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向西转移的原因: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_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论文

为什么FDI没有西进——从产业层面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面论文,西进论文,产业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3-0052-10

一、引言

FDI沿海聚集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对FDI分布不均衡的研究思路是根据FDI的区位选择因素进行分析。邓宁(1998)总结了四大类区位因素: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潜力)、贸易壁垒、成本因素以及投资环境。早期国内的研究也沿着这一思路,通过对地区间区位因素差异的考察来解释FDI在我国的分布,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影响我国FDI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区位、对外开放度、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然而,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优惠政策的普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这些区位因素方面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FDI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西进现象,西部地区引进的FDI比重还出现下降的趋势。可见,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不断积累和深入,传统的区位因素对FDI的吸引作用正在下降,一些新的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期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区位因素,对其他区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产业聚集因素与FDI在我国的分布进行考察,例如王剑、徐康宁(2005)、王雷(2004)、莽丽(2003)等。这些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FDI为什么没有西进,然而两个地区的横向对比表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产业层面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产业聚集方面,还包括更广泛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1)产业级差;(2)产业结构;(3)产业配套。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使得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产业跨国转移的承接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耦合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就这三个产业层面的因素探讨为什么FDI没有西进的原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是在对备选区位的综合评估之下做出的,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区位选择看,产业层面的因素是跨国公司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从简单一体化向复合一体化的转变,垂直专业化分工日益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产业层面的因素在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中的权重更加突出。

二、产业级差对西部地区引进FDI的影响

产业级差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国家间产业级差的存在及其变动是产业跨国转移的原因之一,产业跨国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从产业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向发展阶段较低的国家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发展阶段较高国家的边际产业。由于边际产业转移总是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产业依次进行,如果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的产业级差过大,那么边际产业转移就会存在困难。只有投资国与接受国的产业级差在一定范围内,边际产业转移才容易进行。因此边际产业转移总是流向承接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于西部地区,两个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不断扩大。这种差异导致了两个地区与主要对华投资国(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级差不同,东部地区与投资国产业级差较小,而西部地区与投资国之间产业级差较大,由此决定了两个地区承接外商投资的能力不同。

1.产业级差的衡量。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通常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高。按照这一思路,Chi Hung Kwan(2002)构造了产品级差的衡量方法,我们借用这种方法,用国家和地区间产品附加值的差异来衡量产业级差。计算方法如下:

在计算中我们选取了21个样本国家①,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处于不同的阶段。由于美国是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我们用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代替它们对世界的出口。出口产品按照SITC2位数标准分类,数据采用美国国家普查局2005年贸易数据。

2.产业级差与东亚主要投资国对我国的投资。用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中国与东亚主要对华投资国的产业级差(见表1):其中我国大陆和日本的产业级差最大,为8802,与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级差分别为4978、3471和2695。根据产业级差与产业跨国转移的关系,(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大陆的投资应高于日本。截至2004年底,(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对我国大陆的投资累计分别为396.5亿美元、255亿美元、259亿美元和468亿美元。虽然从绝对数上日本最高,但是考虑到经济规模的因素,与我国大陆产业级差较小的(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的投资意愿更强。

3.产业级差对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中国与东亚主要投资国和地区的产业级差并不能反映我国不同地区与东亚主要投资国和地区的产业级差。由于难以获取与国家层面相对应的数据,我们的分析采用两个地区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替代,产品按照国标(GB)制造业和采掘业的大类进行分类,该分类与SITC2位数分类在大部分产品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产品我们用相近产品替代。沿用上面的方法,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与东亚主要投资国和地区的产业级差如图(1)所示:

图1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与部分东亚国家的产业级差

从图(1)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产业级差明显,西部地区和东亚主要投资国和地区的产业级差较大,而东部地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级差相对较小。东部地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级差分别为6918、3094、1587和811,而西部地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级差分别为9716、5892、4385和3609。

可见,东部地区与东亚主要投资国由于产业级差小,可以承接从其他国家转移的从劳动密集型到中度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各类产业;而西部地区由于与投资国的产业级差过大,可承接的范围有限。从投资国的角度看,选择与本国产业级差小的地区投资有助于转移产业的发展和降低投资成本。综上所述,由于西部地区与主要对华投资国的产业级差比东部地区大,跨国公司更愿意到东部地区投资而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投资。

三、产业结构对西部引进FDI的影响

产业结构可以从多角度衡量,从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角度,优势产业结构和产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比较重要。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而跨国公司一般倾向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如果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结构与跨国公司的投资结构(或投资意愿)越匹配,那么就越有可能吸引FDI。一个地区的产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情况对引进FDI也有重要的影响,从全球跨国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初级产品工业在全球FDI所占份额不大,并且不断下降,而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业在全球FDI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一直保持稳定。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过于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会导致吸引FDI的主体缺位,而产业在产业链中下游集中的地区则具有较大的吸引FDI的潜力。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表现在主导工业结构、优势产业结构和产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三个方面。结构性差异导致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FDI投资结构的匹配度不同,进而影响到FDI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分布。

