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语篇中的直接言语分析*_直接引语论文

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语论文,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引语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中的这种特殊形式,一直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一百多年前,Tobler(1894)就对引语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几十年来话语分析的发展,引起了更多的语言学家对引语的兴趣。从目前资料显示,直接引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各种语言都有直接引语〔1〕(口语或书面语);而间接引语则不同,有些语言中没有间接引语,如Paez(批兹)语,还有Navajo(纳瓦霍)语和Amharic(阿姆哈拉)语。〔2〕

本文从话语的角度,观察和探究现代汉语叙述文中的直接引语这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的形式。〔3〕本文的调查数字是来自近几年报刊上刊登的355篇叙述文,例句一律注明出处。

1.引语的种类

先看下列例句:

(1)张大妈越想越高兴,回到家拿了9900块钱赶回来,递给女青年说,“我把家底都拿出来了,还向邻居借了许多,到时候你一定要还上。”(《北京晚报》1995年5月25日)

(2)宣宗问他有何长寿的秘诀,老僧说:他少小家贫, 只是非常爱喝茶。今天的许多老寿星也都嗜茶。(《北京晚报》1992年11月14日)

(3)王军霞的致谢辞只用了30秒钟说了三句话。 她说:我的名誉归于我的祖国。感谢国际业余田径协会授予我的这个荣誉。我一定发扬欧文精神,争取更好的成绩。(《体育天地》1994年4月5日)

(1)—(3)中下划横线部分是引语。(1 )中引号内是直接引语,(2)中老僧说的话是间接引语,对这两种分法, 几乎没人提出异议。(3)则不同, 它既具有直接引语的特性(引语中用第一人称“我”),又有间接引语的特征,没有引号。这样就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兴趣:除了两分法外,是否有必要再列一类引语?

Tobler(1894)认为,除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引语,即“由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混合体”;Kalepky(1899)承认有第三种引语存在, 但并不认为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混合体,他认为第三种引语可称为“隐性引语”(veiledspeech);Bally(1912 )认为可以从间接引语中派生出一种“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Lerch(1919)认为, 可以从直接引语中派生出一种“半直接引语”(quasi-direct speech);Lorck(1921)认为,“间接”是用词不当,他主张分成重复引语(repeatedspeech)、经历引语(experienced speech)和转述引语(reportedspeech);Jesperson(1924)对Lork的分法不以为然,主张在间接引语内分出“从属引语”(dependent speech)和“讲述引语”(represented speech)两种;Voloshinov(1929)采纳了Lerch的半直接引语的说法,提出“替代引语”(substituted discourse), 半直接引语(quasi-direct discourse)和间接引语(indirect discourse)的三分法。

从现在的研究看,多数语言学家倾向Bally(1912)的分法:

按这种观点分,(1)是直接引语,(2)是间接引语,(3 )是自由间接引语。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们看出:

Ⅰ.认为只把引语分成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种两分法,过于简单。

Ⅱ.持“有一种独立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外的引语”的观点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主张从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中“分出”或“派生出”一种引语。

Ⅲ.对(1)的引语定为直接引语基本无异议。

我们赞同Bally的观点。我们对直接引语的主要衡量标准是:1.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语言形式上都准确无误,2.用引号引起。

2.直接引语的结构

直接引语的结构有两种:结构重叠和结构分离。

2.1.结构重叠

请看下面例句(划线部分是第二层次):

(4)随同张一起来的张的女儿事后说:“点滴之后, 父说‘胸闷浑身不舒服’要求将针拔掉。卢说‘不要紧,再观察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父的嘴唇,面颊和双手呈青紫色,而且全身开始抽搐。……。”(《北京晚报》1995年5月26日)

(5)“格罕爷爷临终前还惦念着你,说:你一定会有出息的,一定会是一个真正的蒙古巴图鲁。可是你没有回来。”她说不下去了,泪水滴落在花圈上。(同上)

(6)前不久,我听到一位朋友谈了这样一件事:他原打算为儿子办婚事买头猪,一位友人知道后劝阻道:“肥肉不能上席,最好到市场买后腿肉。”(《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月16日)

(4)是直接引语套直接引语;(5)是直接引语里套间接引语;

