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城市居民经济发展共享研究_初次分配论文

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状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层论文,城镇居民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状况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014-04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讲,就是要分享经济成果。问题是:人们在如何分享这些成果?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分配”问题。

一、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状况分析

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5年至今一直有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指标的数据,而从1997年才开始使用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镇居民收入的指标。出于统计指标的可比性,我们取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作为分析收入的指标。经济发展成果用人均GDP表示。

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可比价格的指数,按方程式法(刘定平、赵乐东,2005)计算得到,从1985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2005的21年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57%,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5%,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极大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整体上也随之增加,根据定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方程式法计算得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5.596%,明显低于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8.25%。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将增加0.810元(显著水平为0.95)。而且,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是不同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差异是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有哪些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差异程度,就根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为1985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2005年4个阶段进行分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谈话;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国家统计局将城市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非农业人口扩大为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区(李春琦,2006),同时到200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一段路程,2002年是一个分水岭。因此,笔者决定分以上4个阶段讨论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变化情况。

按通行的收入等级的七分法,城镇居民收入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最低收入(比重10%)、低收入(10%)、中等偏下(20%)、中等(20%)、中等偏上(20%)、高收入(10%)、最高收入(10%)七层。根据定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方程式法计算得到,从1985年~2005的21年间,由低到高以上7个收入阶层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依次分别为2.88%、3.63%、4.35%、5.05%、5.8%、6.45%、7.79%,都低于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8.25%。笔者根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4个阶段分析1985年~2005年间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的收入随着人均GDP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对于我国城镇最低收入阶层,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收入平均增加在1985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2005年4个时期依次分别为0.508元/人、0.381元/人、0.167元/人、0.182元/人。并且2002年~2005年间的城镇最低收入关于人均GDP的回归直线比1997年~2001年间的明显向下移动。同理,我国城镇低收入阶层在以上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0.626元/人、0.499元/人、0.292元/人、0.292元/人。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10%城镇最低收入阶层和10%低收入阶层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

同理,由中等偏下、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的分析,可以看到这60%的居民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中在4个时期也依次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因此,自1985年以来,我国80%的城镇居民对经济成果的分享都在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城镇居民中10%的高收入阶层对经济成果的分享呈稍有增加的趋势。高收入阶层在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1.208元/人、1.155元/人、1.35元/人、1.303元/人。10%最高收入阶层却呈急剧增加趋势。最高收入阶层在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1.607、1.59、2.226到2.349元/人。并且2002年~2005年间的最高收入人均GDP的回归直线比1997年~2001年间的明显向上移动。

因此,整个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呈现一个喇叭状,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分享到的越来越多,其他收入阶层分享到的越来越少。

这种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直接后果如下。

1.收入差距拉大。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和不良指数(10%最低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比10%最高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等。首先考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根据切块法(王庆石、卢兴普,1999)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85年的0.1119拉大到2005年的0.2936。世界通用判断标准为:0.3~0.4之间为相对合理,0.4~0.6之间为差距较大,以0.4为“警戒线”水平。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为相对合理。但是前面由“七分法”分析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趋势可知有急剧拉大的趋势。按这种趋势发展,定基人均GDP(元)每增加100元,城镇基尼系数G就增加0.01。其次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不良指数由1985年的2.87到2005年的9.25,稍低于“警戒线”水平10。

2.造成内需严重不足,整个经济链条脆弱(颜鹏飞、唐轶昂,2002)。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也让民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66%下降到2005年的51.9%,居民消费率也从1985年的51.6%下降到2005年的38.0%,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率低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在降低,消费不足。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外贸。我国资本投资率从1985年的38.1%上升到2005年的42.6%。投资其实是一种中间需求,在建成之前它是需求,而建成后转化为产能,变成了供给。如果消费不足,就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滑、企业亏损,由此引发的企业倒闭、职工失业更是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很高,按照国际惯例,用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5年的8.91%上升到2005年的33.56%。而出口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的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因此,收入低的80%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它不仅影响了低收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中高收入阶层的长远利益。

