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话”互融教学初探论文_胡莉敏

“画话”互融教学初探论文_胡莉敏

胡莉敏 浙江省宁海梅林第二小学

【摘要】画画和写话是学生经常要做的事,但学生对于这两样事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美术课堂中,“画”有时需要“话”的提点,学“画”时,需要“话”的言语沟通,赏“画”时需要“话”的表词达意,评“画”时需要“话”的真知灼见。而“话”能让学生更懂“画”,教师通过联络“画”和“话”,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提升他们的“画话”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画画、评画及写话水平,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画画 写话 互融共进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07-02

“画”和“话”同音,但意思相差千里。翻开新华字典,里面对这两字做了详尽的解释。画——指的是用画笔做出图形;画成的画。话——指的是语言;说、谈。从字面上理解,我认为“画”侧重画画技巧,点线、色彩、构图、空间、设计等要素是“画”要教给同学们的。而“话”注重语言的表达,它要教给大家的是说话、写话……

平常,小学生对于“画”一般都具有较浓的兴趣,而一说起“话”就会发出感叹:“又要写作文啊!”但当这俩碰到的时候,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一、“画”“话”遥望

平常,“画”主要藏身在美术课堂,“话”主要是用来沟通。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通常只让学生用色彩或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能通过老师的“话”,掌握绘画技法。然而,要想每个人都听懂“画”说的话,需要一位翻译官,否则,“画”就成了哑巴。因此,没有了“话”的帮忙,“画”显得有些沉默。

平常,“话”主要躲在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看图说话。同学们通过看别人的“画”联想、写作。而经常有小朋友不懂“品画”写离题。大多语文老师在教看图写话时,会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去稍作补充。所以,一般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比较平板、乏味,缺少童趣。

“画”和“话”各有一方阵地,它们互相遥望,却互不干涉,各自发展,缓步前行。

二、“画”“话”对话

《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一次听课中,我看到了“画”与“话”的直接会面。陈老师在执教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时就关注到了它俩。漫画作品中的画面、文字、标题、寓意都在陈老师的眼中。陈老师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课堂,用“晨读”与“偷懒”形成的反差,让学生有话想说,让学生感知漫画的简练与夸张。让学生逐步跟着老师进入漫画世界,走入画中的文字,最后引导学生借助画面与文字理解漫画中的寓意。

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可作为一个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阵地。画画和写话的相互融合正体现了学科互融的思想。陈老师用写话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这幅漫画的理解,不仅能够使同学们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还能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同学们在“画”中学“话”,在“话”中品“画”。

三、“画”“话”一家

细究历史,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其实就是“画”与“话”的绝妙配合。而它的“话”,却是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呈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位一年级语文老师用她的行动诠释了“画”“话”不分家,作文作业可以非常生动。刚刚走进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还不识字,更不知道什么是写话,她的一招“我画我说爸妈写”解决了所有难题。在她的作业要求下,小朋友却好似有说不完的话。这很大的因素是,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已经生动地回忆起平时他们和好朋友的相处,也用形象的笔触表现出了当时的场景。画纸上留下的“话”是那么生动自然。而对于他们所熟知的内容,他们基本都能够用画笔描绘。

这样的童真不是一瞬间,针对不同的主题,孩子们的笔下又会有不同的新创造。无疑,这样的作业对于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们该怎么让“话”帮助“画”?

四、“画”“话”未来

“画”和“话”可以有不同的出场顺序。先画后话和先话后画的方式都各有优点。

(一)先画后话,点亮画面。

先画后话,美术老师要能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用“话”点睛。

我在进行“爸爸妈妈真忙”的七巧板绘画教学时,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快速地画出了一幅十分有趣的画。当时右上角没有字,我问他:“你这是画的什么?”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在忙着做产品,爸爸躺在床上玩手机,我在书房认真写作业!”我当时就在想:他画得也太写实、太传神了!但画面上感觉还缺点什么!接着,我帮他把说的话稍作修改,写在了上面:妈妈真忙!爸爸真闲!我真认真!寥寥几字,却可以点出画面里的精髓。

(二)先话后画,画话相长。

先话后画,大胆尝试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创作同一主题,能让学生从另一层面理解“话”,并根据话中内容,展开无尽的想象。

别看一年级的小朋友小,他们的童谣配画更精彩。有一次,一位语文老师让我帮同学们做的童谣配一幅画。我先让同学们相互欣赏了一下自己的童谣作品,然后请几个同学在讲台上大声地讲述自己童谣中的故事背景。紧接着我告诉他们色彩与线条的情感,最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代替说话。

如下图是其中一位一年级同学的童谣配画。

我的伙伴们

我在鱼池边,鱼池多美丽。

我的伙伴们,一起来看鱼。

太阳公公照下地,金鱼游起好快乐。

云朵像个小燕子,挂在天上好漂亮。

小树好看花丛好,伙伴们来看看树。

回忆起以前五年级的《童谣童画》教学,那时我拼命引导学生把一些民间童谣创编成绘画,却还差强人意。而这一次在一年级的尝试,却能画出不同的精彩,这应该就是“话画”联合后的威力。“话”能让“画”更生动。

(三)“画话”互融,合作共进。

在“画”与“话”的互融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同学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用图像传达与交流,注重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和说话写话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在“画话”教学中,应构建“画”和“话”的主题一致。学生作业方式也可多元合作。互助“画话”——你帮我“写话”,我帮你“插画”;小组画——每人用不同的绘画方式画同一文章;找茬画——在“画话”完成时找茬,寻找画中不足后再画。

教师要让学生迷上“画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话”不慌,对“画”长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胡莉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画话”互融教学初探论文_胡莉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