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论文_乔红

浅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论文_乔红

安徽宿州博爱医院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目的是探讨例慢性盆腔炎规范治疗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门诊或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进行疗效评定及对比。结果:经治疗3个疗程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及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7%,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慢性盆腔炎治疗较为困难,需要规范疗法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注射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取得良好的疗效,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较好。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规范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1%~2%,大部分为逆行感染所致,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易迁延致慢性炎症或炎性包块形成,慢性盆腔炎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笔者采用规范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门诊或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共120例,年龄22~45岁,平均28.5岁,病程3个月~7年,所有患者具有性生活史,均有人流、上环或不良性接触史。

1.2 诊断标准参照 《妇产科学》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有急性盆腔炎史;慢性盆腔痛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不孕及异位妊娠史;月经异常月经量增多,月经失调或月经不规则;全身症状可有低热、易疲倦。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可有精神不振、失眠、周身不适等神经衰弱症状;体征:子宫体可有增大,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压痛;宫体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索条状增粗或触及活动受限的囊性肿物并有轻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B超检查可探及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有囊性肿物、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子宫直肠陷凹可有液性暗区(除外盆腔充血或阔韧带内静脉曲张等疾病)。

1.3 方法 将120例慢性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无明显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3.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月经第7天起应用生理盐水250m,l头孢曲松针3.0g,替硝唑100ml静脉点滴,1次/d。10d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药物灌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中药红藤汤(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浓煎100m,l甲硝唑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联合灌肠,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去枕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20~30min内将药液缓慢灌完,l0min后改为平卧位,尽量将药液保留至次晨,每晚1次,10d为一个疗程。

1.3.2 疗效评定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中慢性盆腔炎的治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压痛,超声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有轻度压痛,超声检查液性暗区缩小;无效:症状无改变,妇科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同治疗前无变化。

1.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大部分为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经子宫内膜感染后,侵犯子宫肌层、浆膜层、最后累及宫旁结缔组织或子宫内膜,使输卵管内膜受累后,再经输卵管伞端播散于盆腔结缔组织。引起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淋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等。慢性盆腔炎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妇女内生殖器官位于腹腔最低处,炎症吸收慢,易迁延致慢性炎症或炎性包块形成。感染的腹腔液体直接播散或是通过淋巴管间接至膈下形成肝周围炎和腹膜炎,造成肝脏周围粘连,即FitzHughCurtis综合征(FHCS)。头孢曲松针系长效头孢菌素,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杆菌的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有强大的抗革兰阳性杆菌的作用,再配合静脉给药能迅速控制感染。本研究以头孢曲松针和替硝唑联合应用作为对照组,其总有效率81.67%,治疗治愈率仅16.67%,笔者发现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虽然可控制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但易产生耐药性,很难解决复发问题,炎性包块的吸收也十分缓慢。

本疗法采用灌肠疗法,阴道子宫后方紧邻直肠,直肠黏膜血管丰富,组织疏松,经直肠黏膜吸收后由直肠上、中、下静脉,肛管静脉回流从而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减少首过效应,减少药物用量;不经过胃和小肠,可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发挥局部用药效应,使药物直接渗透至病变部位,从而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有效药物浓度,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增生纤维组织软化,利于炎症病灶的吸收。灌肠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药液温度要适宜,过高会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水肿,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达不到治疗最佳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腹痛加重,同样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灌肠高度应适宜,过高压力就过大,药物达不到保留的目的。

总之,慢性盆腔炎治疗较为困难,需要规范治疗,采用静脉注射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取得良好的疗效,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桂荣.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第1期,33-37

[2] 喻胜、翟虹.超声评价盆炎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1年第1期,22-27

论文作者:乔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5

标签:;  ;  ;  ;  ;  ;  ;  ;  

浅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论文_乔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