(6)是间接引语里套直接引语。

在重叠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

Ⅰ.在叙述文中,单纯的直接引语套直接引语,只有两个层次, 即:“……‘……’……”。这可能是由于a.汉语中只有两套直接引语的符号,第一层用双引号(“……”),第二层用单引号(‘……’)。在英语中,现在有一种用法正好跟汉语相反,第一层用单引号(‘……’),第二层用双引号(“……”)。英语中的这种开放的直接引语的符号,提供了三个以上层次的直接引语存在的可能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是否有三个层次还不知道,我推测,即使有也是极少。b.超出三个层次的直接引语,容易引起读者的指代不清。c.在我们实际的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可能会有三个层次的直接引语,但一旦进入书面语,也会受到书面语的限制,采取不同的方法,清除三个层次。

Ⅱ.谈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套用,从理论上讲, 可以达到三个层次,两个直接引语的套用,再加上一个间接引语,或两个间接引语套用,再加上一个直接引语。但在我们的语料里没有见到。想来即使有,也不多见。

2.2 结构分离

结构分离指的是一个话轮(turn)分成两个直接引语,中间插进其他成分(划线部分是直接引语):

(7a)“说‘见教’,不敢。”他摆摆手,边思索边说,“相当多的产品质量是可以的,但假冒和劣品也不少。……”(《北京晚报》1992年10月29日)

(7a)如改成:

7a)他摆摆手,边思索边说:“说‘见教’,不敢。相当 多的产品质量是可以的,…”

7a)“说‘见教’,不敢。相当多的产品质量是可以的,…”他摆摆手,边思索边说。

也可以,但从整个篇章看,1.把说者及管领词(见3.3 )置于直接引语之前,之中,之后,可以起到某些修辞的作用,如避免语言形式的呆板等。2.(7a)中,“他摆摆手,边思索边说”置于两个直接引语之中,既可表现出说者的“摆摆手”的动作的时间,也可体现“边思索边说”的情况。

3.直接引语的特征

我们从口语直接引语/书面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指称,直接引语和管领词,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个方面来看直接引语的特征。

3.1 口语直接引语和书面直接引语

在张三和李四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如果张三向李四重述王五讲过的话时(直接引语),张三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再现王五讲原话(original speech)时的真实情况,以显示其生动性。 通常采取两种方法。

Ⅰ.模仿伴随动作:手势、做鬼脸、点头、皱眉、笑、 扭动身体等等。

Ⅱ.模仿语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腔调。音高(男性、女性、儿童),年纪(成年人、老人、孩子),音质(刺耳、鼻音、含糊),言语错误(口齿不清、结巴),感情状态(生气、嘲笑、挖苦、讽刺、激动)。b.语言。语类(汉语、英语、瑞典语),方言(吴语、闽语),语域(正式的、非正式的)。c. 语言行为。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说出来的话),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疑问、回答、命令、道歉、解释等),命题词(表达出来的命题),会话行为(utlerance act)(对话语的修改等)。

在书面直接引语中,很难想象有口语直接引语那样大的表现能力,无法直截了当地用动作、语音等表现原说话者的真实面貌,但也并非束手无策。通常采用某些办法进行弥补,下举几例(注意划线部分):

A.采用描述来表现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情,如(7a)中的“摆摆手”。再看下面几例:

(8)郝大爷瞪起了老花眼:“那年大年初一, ……”(《北京晚报》1992年11月1日)

(9)1991年万梓良当众下跪,向恬妞求婚, 并发誓:“此生此世永远只爱恬妞一个人。”(《文摘旬刊》1995年6月11日)

B.用拟声词。

(10)退伍的小李来到张尚震面前,“扑嗵”一声跪在地上,连称:“指导员,你是我的恩人啊!”

C.用外语。(11)是用原文(英语),(12)先音译,再译成汉语用括号括起置后。

(11)她兴奋地说:“真过瘾,我用外语说了多遍,我就说‘Please hand over the money of the room!’”〔4〕(《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2月29日)

(12)第二天一早,英迪拉向他告别,她双手合十,默默祝愿道:“印地秦尼帕伊帕伊。”(印度同中国是兄弟)(《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2月29日)

D.用方言。(13)加注以避免误解。

(13)其中一个又说话了:“该(解)放军同志,她爸爸是富农。”(《北京晚报》1992年10月28日)

E.无声的暂停。

(14)他微红着脸,说:“我活得累,活得苦,是吧?我懂爱惜身体,我也希望生活丰富多彩,我就……他们渴望活着,渴望生命,他们信得过我,手拽得很紧很紧……”(《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2月26日)

