人工物两个方面来研究形式的存在情况。 自然物拥有和人工物不同的质料,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分为两种: 出于自身运动的质料和不出于自身运动的质料, 姑且将其称为“主动质料”和“被动质料”。 “所以有些事物, 如无人为之制作, 就不会发生, 有些却不必依靠别人; 动作可以自动进行, 或由其他并无技术的事物或由事物之中先已潜在的某部分予以触发, 而自动进行。”[1]158自然物拥有的大多是主动质料, 而人工物大多是被动质料。 一方面自然物的生成, 例如种子长成花朵, 种子拥有成为花朵的潜能, 那在种子之中是否存在着花朵的形式呢?自然物的生成原因来自自身, 作用者和被作用者合二为一, 作用者所给予被作用者的形式自然也在其中。 另一方面人工物的生成, 人工物生成过程的作用者在外, 故而相较于自然物更为复杂, 例如木材拥有变成纸的潜能, 同样拥有变成桌子的潜能, 而决定木材变成桌子或者纸的作用来自外部的工匠所给予木材的形式, 但是除了工匠给的形式之外, 木材自身的潜能之中是否包含着形式呢?倘若木材自身不具有部分桌子和纸的形式, 那么任何东西都将可以成为纸和桌子了, 可是水不能成为纸, 火也不行, 故而在木材自身有指向纸和桌子形式的潜能, 倘若不能指向桌子便是不能的了。 李涛总结这种现象称之为: “质料的潜能就是要与形式合一。”[4]158故而不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在生成之前都是存在形式的, 但只是不完备的形式, 所以才将潜在的东西归为质料。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通过技艺而获得的人工物和自然生成的自然物其存在的三个等级是十分类似的, 但并不是自然模仿人工物而是人工物模仿自然。 虽然人工物通过自身外的作用者获得了与自然相似的等级模式, 但相似并非等同, 始终只有自然物拥有严格的三个等级可以构成潜能-现实的双重模式, 人工物的两个阶段都是“运动”, 并非严格地存在三等级模式。

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方法,它与算术方法互为补充。因此,从这个特征出发,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是:既然已经有算术方法,为什么还需要引入方程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从学理层面弄清楚这个问题,并用情境将思考的结果体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使学生明白方程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地,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要使学生跳出原有方法的框架体系,以产生寻求新方法的意识,必然是处在一个认知冲突的过程中的。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构建用算术方法较难解决的问题。比如丢番图的墓志铭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由于这个情境比较复杂,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进行适当简化,比如下面是一种简化的例子。

三、双层模式与存在三等级的深度结合

“甲: 这是一个人, 所以能有知识(比如一个婴儿能说希腊语);

“乙: 这个人确实拥有知识(比如一个成人懂希腊语, 能说希腊语);

事前通知,要求即将参加微格教学的学生通过理论、音像教材预习要学习的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基本操作步骤的认识和熟悉度。

