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扶贫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论文

基于文化扶贫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论文

【综 合】

基于文化扶贫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李金勇,刘宇超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战略高度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宏伟目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相较于物质脱贫,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对人思想观念的扶贫,文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切入点,深刻剖析文化扶贫理论的形成原因、乡村振兴与文化扶贫的辩证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上关于如何发掘人精神贫瘠、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与现实意义进行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 :文化扶贫;乡村振兴;转变思想;摆脱贫困

0 引 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加体现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从1949年至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递减,由1949年的89.36%减至2016年的42.65%,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却在随人口总数的逐年递增而增加,当前仍有5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虽然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引领下和国家财政大力扶持下,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是闭塞的客观环境依然制约着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拖累了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再加上贫困地区大都是农村偏远地区,这类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人类社会繁衍发展进程中,贫困始终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大问题。导致贫困的根源多种多样,因文致贫则是不可忽视的现象,文化贫困成为需要加以消解的重要贫困形态。贫困的生活状态有在代际或周边关系中自然传递的倾向性,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想文化表现往往具有同一性[1]。大体来说,是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价值观念比较消极,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扶持,实施文化扶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扶志扶智,以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从而增强其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培养并提升他们发展经济的基础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

在人的普遍意识里农村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相对闭塞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人与人的物质交换,大部分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属于自产自销模式,长期以往就形成了闭塞的死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想文化表现往往具有同一性。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法角度来讲,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一样,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2]。最直接体现在农民意识中,其发展与农村整体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农民的正确意识、观念、思想又配合、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化扶贫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紧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扶持,从而增强其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培养并提升他们发展经济的基础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3]。因此,文化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便是文化扶贫理论形成的现实原因。

1 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农村发展,关键在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扶贫的最终目标,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文化扶贫,只有强调人民主体地位,认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地巨大作用,把人的发展当作第一要务,不断挖掘人的文化潜力去创造文化,才能发挥好文化力量,进而实现贫困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和生产力的彻底解放。社会活动中的人们,首与自然界不仅发生作用和联系,而且人与人也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4]。所以,人的思想观念必将受自然界和社会的双重作用。贫困群众虽在自然界中进行劳动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未能彻底认识自然界并且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他们就不能支配自然界,这就意味着他们还尚未得到彻底思想解放。同时,丧失文化知识或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在心理上总会将自己物质、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希望寄托于外界,长时间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恶性循环中,大脑中形成已久的错误观念造成自我认知的极度缺乏,正如马克思所说,贫困就意味着被动,它让人感到自己最需要的财富就是依赖他人[5]。深究原因贫困群众既没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身也未能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作为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对象性关[6],其影响其因素很多,最重要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实践,劳动对于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仅能使主客体区分开也能现实地联系起来,只有经过劳动才能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经济基础与思想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单纯地只认为是财富积累的结果,这是片面的,是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的开阔、知识的丰硕、追求的提升和志向的坚定,缺一不可。志是人类内心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把身心投入到某一事物上的毅力,其存在于大脑中,外露于行动上,是人理想信念的直接体现。相比于志,智却有智识、才智、见识之意,最终反映在日常的生活能力。有信念不实践,生活质量停滞不前;只实践没信念,人生价值无从体现,未来一片迷茫,扶志带动扶智,扶智理解扶志,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符号;是长久以来的历史积淀;也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思想精华。从文化功能来讲,志与智就是文化的再精炼和再延续,用文化去教化人、用信仰去感染人,才是志与智的基本功能和本质内涵。“双扶”工作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的“金钥匙”,精神贫瘠远大于物质贫困,扶贫先“扶志”源于文化独有的强大凝聚力,用文化凝聚人心,使贫困户重燃生活信心。其次,利用文化功能对受众进行再教育、再发展。扶志、扶智作为科学的、渐进的过程是不可取代的,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此来提高广大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们对生活才有奔头、有希望。历史唯物观告诉我们,人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兴衰史,旧王朝的覆灭和新政权的产生,都是依靠群众的革命去夺取,只有把人的发展摆在首位,依靠人无限的创造力去推动国家整体的发展,将塑造人、发展人作为文化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兴衰的先决条件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右帮下部5、6号锚杆在安装后受力减小,距掘进工作面13 m左右开始稳定,最终受力约30 kN(图11)。上部4号锚杆受力一直小幅增加,最终稳定在约80 kN,这与巷道右顶角持续破碎并出现坠包等显现特征相吻合。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

