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城市的博罗县景观生态战略规划的探讨论文_邱建昌

惠州市建昌测绘有限公司 广东惠州 516100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类比、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不应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解决好当前和未来发展和生态规划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景观生态研究逐步开展,运用卫星遥感图像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逐渐成为研究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主流,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研究的视野与深度。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类型、多尺度、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态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生态规划中,可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进行多方面工作,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地建设、土地资源进行分析,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脆弱性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区划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流域面源污染遥感监测分析,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与分析等。遥感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共同形成了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

本课题拟在遥感技术的支撑下,以博罗县为研究区,对其在遥感影像下景观生态的空间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分析博罗县景观生态现状,提出景观生态战略规划的要点,为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1.博罗县概况

博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县区土地总面积2858.3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24.67万公顷(包括耕地面积5.29万公顷,园地面积1.65万公顷,林地面积16.3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36.14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1.3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14万公顷(包括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56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0.1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0.4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78万公顷;常住人口约85万;东与惠州市区相接,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连增城,北靠龙门、河源,毗邻港澳,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广州、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6座大中城市和惠州机场、深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以及大亚湾港口;是珠三角和穗港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地带。

博罗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博罗山川秀美,人文苍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中国岭南风光和文化。县管辖区群山起伏,苍苍莽莽,象头山、罗浮山、连绵相拥,东江河水如丝如缕,博罗大地郁郁葱葱。概而言之,博罗县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价值极高,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集道、佛、儒三教于一山的宗教文化特色,可开发建设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和休闲度胜地。通过旅游,让人们了解、关注粤东客家文化、生活、风俗及名胜古迹的发展史。

2.遥感城市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一.遥感城市

遥感城市是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城市区域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概况,为城市各类服务提供真实、可靠、细致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综合的优势,可以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市历史变迁动态研究、城市水系调查、城市道路网络调查、城市环境和自然灾害调查,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城市在建工地调查、城市旧城改造调查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和公开的遥感基础数据库是Google 地球,它不仅提供了丰富、清晰的遥感影像,还提供了许多道路、地名等地物地貌分类信息的直观数据资料。我国的“天地图”互联网地理信息平台服务也正在投入使用并逐步完善阶段,相信不久将来利用这些地理信息平台的遥感城市影像进行城市各项项目决策将成为主流。目前我县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也正在逐步铺开,规划在“十二五”末系统投入使用。

二.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指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景观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使景观得以维持和发展并得到最优化利用,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使得区域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整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自然优先性原则、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综合性原则等,综合考虑博罗县城市景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资源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做好博罗县景观生态规划。

基于遥感城市景观生态战略规划需要对市域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的总体特征有充分的认识,这就包括市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及生态活度位评价等。其中生态系统脆弱性辨析的目的是通过识别规划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类别和特征,对脆弱性重点控制单元,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减少生态环境风险,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价。通过生态活度位评价,可以了解规划区域内各局部所具有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生态属性 明确各局部在规划区域内扮演的“生态角色”,为宏观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从遥感影像中,我们可以分析区域内生态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各生态单元的综合生态结构和特征,揭示各生态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3.博罗县景观生态现状分析

目前利用遥感数据多类型、多尺度、多光谱的特性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地建设、土地资源进行分析,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脆弱性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区划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流域面源污染遥感监测分析,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与分析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见诸文章,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完成许多研究项目。

鉴于本人目前能够利用到的遥感数据,本文仅对博罗县景观生态在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和区域景观生态现状方面做一些现状分析。

博罗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间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东江自东向西有三个小冲积平原(见图1)。森林覆盖率高,从影像上看大概达到一半以上。主要山区分布在西南部,东北部和中部,具体为罗浮山、象头山、丫髻山、茶山、白马山,原始森林密度比较高地地区有罗浮山、象头山、鸡笼山,目前这三个山区都成为自然保护区。境内湖泊、水库比较多,比较大的水库有显岗水库、联和水库、水东陂水库、黄山洞水库、稿树下水库。人群聚集居住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东部以及东北和西南的中轴线上(具体分布范围见图2)。从人群聚集格局图中可以看出,人类已深入山区的各个落点,并形成人群聚集依地形分布。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和基础设施对土地需求比较大,因而要做好妥善的规划来保护景观生态。