图1 自然物的三个等级模式

图2 人工物的三个等级

这种表述虽然没有文本的直接来源, 但确实在《灵魂论》中有所提及: “而后者(有智识的人)则具备了能够思想的特殊材料; 具备了能思想的那个特性的人, 如果没有什么外因为之阻挡, 他立即可以思想, 就在他思想的时刻, 这就由他潜在的知识转而表现为现实的知识。”[6]104由此由甲→乙→丙三者构成由潜能到成全的过程。 我们姑且引用括号中所引的例子来分析此过程, 于是知者甲、 乙、 丙便赋予了其具体的含义: 知者甲是一个婴儿能学会希腊语; 知者乙是一个成人能说希腊语而未说; 知者丙是一个正在说希腊语的人。 甲→乙的过程是承受者可以通过被制作而具有某种禀性的运动, 实际上甲→乙的运动是指向禀性和自然本性的。 “运动”是潜能-现实理论的重要媒介, “运动”是潜能-现实理论区别于静态的质料-形式理论的重要助力, 潜能-现实理论需要借助运动来达到形式的最终实现。 欧文斯(Joseph Owens)指出: “潜能和现实只能通过运动来延伸超过事物所表达的东西。”[8]潜能-现实理论过程所涉及的变化和指归需要通过“运动”来达到, “运动”对于潜能-现实理论万分重要。 但是由此需要解释知者甲中的婴儿为何是被承受者, 因为婴儿如果从人的角度来讲具有内在性, 理论上应该是动作者, 而承受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作用的。 这是因为古希腊哲人认为婴儿主要受环境影响没有灵魂。 故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婴儿是承受者, 这时的婴儿更多的是属和质料, 而不是形式和灵魂。 知者乙是知者甲和知者丙中间的过渡阶段, 它既是由知者甲运动而来的成全状态, 同时也是知者丙的潜在状态, 是从欲达自然本性, 最终达到自然本性的过程。 知者乙是一种可以沉思的状态, 拥有沉思的能力。 相比于知者乙的可以沉思, 知者丙是正在沉思的人。 从乙→丙也就是从能说希腊语到正在说希腊语, 这种从可以沉思到正在沉思的变化过程被李涛称为“作为”的过程。 但是为何一个是“运动”, 一个是“作为”呢?在解释现实的含义及其性质时曾提到现实和运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而“作为”是指向现实的, 所以其性质与现实相类似。 “现实”是其目的寓于自身之中, 而“运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其目的不在自身之中。 若是从其代表的性质而言, “运动”更多代表的是承受的质料, 而“作为”代表的是动作者所带来的形式。 三个知者的发展过程也是逐渐深入的过程, 从知者甲变化主要依赖外界→知者乙变化部分依赖外界, 部分依赖自己→知者丙变化全依赖自己。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变化的本原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 是由属和质料→可以沉思→正在沉思的过程, 是存在在等级上的逐渐上升。 由甲→乙所对应的是质料-实体的层面, 而从乙→丙所对应的是潜能-作为的层面, 由此从潜能-现实的双层模式与存在的三个等级相结合, 最终形成潜能-现实的完整过程。 但是否所有的存在都遵循上述的形成过程呢?自然物和人工物的过程是否相同呢?这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从表面上看,加班的灯光为局长而亮,好像是作风问题、形式主义、病态文化;但究其实质,还是个“一把手绝对真理”的问题。不解决“个人说了算”的弊端,无论如何加强作风建设、如何反对形式主义、如何纠正病态文化,加班的灯光照样为局长而亮。

“丙: 实际运用他的知识(正在说希腊语)。”[7]

其次, 关于问题2的讨论: 质料生成后是否存在, 以何种方式存在? “质料潜在地存在着, 因为它要进入形式, 只有存在在形式中的时候, 它才现实地存在。”[3]187所以质料在生成后是存在的, 但是此处的质料并非生成后形式和质料复合物的质料, 其讨论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要追踪生成前的质料在生成后是否存在, 以及质料的去向问题。 这个问题也将分为自然物和人工物两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方面自然物的生成, 例如: 儿童成为成人, 显然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人的形式, 成人的身体由儿童成长而来, 生成之后儿童的身体并非突然消失, 而是逐渐转化为成人的身体, 是由儿童的质料转为了成人的质料。 但是进入成人以后其质料的主动性逐渐削弱, 如儿童步入成年以后身体增长速度变慢, 不过主动质料并未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人工物的生成, 例如砖瓦在工匠的作用下生成房屋, 那么房屋之中是否还拥有砖瓦的质料?实际上是拥有的, 但其成为了房屋的承受者, 而不能在引起生成房屋这种潜能, 更多的是被使用的潜能, 这也体现了人工物从被动质料转化为另一种被动质料, 从而蕴含另一种潜能。 有关生成前后的质料和形式的变化如表1所示:

计算平均一卷纸的长度,假设以普通正规商场出售的厕纸计算,从厕纸的包装纸上得到以下数据:两层300格,每格11.40 cm×11.00 cm,量出整卷厕纸的半径(R)与纸筒内芯的半径(r)分别为5.80和2.30 cm, 如图3所示.

