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保卫战:军事政治双胜利论文

郭村保卫战:
军事政治双胜利

□ 丁瑞成

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苏中江都境内发生了郭村保卫战,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在国民党顽固派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挑唆下,纠集4个纵队,计13个团一万余兵力,重重包围郭村,企图消灭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在郭村只有2000余兵力,在副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的正确指挥下,经过7天浴血奋战,歼灭李部3个整团,击退其余10个团,取得了军事和政治的双胜利,为我党发展苏北、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使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得以迅速实施,党中央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由刘少奇任书记,统一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1939年2月,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三条原则以及“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4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再次就新四军发展方向作出指示:“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陈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苏北的指示,1938年10月命令管文蔚率领挺进纵队北渡长江,来到江都吴家桥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这是苏北第一支新四军部队。1939年11月叶飞率由江南抗日义勇军与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编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驻守江都“三桥两荡”(吴家桥、网子桥、三墩桥、焦家荡、花家荡)地区,建立和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

地图符号库的建立既有利于同系列地图符号的统一,也有利于符号的重复利用。本文结合地图制图过程中所涉及的地图符号库制作进行分析,见表1。

项目教学由于工作量大,一般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由此经常会出现基础差、依赖心理强的同学不能真正学会。所以教师在项目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差异,做好分工指导以及过程监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重点;在关键环节可以提供“温馨提示”或“贴心技巧”,帮助学生在项目中攻克课程难点获得成就感。

正确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是夺取这场战斗政治和军事双重胜利的关键。郭村战斗进行到第7天,也就是7月3日,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他的焦灼心情已为部队打了胜仗所缓解,他给部队以热情的慰问和鼓励,并主张“一不做,二不休”,再扩大一下战果,打下塘头。7月4日,我军全线出击,战局急转直下,李军全线溃退,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陈毅命令不得攻城,收兵于泰州城郊的九里沟,造成与李明扬谈判的有利条件。陈毅告诫大家:要打开苏北抗日局面,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我们的方针还是“击敌、联李、孤韩”。“二李”是地方实力派,必须争取他们中立,不使他投靠韩德勤。李长江发动进攻,稍予惩治是必要的,现在他已得到了教训,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争取其和我军合作抗日则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对抗战,对开辟苏北根据地才是有利的。

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陈毅针对苏北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击敌、联李、孤韩”的苏北统战工作方针。

新四军第1支队与第6团领导干部在江苏溧阳水西村合影。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琨、乔信明

陈毅常说,“统战工作做好了,也抵得上千军万马。”“二李”在苏北是中间势力,要想打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必须团结“二李”。郭村一战,可谓兵行险着。一是双方兵力悬殊,李长江纠集13个团一万余人,而我新四军只有1个多团2000余兵力;二是如果作战不利,新四军将失去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带,失去苏北吴家桥、郭村一带的抗日根据地,严重影响江南主力北上抗日大局,影响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的迅速实施;三是即使打赢了,如果韩德勤再对“二李”挑拨拉拢,造成韩、李反共大联合,对新四军发展苏北极为不利,新四军在苏北也难以立足发展。

1940年3月23日,叶飞率领新四军挺进纵队从吴家桥出发,驰援半塔集。在半塔集,刘少奇两次约见叶飞,向他讲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谈了两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发展苏北,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问题。指示叶飞回到苏北驻地,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要求叶飞担负起“引敌围攻,孤军坚守,待援歼敌”的任务。5月中旬,叶飞率挺进纵队返回吴家桥,随即召开军政委员会议,传达中原局领导关于加快完成党中央赋予的迅速开辟华中的战略任务。5月17日,日伪军“扫荡”吴家桥,挺纵英勇反击后,转移至郭村地区。

郭村保卫战虽然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规模不算很大的反摩擦战斗,但它在统一战线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间势力”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这一战是我们党正确运用统一战线斗争策略的光辉典范。

郭村是“二李”(李明扬、李长江)的防区。“二李”对挺进纵队在郭村的发展忐忑不安,认为新四军占了他们的地盘,并暗喻新四军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多次派人索要郭村。6月下旬,李长江竟向挺纵下了最后通牒:限3日内退出郭村。叶飞将情况分别电告中原局刘少奇和江南指挥部陈毅。刘少奇复电重申:“你们要选择适当的地形位置,能够固守或以游击战支持一、二星期,让顽固派进攻你们,你们自卫,造成充分政治理由,然后再由八路军与四、五支队援助你们协力侧击顽固派。”陈毅连发三电,认为李长江进攻的兵力达13个团之多,挺纵在郭村只有1个多团,力量对比太悬殊,要求挺纵尽量避免冲突,避免不了就退到吴家桥、扬中,实在不行,就退回江南,待时机成熟再渡长江发展苏北。刘少奇指示叶飞派出代表到泰州谈判,争取和平解决。叶飞一面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和调查科科长周山去泰州谈判,一面召开挺纵和苏北特委领导同志联席会议,决心固守郭村。经过7天的浴血奋战,彻底粉碎了李部的包围和进攻,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

大数据是指巨量材料,涉及的数据和资料无法运用现阶段的处理软件做出分析、处理的巨量材料和资讯。基本特点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大型数据集。运用量化的方式统计而言,规模达到10TB左右,甚至为PB级;二是处理速度快。及时将巨量做出处理和分析;三是真实性高。为了确保各个企业和领域竞争实力的提升,对搜集、处理和利用数据的兴趣度提升,尽力保证获取信息的性。

陈毅亲自与李明扬通电话,再次主张言和,重修旧好,并派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带着陈毅的亲笔信,到泰州与“二李”谈判,李明扬求之不得,连忙赔礼道歉,送还被扣押的陈同生和周山。为了表明团结抗日的诚意,我们释放了全部俘虏700多人,并发还部分枪支,归还宜陵、塘头、郭村等地,但要求李明扬协助我军东进抗日,如果以后韩德勤进攻新四军,他们应当保持中立。在陈毅的感召下,又经过郭村战斗的实力较量,李明扬终于认清了形势,同意借道让新四军东进黄桥,并表示不受韩德勤的利用。7月下旬,我苏北指挥部挥师东进,通过口岸到泰兴公路上的寺巷口、缪湾一带“二李”防区,“二李”遵守约定,只是朝天开枪,我们“夺路而过”。郭村保卫战,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争取了“二李”,孤立了韩德勤,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江南部队北渡长江,向黄海之滨奋勇东进的大门,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

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接连发出两道指示:一是筹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一是指示粟裕速率主力部队渡江北上郭村。7月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其第二团、新六团和江抗第二团等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到达郭村地区,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胜利会合。新四军江南主力和指挥部的工作重心转移至苏北地区。

之后,林露白常来蹭饭,偶尔周末也坐在老何的沙发上,跟他一起看无聊的纪录片,他爱喝茶,家里永远飘着一股茶香。

郭村保卫战促成了苏皖支队和江南新四军主力迅速云集吴家桥、郭村一带,加速了发展苏北的进程,陈毅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果断决策,于7月12日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总兵力7000余人。这对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编辑 韩鸿森)

标签:;  ;  ;  ;  ;  ;  ;  ;  

郭村保卫战:军事政治双胜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