1.主导工业结构对西部引进FDI的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主导工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别。西部地区各省的主导工业结构偏向于基础性的产业,特别是能源、冶金和化工等产业。以能源工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省区有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以冶金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省区有内蒙、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以化学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省区有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和宁夏。在几乎所有的西部省区,这三类产业构成了大部分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西部主导工业的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度依赖。

通过计算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结构的匹配度指数可以看出二者直接的关系。

该值越大则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结构的匹配度就越高,同理可以计算东部地区的指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如图2),东部地区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结构的匹配指数为621.81,西部地区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结构的匹配指数为205.39。可见西部地区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结构的匹配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图2 主导工业与外资的匹配度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计算结果绘制。

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结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意愿,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的投资意愿相匹配,表明这个地区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比较好,因此易于吸引外商进入。西部地区的主导工业结构与外商的投资意愿相差很大,缺乏吸引力,是导致西部地区吸引FDI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优势产业结构对西部引进FDI的影响。区域的优势产业结构可以通过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来反映,区位商可以通过测定各产业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反映各个地区的优势产业结构。通过计算区位商,可以得到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优势产业结构。产业按GB标准分类,设为i省区j产业的区位商,则:

由于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我们仅计算制造业的区位商。

图3 西部与东部19个制造业产业的区位商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得出,按GB标准分类。

计算的结果见图3,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制造业上存在的差距。总体上看,无论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东部省市都比西部省区具有优势,西部省区只有在对特有资源依赖较大的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东部地区的大多数制造业都比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而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只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这三个产业都是非常典型的对资源高度依赖的产业。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结构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比较优势变动的方向,而这种比较优势正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转移的边际产业相匹配,使东部省区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区位。西部省区的优势产业结构表明资源仍然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西部省区没有摆脱工业发展依靠资源的局面,跨国公司只有很少部分投资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西部地区缺乏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匹配的优势产业结构。

3.西部工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其对吸引FDI的影响。利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我们计算了32个大类的采掘业和制造业中间使用部分占总产出的比重,见表2。为了方便,我们作如下划分: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低于0.4的视为产业链下游产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高于0.4低于0.7的视为产业链中游产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高于0.7的视为产业链上游产业。

根据这一基准作适当调整后,我们计算了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偏向于产业链的上游,上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达到了54.38%,东部地区上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为37.48%。在下游产业和中游产业方面,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要低,特别是在中游产业方面差距很大,西部地区的中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仅为17.81%,东部地区中游产业所占的平均比重为36.96%。中游产业发达说明东部地区的产业具有更高的关联度和加工深度。

从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行业结构看,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在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分布相对较小,而且在下游产业的分布高于上游产业的东部地区的几个省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和天津),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这几个省市也是我国接受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缺乏吸引FDI的中下游产业,是西部地区难以吸引外资的原因之一。

四、产业配套能力对西部地区引进FDI的影响

对跨国公司来说,投资于配套条件较好的区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的投资成本,包括降低跨国公司寻找配套供应商的信息成本以及节省投资支出和原材料购进成本;(2)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投资风险。包括为跨国公司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相关配套服务;便于跨国公司对配套产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控;而且由于和配套企业的技术联系紧密,配套产品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适应跨国公司开发的新产品;(3)有利于跨国公司迅速接近市场和生产要素。对于在当地没有销售网络的跨国公司来说可以利用当地的产品分销网络,迅速地打入当地市场。其次,在配套能力强的区域,同时也会有相关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便于跨国公司迅速获得所需的生产要素。

因此,一个地区的配套能力强则可以缩小跨国公司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产业配套半径可以用来描述企业对外采购范围的状况,产业配套半径的大小和远近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全球化生产使得很多企业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套产品的采购,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在所在地周边获得配套,那么产业配套半径的范围大大缩小,采购成本也大大减少。

图4显示了产业配套能力与采购成本的关系,产业配套能力越强,企业就能够在较小的范围内从配套生产商获得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缩小产业配套半径,从而节约采购成本。对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一般核心的零配件从母国采购,而其他一般的零配件则在投资地或其周边采购。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强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投资成本,吸引FDI进入。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经过不断地优化和升级,围绕几个核心产业形成了相关配套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特别是FDI进入后,东部地区的产业不断与国际接轨,形成了很强的FDI配套能力。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老化,没有形成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的配套产业体系。产业配套能力的差异扩大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图4 产业配套能力与企业采购成本

1.西部制造业产业配套能力与东部的比较。产业配套能力的衡量可以借用产业配套半径的概念。虽然大部分产业的配套半径不可能单一局限在一省,但是研究一个省市的配套能力有助于从侧面了解产业的配套半径。如果一个省区拥有大量的某个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那么这个产业内的厂商就可以在这个省区内获得其他厂商的支持,从而对省区外的厂商依赖程度降低,也就意味着其配套半径较小。各个产业的主要配套产业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一个产业的配套产业可能非常多,但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中间消耗最多的几个产业,通过分析投入产业,我们选择最大的几个产业来测算西部省区和东部省市的配套能力。