F.表示感情的。

“十分惭愧地说”“并风趣地说”“一脸愁苦地对我说”“伤心地对朋友说道”“高声喊道”“最后斯文地说”“大叫”“关切地问”“笑着说”等等。

3.2 直接引语和指称

Charles Li(1986)对直接引语内的第一、二人称代词指称的定义是:“在一个直接引语里的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分别跟直接位于引语外的那个小句中的说者和听者同指(co-referential)”。他举的例子是(右下角码相同表示同指〔5〕):

(15a)John[,j] said to Mary[,j],“I[,j] love you[,j]。”(约翰[,j]对玛丽[,j]说,“我[,j]爱[,j]你[,j]。”)

(15b)John told Mary that Peter[,j] said to Ellen[,j],“I[,j]love you[,j]。”(约翰[,j]对玛丽[,j]说,“我[,j]爱[,j]你[,j]。”)

(15a )引文中的“我”(第一人称代词)跟引文外那个直接相联的小句中的说者“约翰”同指,引文中的“你”跟“玛丽”同指。(15b)“约翰”和“玛丽”失去了跟引文中人称同指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告诉玛丽”并非是引文外的直接小句。

Li对直接引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的定义是:“直接引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定不能跟直接位于引文外的那个小句中的说者和听者同指。”他的例句是:

(16a)John[,j] said to Peter[,k],“He[,j] was sick.”(约翰[,j]对彼得[,k]说,“他[,j]病了。”)

(16b)John[,k] said to Mary[,I],“Peter[,i] told Ellen[,j] that he[,i]loved her[,j].”约翰[,k]对玛丽[,I]说,“彼得[,i]告诉爱伦[,j]他[,i]爱她[,j]。”)

(16c)About Peter[,i],John[,j] said to paul [,k],“He[,i]wassick.”(关于彼得[,i],约翰[,j]对保罗[,k]说,“他[,i]病了。”)

(16a)中第三人称“他”不跟“约翰”和“彼得”同指。(16b)中的第三人称“彼得”“爱伦”“他”“她”都不跟“约翰”“玛丽”同指。(16c)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跟“彼得”同指, (因为“彼得”既非说者,也非听者),不跟说者“约翰”,听者“保罗”同指。

据我们观察,Charles Li的定义也符合汉语。还有一些情况,我们应注意:

A.如果引语中出现名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在判别时,情况就各异。

(17a)听见我喊, 一个“执法者”连忙来到我[,i]跟前小声哀求:“大姐[,i],大姐[,i],别嚷啊,让我们卖几副。”(《北京晚报》1992年12月15日)

(17a)中的“大姐”跟“我”同指。

B.引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直接位于引文外的那个小句中的说者”的单复数,有时不一致。还用上例:

(17b)听见我喊,一个“执法者”[,i]连忙来到我跟前小声哀求:“大姐,大姐,别嚷啊,让我们[,i]卖几副。”(同上)

(17b )引文中的“我们”(复数)跟“一个执法者”(单数)同指。根据这个例子的上下文可知,说话的这个“执法者”是代表了几个“执法者”说的,所以引语中用“我们”。

C.作者有时怕读者误解,有时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在引文中出现的人物后,加上注(划线部分):

(18)阿基诺夫人的老邻居们奔走相告:“科丽(阿基诺夫人的昵称)今天要回家啦!”(《文汇报》1992年9 月22日)

(19)13天后,张副总从长坑乡打回一个怪怪的电话:“请陈华(驻马店市检察院检察长)、张桂平(市公安局长)赶紧送款来。”(《中国青年报》1994年3月29日)

3.3 直接引语和管领词〔6〕

如果我们把某个引号内的直接引语看作是一个管界(scope )的话,那么引出这个引语的动词,就是管领词(Tannen(1986)称为“introducer”(引进词)),如“说”字。这里提供两组数字, 便可看出直接引语和管领词的关系。

A.由管领词引导的直接引语约占70%,无管领词的约占30%。 看以下一例典型的无管领词的例子:

(20)这不,开学才一个多月,我记不清儿子要过多少次钱了。“给十二块五,买小学生词典。”“表哥不是刚送你一 本吗?”“不行,学校已经给买好了,您就拿钱来吧。”“给八块钱,买口琴,音乐课用。”“家里有一只口琴,挺新的。”“不行,学校统一购买,您就给钱吧。”“给四十五元,买运动服。”“爸爸才给你买了一身运动服,穿那身就行了。”“不行,服装得一致,您真是的。”(《北京晚报》1992年11月14日)

根据D.Tannen的研究,英语小说里无管领词的情况占16%,希腊语小说里无管领词的情况占19%。〔7〕仅这个数字跟汉语比, 可以看出汉语无管领词的比例大大高于英语和希腊语。

B.引出引语的管领词中,用得最多的前4个字是:说(34 %)>问(15%)〉道(4%)〉喊(3%),其他的管领词,如“骂、讲、告诉、叨念、解释、惊呼、称、答、想、写、认为”等等,占得比例就很少了。在英语和希腊语小说里,“说”也是用得最多的一个管领词,分别占49%和69%。(D.Tannen1969)从这里看,“说”字使用的频率比汉语高。

C.一个直接引语,如果是由某个管领词引出的,这个管领词可位于引语前,也可位于引语后,(1)中的管领词“说”是位于引语前, 下例的管领词“问”是位于引语之后,而且还可隔着两个小句:

(21)“有没有人去了城市不回来的呢?”我仗着自己是外国人,假装不懂规矩,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1月6日)

3.4.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下面简述一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主要区别:

Ⅰ.标记区别:直接引语用引号(双引号或单引号), 间接引语不用引号。

Ⅱ.数量区别:据我们的语料显示,每篇叙述文中, 直接引语平均有1.72个,间接引语平均是0.38个。

Ⅲ.性质区别:直接引语是一种例示(domonstration),一种复制(reproduce); 间接引语是一种重述(paraphrase ), 一种描述(describe)。

4.直接引语的功能

我们列出5种直接引语的功能

4.1. 逐字复制(verbatim reproduce)功能

直接引语具有逐字复制的功能,读者看到直接引语,便会认定引语的内容是逐字复制下来的,是真的原话(source sentences)。如果使用间接引语,人们就会怀疑,原话是否是这样说的。

4.2. 责任分离(dissociation of responsibility)功能

有许多不那么礼貌的、不合适的话或观点,作者不便说出来,但借助“别人的口”(直接引语)就能说出来。也就是说,直接引语能使一个引者“含蓄地传达不便直率传达的信息”(H.Clark & R.Gerrig1990)。Goffman(1974)也认为,“通常不说某些禁忌语的人, 可以引用别人说的禁忌语。”

H.Clark & R.Gerrig(1990)举了个“不便说”的例子。如果有个老板骂张三:“使劲点干活,你这个傻瓜。”张三转告别人时,可以这样说:“老板叫我使劲干活。”或者用直接引语:“老板骂我,‘使劲点干活,你这个傻瓜。’”但张三一般不会这样说:“老板叫我这个傻瓜使劲干活。”

这说明作者(引者)和直接引语的内容两者的责任是可以分离的。张三引老板骂人的话,“你这个傻瓜”,张三可以赞同老板的观点,也可以不赞同老板的观点。

4.3.同一性(solidarity)功能

在叙述文中,所引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叙述的整个事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作者在引用某人说某句话时,往往考虑到读者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相信读者能理解引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我所引的东西,我们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同一性的意思。

4.4 不易描写的功能

有些内容,如重要的历史史实、文件、法律、重要人物讲的话、谚语、流行语、固定的说法,适合用直接引语来表达。如果采用描写,换掉了一些字、词,即使内容大致相同,也会失去某些原文的精髓。又如,外文译成汉语,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方言译成普通话,即使译者手段很高明,也会失去一些原文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增加一些原文中所没有的特征,也就是说给人一种缺少“原汁原味”的感觉。

4.5 吸引(engrossment)功能

从说者/作者的角度来说,如果用直接引语,就会有一种“事件重现”的感觉;从听者/读者的角度来说,通过直接引语,容易在脑海里建立一种活生生的形象,会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参看3.1.)。在书面语中,引号的本身在视觉上就感到很醒目,容易吸引读者。总的来说,采用直接引语要比间接引语更易吸引读者。

Cohn(1978)& Sternberg(1982)认为, 吸引的作用对一个小说家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作者想要突出文中的“人物世界”(character's world),最好采用直接引语; 如果作者想要突出说者(narrator)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用间接引语; 如果作者想要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反映“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a charactor's mental world),那么最好用自由间接引语。引语的用法,都应从修辞的角度、需要的角度来考虑。

