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乡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论文_徐丹

文化下乡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论文_徐丹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贵州 纳雍县 553300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又任重道远的任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本文就文化工作者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下乡;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

文化下乡开展数年来, 新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措施乏力;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机构不全。

因此,农村文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因此,当前必须重视和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农村社会和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

1.文化下乡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文化下乡越来越普遍和受人关注,很多文化下乡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下乡为农村人民带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加快了民族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2.文化下乡对民族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把“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并持久地开展下去,农民的“文化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才会拥有丰富的精神营养,广大农民的道德素质也必然得以提高,这样农村的整体面貌将发生根本改变。

2.1 文化下乡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农民有了知识,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追求民主权益,更好地利用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将有关富民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民,以便农民自觉地贯彻执行,并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文化首创精神,增强吸引力,富有创造性,让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活动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和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也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新型民间艺人,形成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增加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2.2“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文化下乡”把节目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同时,“文化下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这些地区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乃至于文化传统的承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很多鲜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能够以这些现实的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这样的“文化下乡”才有可能成为老百姓真正的“心头好”,成为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谈资。

近年的“送文化下乡”中,有很多地方已经凭借着文化自觉,力图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通过培养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准,使得他们在扎根社区和农村的同时,可以将“送文化”活动常态化,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消费习惯。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为“种文化”构建体系化的支撑,有可能成为这一创新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如何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某些文化基础设施与此配合,形成合力,将会是今后对“文化下乡”形式和能力的一种考验。

“文化下乡”平台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项目,在不少地方,将演出送“文化下乡”与吸纳社会资本联系了起来,将企业的营销、推广需求与演出“文化下乡”结合起来,甚至初步形成了“政府买单+企业搭台+院团唱戏”的“文化产品购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乡”有可能进入一个政府投入种子资金进行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社会资源广泛调动,院团和观众双赢的良性循环中。

3.小结

农村文化的发展关系重大,要实现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还需文化工作者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如积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减少文化骨干、专业人才的流失,改变文化工作人员老化状况,避免民间艺人的绝技失传等,还有转变农民小农意识、封建意识,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等问题,都有待更加重视和认真积极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滕立峰.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群文天地.2012(03)

[2]王萍.浅谈搞好公益文化下乡服务[J].改革与开放.2011(08)

[3]杨芳芳.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 田波,刘道学.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农村和谐发展——铜仁市“三下乡”“六进村”活动力大招实成效显[J]. 当代贵州. 2016(03)

[5]詹春璟.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J].大众文艺.2010(17)

论文作者:徐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文化下乡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论文_徐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