(1)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配套产业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计算西部和东部各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到西部各省区缺乏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即使是配套条件最好的四川省,配套能力也只相当于广东省的12.91%,其他省市配套能力都非常低,不到广东省的10%。除了海南省外,东部各省的配套能力都普遍较高,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具有很强的配套能力。

(2)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从事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各种金属原材料。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的主要配套产业如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其他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从表4中可以看到西部各省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配套能力仍然和东部省市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差距比装备制造业要小。西部地区配套条件最好的是四川省,配套能力相当于东部配套条件最好的江苏省的19.66%,其他配套能力稍好的西部省区是甘肃和内蒙古。东部各省的配套能力普遍较好,特别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河北和辽宁。

(3)日用消费品制造业

日用消费品制造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这类制造业比较接近最终消费,而且大部分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用消费品制造业的主要配套产业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们以这些产业作为主要配套产业比较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配套能力。

从表5中可以看到西部各省区日用消费品制造业的配套能力比较差,和东部省市的差距比较大,很多省市的配套能力不到东部配套能力最强的江苏省的5%,西部配套能力最好的四川也仅相当于江苏省的11.59%。东部各省的配套能力差别比较大,配套能力比较好的省市是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

2.西部产业配套能力对引进FDI的影响。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制造业的产业配套能力差距很大,无论是装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还是日用消费品制造业,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都和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表明:首先,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东部地区相比没有形成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没有形成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联动体系。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了以几个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其次,西部地区专业化分工的深度不够,而东部地区专业化分工较为精细,东西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差异不仅体现在配套产业的规模上,而且体现在配套产业的质量上。

产业配套能力的差距使得投资西部的企业在当地获得配套企业支持的范围有限,必须在一个更大的半径内进行采购,因而增加了经营的成本。在东部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在本地获得很好的配套支持,能够节约成本并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上。因此配套能力弱使得西部地区在吸引投资方面处于很大的劣势。地理上的因素使东西部之间配套能力差距扩大,西部地区省份面积较大而且距离较远,省与省之间运输成本较高,因此相互之间提供产业配套的能力较弱。而东部省市之间的距离较近,地处平原地区交通方便,使得各省市可以利用临近省市的配套能力,在区域内相互提供产业配套,有利于配套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深化,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吸引投资的能力。

东部地区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跨国公司在当地很容易获得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的支持,不需要自己去投资建立这些产业,或者从其他的地区购买相关和配套产品,这样就能快速地以较低成本进入到自己核心的生产。并且由于外资进入的不断积累,东部地区已形成一批为外资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厂商,因此具备强大的FDI生产配套能力。西部各省区FDI配套能力较差,外资在西部地区难以获得相关支援配套产业的支持,必须在西部以外进行大量的采购,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从外资对我国的投资结构看,降低生产成本是外商对我国投资的主要动因,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外商选择投资区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西部产业配套能力的缺乏是难以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结论和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表明产业层面的因素是吸引FDI进入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产业级差、产业结构和产业配套能力之间的差距都是导致西部地区吸引FDI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西部地区引进FDI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产业层面的因素是导致FDI不愿到西部地区投资的重要原因。首先,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主要对华投资国差距较大,缺乏承接这些国家产业转移的能力;其次,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结构差异很大,缺乏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主体产业;第三,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比较薄弱,本地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能力不足,跨国公司投资成本较高。

2.优惠政策难以改变西部引进FDI的困境,西部地区应走出“比政策”的误区。优惠政策仅是跨国公司对外选择投资区位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从国内的情况看,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已经普及,西部地区难以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并且过度的优惠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西部地区单纯采用优惠政策来吸引FDI是很难取得明显效果的。如今西部很多省份都给予外资相当优惠的政策,对外资的优惠不亚于东部地区,甚至有的地区还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是至今西部地区吸引FDI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如果西部地区继续陷入“比政策”的误区,那么将很难走出吸引FDI的困境。

3.相对较低要素成本也不能明显增强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力。虽然西部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东部地区低,但是并不能抵消西部地区在产业层面的劣势。两个因素削弱了西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优势:一是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流动和聚集经济的存在;二是世界上其他低要素成本国家的竞争。

4.西部难以吸引FDI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因此,西部地区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吸引FDI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首先,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其次,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重视摆脱依赖资源的局面,推进工业的深加工化;第三,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竞争优势的培育,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第四,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新兴支柱产业为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8-08-10

注释:

①样本包括中国、(中国)香港特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巴西、加拿大、智利、法国、印度、印尼、意大利、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菲律宾、南非、西班牙、泰国和英国。

标签:;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向西转移的原因: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_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