虽然农村始终是国家普及教育的薄弱地带,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基层教育设施建设、教育资源配置也进入快车道,我们应该把教育的对象范围再扩大。学校应当成为消灭落后思想观念的主要工具,应着重从思想教育上对劳动群众产生深远影响[8]。学校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意识形态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也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精华思想,提升自我修养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让学校成为消灭腐朽思想、落后观念的有效工具,将还能吸收文化知识的贫困户送入学校,以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充实身体,丰富大脑,使其健全发展。从扶智上根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愚昧问题。

2.1 转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山茱萸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肝作用研究 …………………………………………… 南美娟等(17):2385

2.2 强化农村教育是根本

当代中国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要致力于改变贫困文化的束缚,更要充分认识文化扶贫的重大意义,注重综合运用文化的手段加大扶贫的力度。立足新时代,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是文化扶贫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摆脱贫困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温饱问题,而是正确引导、纠正贫困户的思想问题[7]。如何转变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问题,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就很难达到脱贫目标。各级干部应主动给农民谋致富出路,想致富办法,同时辅以思想观念教育,助其树立正确的物质生活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不仅要送钱送物也要治标治本,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机结合,解决贫困户的心里矛盾,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这才是扶志的根本所在。

2.3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是基础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文化扶贫的又一重要载体,是集学教、礼仪、娱乐为一体的基层文化场所,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场所,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的内涵,用优秀模范村民影响带动贫困户精神层次的提高,切实提升道德感染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它的建成是人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以点带面良性互动,使整体精神面貌显著改善。

目前,我国基层水利组织性质不明,职责不清。全国有24.81%的乡镇水利站机构被撤销并入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一般只保留了1~2名水利员,由于水利员平时大多忙于乡镇中心工作,从事水利业务少,使农村水利建设的计划、任务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了业务管理上的断层。

2.4 深挖文化资源管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虽不如其他地区,但也有自身发展优势[9]。其中,独特的文化资源就是不可替代的优势之一。盘活文化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旅游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才能为广大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且相比其他扶贫方式来说,文化扶贫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丰富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口袋鼓”与“脑袋富”的双赢。

3 文化扶贫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农业的振兴,更是农民的振兴。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扶贫对农民、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说,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它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属于中华民族全人类的。它以主张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理为本质的[10]。不仅对文化内涵做出最本质的诠释,更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理论支撑。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好文化力量才能彻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同时,文化进步推动乡村发展,促进人类向具体化、文明化方向迈进。文化扶贫是人思想的又一次革新,推翻旧观念,建立新思想,只有切实发挥好主体在社会中的能动作用,生产力才会更加强劲有力。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利用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11]。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物质文化质量的提高,是党的历史使命。只有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清楚地认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地巨大作用,把人的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农民对生活才有信心,进而会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积极性,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精神财富和文化也在丰富着个人,要求人能顺应社会,顺应时代潮流。

4 结 语

2019年是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胜之年,要坚持把文化脱贫与乡村振兴任务紧密结合。站在新时代起点上,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在习总书记的感召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时刻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乡村振兴建设放在首位,才能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孙兴凯.关于突破贫穷文化心态禁锢的思考[J].前沿,1994(06):44-46.

[2] 齐振海,刘继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J].国内哲学动态,1980(07):5-10.

[3] 佚 名.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J].老区建设,2015(23):4-6.

[4] 李明月.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

[5] 徐 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D].济南:山东大学,2018.

[6] 戴 琼.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探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7] 佚 名.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 聚焦精准 深化帮扶 确保实效[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08):7.

[8] 刘笑燕.试论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23-31.

[9] 邢 磊.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10] 王伟伟,周仲秋.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演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6):1-6.

[11] 张 猛.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N].西藏日报(汉),2019-05-28(009).

Analy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Based on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LI Jin- yong, LIU Yu- chao

( School of Marxism , Xi ’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Xi ’ an 710054, China )

Absrtact: Eliminating poverty, improving people’ s livelihood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and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our party.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taken building a well- 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o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and th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and put forwar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basic strategy of accurately lifting out of poverty and the grand goal of lifting all poor people out of poverty by 2020.Compared with mate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ust help wisdom, poverty must be cured first, getting rid of poverty with consciousness is the only way to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nd block the generation of poverty.This paper takes the thought of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From the heigh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mak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spirit barren and cultural lack.

Key words: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nging ideas; getting rid of poverty

DOI: 10.14090/j.cnki.jscx.2019.0518

收稿日期: 2019-03-29

作者简介: 李金勇(1963-),男,河南鹤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A 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12( 2019) 05-0639-04

(责任编辑:张 江)

标签:;  ;  ;  ;  ;  

基于文化扶贫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