图2 人群聚集格局

一.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用地结构呈现区域功能定位与东西两头发展的空间格局(见图3,红色为城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浅蓝色为规划建设用地,深蓝色为风景建设用地)。西南部的石湾镇、园洲镇、龙溪镇经济发展较快,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多样,各类建设用地比较集中,工业用地比较多,东部的杨村镇、杨侨镇、麻陂镇土地利用总体比较集中,乡村分布比较均匀,因而建设用地也是比较分散,县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高度集中,其它类型用地比较少。风景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罗浮山和县城边缘。

图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景观生态格局

从图 1中我们看以看出博罗县的景观生态的特点,下面就总结主要的分布格局。

聚集式分布格局,如北部地区的山林,西南冲积平原地区城市居住区、工业区,中部、东部山谷乡村聚落地区。

线状分布格局,如依东江的分布城市居住带,工业带,北部依县域界线分布的山林地区。

平行分布格局,各水库的空间分布,河流(沙河,杨村河)的分布。

从这些景观生态格局分布来看,人群聚落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比较大,因而形成了集中连片,大小均匀,有较强规律性的居住景观区,对景观有支配作用,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程度。形成组团发展的两大绿地景观区的,罗浮山绿地景观区主要是旅游景观,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应着重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这对于未来居住景观有比较大的影响,县城区域的城市绿地、风景景观主要分布在居住景观周围,服务于人类生活;西南冲积平原地区的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占地比例比较大、分布集中、内部结构简单、布局欠缺合理。各水库的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山区周围,对高山和植被有一定的依赖性,对人类居住景观或者说居住环境功能没能发挥出来;依东江的分布城市居住带,工业带,沙河,杨村河水域景观分布连通性比较强,因而要做好整体规划,避免水域造成整体污染。北部依县域界线分布的山林景观,中部山谷乡村聚落景观有比较好的独特性,因为中部地区的山谷属低海拔地段,工业发展应严格控制,避免造成景观的破坏。

三.区域景观生态现状方面

本文主要就显岗水库的空间区位和周围现状的景观做一些分析。

显岗水库位于湖镇西北边,因大坝近显岗围村得名。水库于1959年冬兴建,1963年底竣工,集雨面积295平方公里,库区面积16平方公里,总库容1.3829亿立方米,正常库容0.67亿立方米,死库容0.004亿立方米。跨越博罗县横河、湖镇、长宁等镇,供应博罗中部和西部周边多个乡镇的居民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直接受益人口20多万。

图4 显岗水库影像图

从图4遥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显岗水库地理区位优越,东西两边有高大的山脉,北边有盘根错节的溪流入汇,总体上三边环绕,土地用途主要为林地,地区性生态架构的稳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库库区环境的也遭到一定的破坏。图5位置处于水库的东北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区山林已遭严重破坏,应尽快做好林地恢复工作,以免形成的过度开发影响。图6,图7为位于库区前端的东西两边的影像图,从图6可以看出,这一地区有相当完美的山林架构体系,生态物种应相当丰富;但已有人类过度入侵的痕迹,这一地区不仅有挖山围居破坏山林体系的行为,也有围湖造塘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稳定架构,还切断了生态体系的连通性,对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不容忽视。图7显示水库的东边也有西边过度开发的现象。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过程虽然给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但也增加了围湖造田、堵水灌溉、修堤造路等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阻断了许多天然生态系与库区的自然通路。

水库库区不仅自成一完整的生态体系,更是居住在库区内、外的人类或其他生物,不可或缺的多功能维生系统。库区的开发无可避免地会改变水域原本的形貌与各种水利表征,诸如物理性栖地、水质、水温、营养循环、乃至生物能量流关系亦随之改变,而这些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则或多或少影响着生物族群与群聚的动态。伴随水库集水区内不当的开发利用,废水排入往往使营养盐快速累积,在流水程度受限、自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每逢水位降低及水温升高,水体即呈优养化现象,造成水生生物食物网的混乱,大大破坏生态系原有的平衡。

在对水库库区生态系统缺乏认知的情况下,水域内自然资源与生栖环境的不当利用,难免衍生诸多问题。因此,显有必要尽速强化水库库区及周围的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让生态信息也能在社会发展和未来决策中,扮演应有的角色,使我们能以更宏观与永续的角度,有效的保护水库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

图5 显岗水库细部影像图

图7 显岗水库影像图(库口东边)

4.景观生态战略规划要点

一.注重保护和自然渐进发展的地方特色

各民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具的乡村聚落特色,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它们都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通过合理的保护形成地方特色,寻找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需要理解的几点要求:

其一,尊重传统文化和汲取乡土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聚落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规划,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规划的启示,是一个关于天地-人神关系的规划。例如,博罗龙华五村,村内古建筑林立,古榕树苍劲,古井犹在,五村现存古民居建筑多达600多处,全是砖瓦房结构,大多建于两百年前,雕梁画栋,以“花岗岩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花岗岩石天井,两边房形相同”为特色。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宗祠有4个,古井16口,灰塑、彩绘、木刻、石雕等艺术景观和古榄园等自然景观100余处。响水镇的龙花洞客家文化村,恢复了许多客家村民居独特风貌,古老牌坊、客家围龙屋、山歌对唱园、客家田园风光、农具博物馆、客家风情雕塑园、状元桥、客家名人广场、梅园、角楼、水车、牛羊、农家大院等,还将重现 “春赏花”、“夏耕种”、“秋摘果”、“冬收菜”等景象。

其二,聚落场所的自然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本聚落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地方而规划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应以聚落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聚落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能。规划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聚落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规划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同时也是规划方案本身的健康。

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可自然资源有限或者资源再生缓慢。因此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对它们的使用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规划强调的解决之道要做好保护、减量、再用和再生。

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在我国目前的政策条件下,耕地是区域景观生态环境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类型,也是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城镇的发展, 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保持较高的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趋尖锐。耕地遭到不断破坏,必须及时保护耕地,对耕地的破坏程度、生产能力进行评估,更好、更快地划定耕地整理区, 改善生态条件,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

减量。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规划中如果合理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科学的规划往往也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城市景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可以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再用。规划过程中注重废弃场所的重新利用。比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 国外的一个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Peter Latz规划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见Brown B. J.,2001),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公园占地230公倾,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告炉,斑驳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 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规划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

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头未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因此有了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再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产过程的闭合性,一个闭合的生产流程线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生态目标,一是,它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二是,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 因而要寻求用整体战略决策解决多个不同问题,而非就事论事,创造和谐环境引导资源的良性发展。

三.让自然生态系统生长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所以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减少规划对生态的影响。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

自然界没有废物。没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把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切断了。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生长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生长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创造能力,与其如此,我们莫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生长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生长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包括矿山、采石坑、采伐迹地等)以及城市中乡土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废弃矿山的恢复中,除了常规的用植被来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外,还可以利用地貌过程来开起自然恢复过程。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李兵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俞孔坚等,2001)。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鉴于目前我县具有丰富的水源优势条件下,应加快对显岗水库、联和水库、水东陂水库、黄山洞水库、稿树下水库等中大型水库的保护,充分利用水库已有的水面,根据各水库的自然条件和特征,开展景观生态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互惠共生、增加食物链环节等,加大环水库规划和绿化建设,维持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第三、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Forman and Godron,1986;Forman,1995)。边缘带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的地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这种效应是规划和管理的基础。然而,在常规的规划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规划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规划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暴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外来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

所以与自然合作的景观生态规划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第四、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包含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规划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而规划,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规划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对这一问题,生态规划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的及多种演潜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和干扰,包括自然火灾过程,旱雨季的交替规律,以及洪水的季节性泛滥(Noss and Cooperrider,1994)。关于如何通过景观格局的设计来保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最重要方面(Forman,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8)。通过生态规划,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末来城市规划者所要追求的。

四.自然的城市重现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而来又流往何处;忙碌的上班族不知何时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飞禽猛兽、沼泽丛林都只是电视银屏上的画面和幻想中遥远的自然保护区景观。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规划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规划,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所有这些,都在促使一种我们回到古老艺术:视觉生态--一种景观美学,它反映了人对土地系统的完全依赖(Visual ecology,Thayer,1976),重新唤起人与自然过程的天然的情感联系,在生态-文化与规划之间架起桥梁。

五.民众的参与

景观生态规划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规划强调规划师的个人创造,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生态规划则强调人人皆为规划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地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末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俱,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规划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的内容。

所以,从本质上讲,生态规划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规划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规划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规划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规划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规划,和人人的行为。

景观生态规划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规划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规划,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规划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规划概念的不理解。 生态规划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一种产品(Cunha,1997)。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规划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5.结语:

以战略决策为中心的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从人统治自然的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运用科学、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发展现状,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论文作者:邱建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基于遥感城市的博罗县景观生态战略规划的探讨论文_邱建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