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_科技论文

技术创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_科技论文

技术创新: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大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不仅来自科学自身的飞速发展,更来自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自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科技要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技术创新是融合科技与经济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形成了一股技术创新的世界潮流。

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1.国外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各国支持机制和措施各有特色,侧重点也不同,但都从财税、金融、组织机构等方面对技术创新加以支持。从内部运行机制看,除建立、健全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外,最重要的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经费。

据调查,美国大多数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4%左右。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德国加强了对高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力度,增幅达20%。德国企业1994年用于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费用为584 亿马克,占销售额的比例,1991年为3.8%,1994年5.2%,1995年高达8.1%。1981年至1991年,法国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年均递增4.7%; 1993年法国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达1061 亿法朗,仅次于日本(2.2%)、美国(1.9%)和德国(1.8%)。

从60年代起,日本便将引进先进技术和开展技术创新作为助其工业腾飞的翅膀。据统计分析,从1960年到1975年,日本共引进25777 项世界先进技术,这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不仅使日本很快缩短了与当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使日本以35.37亿美元的代价, 取得了相当1800—2000亿美元投入的发明成果。

2.国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1)国家宏观控制型技术创新模式

在法国,大型石化公司多为国有或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其高科技研究主要由国家规划并组织实施。例如,法国石油研究院(IFP )与埃尔夫公司(ELF)在炼油工艺和催化剂研究方面的合作,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与罗纳·普朗克在特殊化学品等方面的合作,乃至合资建立研究——开发——生产示范性企业等。这种合作在法国有数十年历史,已成为一个特色性做法。

(2)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90年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要求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制造和市场销售一体化,从而达到技术创新各要素的集成。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聚烯烃事业部下设UNIPOL系统部,专门开发和转让UNIPOL聚乙烯、聚丙烯技术。其Bound Blook 研究开发中心负责这项工作,该中心分为催化剂、工艺、产品研究和设计几个部分。这样小试、中试、半工业试验和工程设计配套完整,一气贯通的研究机构为科研成果迅速工业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其结果使得目前世界上有72个反应器、8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聚乙烯采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UNIPOL工艺。

(3)合作开发模式

虽然美国化工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力量很强,但是想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所以许多公司都采取重点项目合作开发。如埃克森公司与日本三井油化合作开发金属茂催化剂,成功后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建10万吨/年装置。 道化学公司与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共有165项。杜邦公司也与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机制, 同时还引进客座研究人员。

为了使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西欧各大化工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了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与其他大公司优势互补性合作,以及与用户产业企业上下游结合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技术引进再创新模式

二战后,日本的科技发展就是采取这种模式。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技术不可能都居领先地位,不少石化公司采取了先购买其他公司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模式。如埃克森公司向联碳购买了4套UNIPOL聚乙烯技术,现正在运转,但他们引进技术后, 自己也在大力进行开发。联碳公司已将引进的聚乙烯催化剂发展成自己的技术。埃克森公司最近把联碳公司的凝聚专利向前发展了一步,将凝聚过程中液体含量由17%提高到45—50%,装置生产能力增加了40 %—200%。

(5)全球性公司

90年代技术创新的另一模式,就是全球性公司的兴起。

过去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业一向是竞争对手,现在他们却紧密合作,共同在全球各地设厂,合作生产。日本三菱汽车公司为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生产道奇·科茨小型车,克莱斯勒已拥有三菱11%的股权。马自达公司在广岛的工厂,每隔几分钟就出产一辆福特牌汽车,它的24.4%的股权已归福特公司所有。

美国公司的国际化不局限于汽车工业,工业设备、电子、化学等部门也扩大跨国生产。IBM、道化学公司、惠普公司等巨型企业, 其海外的销售额和利润已超过国内部分。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纷纷在国外组织合营企业,控股从26%到80%不等。

全球性公司和过去的跨国公司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打破国界的联合公司,主要的已不是劳动力密集型,多数是把科研部门和实验室也搬出去,共享科技成果,以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全球性公司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协作,采用最新技术。美国奥斯梯斯电梯公司生产的程控电梯,是5个国家6个实验室研制成功的。据该公司估计,这种国际联合生产至少节省了1000万美元的设计费用,并且把研制周期从4年缩短为两年。二是突破贸易限制,进入世界市场。 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性贸易集团正在形成或即将形成,各国大企业认识到,唯有联合才能保住市场。全球性公司的出现及发展,大大强化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朝着统一的世界市场迈了一大步。

3.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

国外大化工公司的科研管理体制大体分为集权、分权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3种模式。

壳牌集团根据自身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散经营, 以及以石油为主体、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特点,为集中力量搞好科研开发,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采取了由集团总部统一领导和管理进行科研开发的体制,集团的科研工作由作为集团主要咨询服务机构的壳牌国际研究有限公司统一归口管理。这一管理体制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对科研工作则采取分权管理的组织形式,公司总部抓规划和方向,下面在每个事业部设有与各自专业对口的科研开发部门,实行科工贸一条龙,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德国林德集团也采取了类似的部门分别归口的科研管理体制。