表1 实体生成前后质料与形式的变化表

四、潜能-现实理论的终极指归

至此质料-形式模式由于与潜能-现实模式相结合便呈现了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动态的发展过程是要发展到何处呢?在此前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质料是可以运动的, 那么质料是如何运动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 “万物在变化, 某物被某物所变, 又变成某物。 被什么所变, 被最初运动者; 什么在变, 质料; 变成什么, 形式。”[3]244由此可见, 潜能-现实的变化中, 最初运动者将质料变为了形式, 所以可以将万物变化的过程看成质料不断减少而形式不断增多的过程, 而当质料减少趋近于无时, 便出现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纯实体”。 而亚里士多德又由“纯实体”推出了“神圣物体”的存在: “设若这一移动是为了另一移动, 而另一移动又是为了另一移动, 而这一系列又不可能陷入无限, 那么一切移动将有一个目的, 即某种在天上运动着的神圣物体。”[3]255有关“纯实体”之后的“神圣物体”, 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 引用《形而上学》的原文也只是为了证明潜能-现实理论在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无意证明最高实体的存在。

由此潜能-现实理论对实体研究的推动过程阐述完成, 其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将实体研究从静态的质料-形式理论加入了动态的潜能-现实理论, 完成了对实体生成过程的系统分析, 并通过阐述质料、 形式的运动过程, 推出了没有质料的“纯实体”。 但是潜能-现实能否取代质料-形式成为新的二因说呢?潜能-现实的研究方式相比于质料-形式确实更加深入, 能深刻反映实体生成的动态过程, 但是潜能-现实的过程并不能离开质料-形式的作用, 潜能变成现实实际上是基于质料和形式的某种内在联系。 最终用聂敏里的话对潜能-现实理论的整个过程进行概括: “整个生成活动就表现为本身具有质料的形式由其潜在到现实的一个实现活动, 当其尚未实现时, 它就是潜在地含有形式的质料, 当其被完全实现出来时, 它就成为了现实的含有质料的形式, 也就是现实的‘这一个’。”[2]316所以并不能离开质料和形式直接谈潜能和现实, 这两种分析方式必须结合起来, 共同推进实体研究进程。

但潜能-现实理论的力量还不足以为“实体”下定义, 也不能证明万物最根本的“是其所是”和最终“神圣实体”的问题。 但是潜能-现实理论的推动作用还是十分可观的。 相信随着实体理论的不断发展, 实体研究定会呈现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成熟的论证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聂敏里.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涛.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 POLITIS V.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 Book to Aristotle and the Metaphysics[M]. London: Routledge,2004:59.

[6]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 李猛.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 一个存在的解释[J].世界哲学,2011(2).

[8] OWENS J.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M].Canada:Hunter Rose Company,1978:403.

[9] BRUEL B C.Aristotle As Teacher[M].America: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2014:201.

Aristotle Potentiality -Actuality Theory Research

Jin Song, Yang Jiahu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China )

Abstract :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is an unignorable part of Aristotle’s entity research, and it is important in Aristotle’s theory of entity that evolved from the four-factor to two-factor and then to “pure form”. The material-form theory that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four-factor theory needs to borrow the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for further explanation. So after the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and the material-form theory are connected, the material- substance and potentiality-move contribute to the double layer mode, and ultimately constitutes the three levels of existence.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lso faces the dilemma of where the material and form are generated, so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generation process is imperative.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ubstance research, but it is far from being able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existence problem, nor can i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material and form to grow into a new two-factor theory. The potentiality-actuality theory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material-form theory. Only in this way can substantial progress be made.

Key Words : entity; material; form; potentiality; actuality

中图分类号: B502.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70( 2019) 10-0057-05

收稿日期: 2019-04-22

基金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XZMYYJS2019006)

作者简介 : 靳松(1974—), 男, 河南开封人, 哲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 杨佳慧(1993—), 女, 河北唐山人, 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伍纯初]

标签:;  ;  ;  ;  ;  ;  

亚里士多德潜能-现实理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