我国城镇居民的不同收入阶层的分配现状最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各个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能够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

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可以用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示,记为y。可根据切块法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计算出1985年~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其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各年均在68%以上。因此,选择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如下:

x[,1]是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国有、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因此,工资总额反映了按劳分配的程度,所以也反映了初次分配的情况。

x[,2]是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地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根据对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大小以及统计年鉴上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讨论的政府转移性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金、政策性补贴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企业亏损补贴。

根据切块法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1985年~2005年的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其他影响变量的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年份数据如下:

通过SPSS的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基尼系数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ANOVA[h]

由以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以标准化残差为纵轴得到残差图可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满足的,模型拟合得很好。

模型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X[,1](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4](城镇人口比重)、X[,5](定基平均货币工资)、X[,6](城镇登记失业率)。而X[,2](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X[,3](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多元回归方程显示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4个

(1)随着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基尼系数在增大。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形成的净成果(即增加值)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初次分配主要解决国家、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衡量一国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邓聿文,2005)。根据统计年鉴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部分,其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各年均在68%以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总额(1998年及以后工资总额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由1985年的15.3%下降到1998年的11%,从1998年至今一直维持在10%~11%之间。可见劳动所得相对经济发展来讲呈现持续下降的局面。同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2.2%一直下降到1995年的10.3%,转而又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17.3%。资本所有者所得比重最高,由1985年的62.4%一直上升到1991年的70.3%,从1991年至今一直维持在71%以上。除了10%的高收入和10%的最高收入阶层,其他80%的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靠工薪收入,投资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份额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所得占国内生产总值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者所得比重持续畸低的局面,初次分配显得很不公平。不重按劳分配,而重按生产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不公平是导致对经济成果分享差异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2)城镇人口比重增加有助于缩小城镇居民对经济成果分享的差距。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聚集,发挥资金和人力的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给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业岗位。翻开世界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就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

(3)随着定基平均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基尼系数会下降。平均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所得增加,自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更合理了,因此有助于阻止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4)随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增加,基尼系数呈现线性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平均增加3.886个百分点。对城镇居民而言,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薪收入,工薪收入占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比重历年均在68%以上,尤其对中低收入阶层。失业率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城镇就业率是阻止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措施。

2.x[,2](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x[,3](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1)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效果不明显。低收入阶层通过政府转移性支出获益不大。

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分配的过程。二次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解决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由于我国城镇初次分配不合理,政府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是“杯水车薪”;而且我国的政府转移性支出不是按国民资格平均分配,而是按不同身份加以区分的,非公有制单位的人不能或极少享有政府提供的福利。因此,现行的政府转移性支出体制不能有效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数据表明,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15.3%下降到1998年的11%,从1998年至今一直稳定在10%~11%之间的低水平。在1998年~2005年,政府转移性支出一直维持在15%左右,但基尼系数却从1998年的0.186074垂直上升到2005年的0.293618。目前,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不能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

(2)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可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效率。但随着所有制结构变化,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低、就业人员的权重大,才导致了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连年下降。因此,关键是要做好相应的工资指导政策、配套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经济运行监督机制。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如何缩小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差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政策建议是改善初次分配,力图使其公平。通过制定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计时工资水平等工资指导政策,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2.有效地发挥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再分配作用。一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开源——税收。二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有效使用,建立起按国民资格分配的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才能使政府转移性支出体制有效地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赵人伟、李实,1997)。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2.2%下降到1995年的10.3%,转而又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17.3%。从绝对数看,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395万亿元,2005年为3.1649万亿元,是2000年的2.36倍。财政收入不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显著增加,政府有能力建立起按国民资格分配的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

3.提高城市化水平。政府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按国民身份确定,有利于城乡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城市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

4.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城镇就业率。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失业者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标签:;  ;  ;  ;  ;  ;  

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城市居民经济发展共享研究_初次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