5.直接引语的应用原则

5.1 转写原则

我们这里的转写,指的是“口语→书面语”的过程。〔8 〕比如说,如果张三说了一段话,李四用文字把这段话记下来,这样“口语”(“张三说的话”)就变成了“书面语”(李四的文字记录),那么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李四在记录张三的话时,可能会对张三的话作一些技术上的必要的修改,如去掉多余的、重复的词,改正语法错误,口误等等。在“转写”过程中的这些变化,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1.口语中有许多成分无法直接记录下来(借助工具除外),而且有的成分也没有必要记下(除非特殊需要),如停顿、语法错误、口误、说者自我修正等等。2.由于人类大脑短期记忆的限制,无法记住说者所说的所有的东西。“实验证明,人类无法记住确切的字词,甚至是不长的时间。”(D.Tannen 1986)“60年代和70 年代的心理语言学家的实验显示,人类对意义的记忆能力很好,但对表面形式的记忆不那么好。”(Lehrer, 1989)3.人们有“再创造”的倾向。H.Clark(1986)曾做过一个试验:要求16 位受试者把一段电影台词背出来,等这16个受试者都能逐字背出来后,然后分成两组,每组8 人,要求其中8人重述台词,“越准确越好”,结果99 %的句子是逐字背出来的;对另外一组8人,只要求把台词告诉另一个人,结果只有62 %的台词是逐字背出来的。

一旦李四转写完毕, 那就是说, 李四完成了从“口语原句”(spoken source sentences)到书面原句(written source sentences)的转变。王五如要用直接引语的形式从李四处引张三的话,在理论上只能逐字引用,除非王五自己重新做转写工作。

这种转写的原则也适合于4.4.中我们提到的一些情况,如外语译成汉语,古语译成现代语,方言译成官方话,当然,这里的“译”我们也看作一种转写。

5.2 局部原则

指的是直接引语在模吵一篇章(如叙述文)中,是处于一个局部的地位,直接引语是组成篇章的一个部分,其篇幅不可能等同于该篇章。据我们调查,报刊上的叙述文的篇幅大多在一千字左右,而大多直接引语的篇幅只占整个叙述文的5—10 %左右(有的叙述文中直接引语的篇幅大点,有的整个篇章就没有直接引语)。

6.结语

本文以355篇近几年报刊上刊登的叙述文作为语料, 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书面直接引语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赞成对引语进行两分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然后观察了引语的结构:结构重叠和结构分离;列举了直接引语的5 个功能:逐字复制的功能,责任分离的功能,同一性的功能,不易描写的功能和吸引的功能。最后提出了两条直接引语的应用原则:转写原则和局部原则。

*本文曾在199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青年学术演讲会上宣读,得益许多先生的帮助。在选题中得到赵世开先生的指点,孟晋先生从美国惠寄材料。一并致谢!

注释:

〔1〕直接引语在英语里有不同的叫法,但内涵一样:direct quotation,direct speech,direct discourse and oratio recta; 间接引语称作:indirect quotation, indirect speech,

indirectdiscourse and oratio obliqua.

〔2〕Paez语属南美奇布查语(Chibchan)中的一种。 散居于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及犹他州的北美印地安人说Navajo语。Amharic 是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

〔3〕本文主要讨论以小句/句子以上为单位的直接引语, 一般不涉及某个加引号的单词。如下面例子中的“的哥”和“摩的”:

(1)开出租车的因大部分是年轻人,被称为“的哥”。 而开“摩的”的,据笔者观察,年龄却参差不齐。(《北京晚报》1995年5 月23日)

〔4〕原文标点有错,原文标点是:她兴奋地说:“真过瘾, 我用外语说了多遍,我就说“please hand over the money of the room!

〔5〕以下例句中的下角码都是笔者所加,原文中没有下角码。

〔6〕对“管领词”的概念, 请参看廖秋忠《篇章中的管界问题》(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

〔7〕根据D.Tannen的研究,英语口语里无管领词的情况是26%,希腊语口语是22%。我们还没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8〕有的书面语直接成文,不需要从口语转写, 不属于这里的讨论范围。

标签:;  ;  

叙事语篇中的直接言语分析*_直接引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