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张秋云

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张秋云

张秋云

和平县水土保持站

摘要: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与文明的根基,如何整治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成效与经验,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需要亟待加强的几个领域,提出未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产业、能源体系、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和要义。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核心内容是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立。实现绿色发展仅仅依靠政府之力远远不够,它要求举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比如需要践行绿色的生产方式,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节约资源。再比如需要形成绿色的消费方式,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适度消费、注重节俭、绿色出行。

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亦称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将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作为前提,将人与自认、环境和经济以及人和社会共生作为宗旨,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其着眼点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作为本质要求。

1.2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所谓的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侵蚀问题突出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所承受负荷压力的有效缓解,结合生态学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促使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控、人工调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促使其中的水土资源得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可持保护等。在重视其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辅助方式,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根据生态防护用地及生产生活用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进行处理,优化系统结构。促使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具体的措施包括:注重封育禁牧与退耕还林举措实施,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重视人工草地建设;落实水土流失遏制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增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效果。

1.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水土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是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生态修复对我我国现有的土壤侵蚀和生态受损进行人工辅助修复的重要的途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要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落到实处,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和平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土流失现状

我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7.4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其中轻度侵蚀59.42 km2,中度侵蚀186.33 km2,强度侵蚀75.42 km2,极强度侵蚀26.31 km2。2005年普查,全县崩岗5539处,面积83.02 Km2。主要分布在彭寨、古寨、贝墩、长塘、下车、优胜等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花岗岩风化区,其次是火成岩、沉积岩紫色砂页岩地区,从地理位置上分布概况:花岗岩地区流失区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中部的贝墩、古寨、彭寨、附城、大坝等镇,呈不规划的带状分布,其次分布在东南部的东水、林寨、礼士等镇。县城东北部的长塘、下车、优胜等小流域,多属火成岩地区,稀土资源丰富,流失区表面多为砂砾石裸露,成片面、沟状流失,个别地区出现较多的崩岗群落(长塘的田吉、下车镇一等地)。再者是沉积岩主要分布在林寨、礼士等镇,土壤富量含砂砾石,紫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公白小流域,土壤呈红紫色,俗称红珠土。

2.2存在问题

我县水土流失虽经省人大东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整治与开发议案进行治理,近年来,省每年安排少量资金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每年初步治理3-4 km2水土流失面积,由于单位投资小,治理费缺口大,只能是进行局部治理,无法开展集中连续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治理标准低,效果不明显,治理效益无法长久发挥,难以控制水土流失。

人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各种开发区建设等问题突出,每年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大于每年综合治理的面积,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大化的趋势。水利执法队伍薄弱,执法力度不够,水土保持方案没按要求落实。

水土保持补偿费县核定收费标准较低,没有按省规定执行,其次我县水土保持补偿费由县矿产资源开发办公室统一按产量计征,本身不符合《水土保持法》及有关规定。治理后下游河床下切,降低了水利设施效益,堤围崩塌、水陂、桥、涵等基础淘空,急需资金进行修复。我县2600多宗崩岗、光头山星罗棋布。治理后的崩岗多数已淤满,急需加固提高。经统计活动型的崩岗占70%左右,急需连续治理,方能保护治理成果。

3.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3.1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引导生态自然修复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监测、诊断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发布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系统支撑能力评估报告,全面提升生态自然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效益;通过强化学术支撑、学术联系、学术引导作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指导并解决生态自然修复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3.2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自然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涉及多个部委,机构多元、职责交叉、监管重叠。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很有必要加快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3.3构建多种体系统筹治理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报告提到构建多个方面的“体系”,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等,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其中,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过去叫“打好”,现在叫“打赢”,意味着对大气污染防治比过去有更高的要求。

结论

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的制约因素,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加强经验总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刘晔.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9):12~13.

[2]林学瑞,张茨林,揣泽尧,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4):88~91.

[3]刘宁.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促进长江上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中国水土保持,2016(5):4~6.

论文作者:张秋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张秋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