美国杜邦公司采取集权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科研管理体制。该公司在职能部门中设有中央研究部、发展部和工程部。这3 个部门互相协作,承担了公司发展方向的重大研究课题的开发和应用,直至工业化。杜邦公司90%的研究实验室隶属于各专业生产部,并有较大的独立性,可在各部产品范围内自行决定有关的科研开发问题。美国道化学公司、德国赫斯特公司等大型石化公司也都采用这一研究体制。

4.国外企业技术开发投资

在国外,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欧美国家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大约占一半,80年代以来,虽略有下降,美国、德国仍在40%以上,英法在35%以上。日本政府负担的经费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下降至20%以下。

据美国化学品生产者协会报告, 1994 年美国化工公司科研开发(R&D)投资为176亿美元,约为销售额的5.1%,1995年为185亿美元,增长5%。炼油企业一般规模巨大,销售收入高, 其研究开发预算占销售收入比例较低,平均为0.7%。

ICI公司采用专家建议,将占销售额3%的R&D费用按市场、 技术强弱进行分配。埃克森、杜邦、道化学等公司把R&D费用的70—80 %用于改进现有产品的工艺、品种和质量,将约1/4的资金用于中长期项目。

杜邦和道化学各事业R&D投资强度也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讲技术成熟部门强度小,新兴部门比例大。

德国企业1994年用于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费用为584亿马克。 研究和发展资金投入的重点是电子技术、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其中投入增加最快的是汽车工业。法国化工科研投入自1965年以来逐年增加,化工科研开发费用占化工总销售额的比率从80年代初的3.4 %增至近期的6.2%。英国情况与此类似, 其化工科研费用占化工销售额的比率在5%左右,化工科研费用约占制造业科研费用的20%。 为了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西欧大化工公司都力求增加科技投入。

从1991年到1993年,韩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从1.94%上升到2.23%,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水平。韩国计划在2000年使这一比例提高到5%,远高于其他国家。

5.国外企业技术开发队伍

美国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研究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美国、日本和欧洲分别为7.6‰、7.5‰和4.2‰。

德国赫斯特公司在科技人员上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注重科研人员素质和效率的提高。90年代专家级科研人员数比60年代增加了近一倍,从占研究人员的13%提高到20%。

各国都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企业研究开发。如法国政府规定,凡面向企业一两年以上的大学科研人员可以得到相当于1年工资的奖金,并在工资、 福利和退休条件等方面给流动科技人员以优惠。英国科学和工程委员会还设立产业研究奖金,奖励大学与企业研究人员彼此进入对方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差距

1.管理体制的比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主管部门,缺乏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难以开展技术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后,特别是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正在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企业已逐步具有了技术创新的活力。

但是,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管理或企业微观管理来看,管理分散仍是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精简机构,提高素质,密切结合国内外市场规划研究课题,提高企业研究院所的集成程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按照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并结合其它模式的优点改进我们的管理体制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依靠科技进步,是从根本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坚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的方针,将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这是促进我国工业以品种、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技术开发投入的比较

1993年日本、美国、德国和法国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2%、1.9%、1.8%和1.5%。

从整体上讲,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对而言,我国科技人员的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科技人员的年投资强度由1.45万元提高到2.6万元左右。但是,近年来国外每位研究人员平均费用,美国为15 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按汇率计算,中国科技人员的年投资强度只有美国的1/45、日本的1/30。我国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年人均投资强度也不过3.1万元人民币,仅有美国的1/40、日本的1/27。 从事“863”高技术项目的科技人员的年平均费用仅1.9万元人民币。考虑到我国研究机构、课题和人员的分散,有限的经费经分割后,就更显得投入不足了。

1990年我国实行承包的盈利企业平均提取的技术开发费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5%,没有达到1%的水平。1992—199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 %、 1.39%和1.37%,平均不到1.4%。而发达国家企业对研究开发投入一般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 高技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则在其销售额的5%以上。

3.技术开发队伍的比较

美国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研究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美国、日本和欧洲分别为7.6‰、7.5‰和4.2‰。美国的化学工业千名雇员中科技人员比例平均为76人, 工业平均为47人。以制药业比例最高,达108人,炼油业最低为28人。

据估算,我国研究人员占人口比例约为2 ‰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为实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国需要再增加科技人才2000万人。

人才流动率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标志,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动率为15—20%,我国由于人才体制受制约,人才流动率仅2%。 一方面人才匮乏,而对已有的科技人员又积压浪费,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在科技第一线的带头人年龄老化,科技队伍面临新老交替问题。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梯队,是下个世纪我国科技能否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前提。

4.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比较

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市场;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企业极其重视技术创新,各大公司都把科研开发作为公司整体发展的主要部分,甚至居于经营战略的核心地位。道化学公司认为,科研开发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杜邦公司认为,科研开发推动公司发展;联碳公司执行技术创新占领市场战略;埃克森公司则以技术和创新保持领导地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于1995年在具有代表性的沿海省(福建)和内陆省(甘肃)进行了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调查,获得了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情况的较详尽数据。从这次调查获得的30万个数据中,可以证实,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比以往更加重视技术创新。福建、甘肃两省432家大中型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的占82%,实现技术创新的占73%;两省1515家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占41%,实现技术创新的占38%。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覆盖面和效果都优于小型企业。可以预见,未来15年国际间的经济、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提高市场意识,较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标签:;  ;  ;  

技术创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