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参与国在东北亚发展中的对策_珲春论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参与国在东北亚发展中的对策_珲春论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内各国参与开发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区域内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90年代初起,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东北亚各国间的政治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一些国家由过去的敌对关系、戒备状态,转为谋求政治上的接触、经济上的合作,有的发展了外交关系。相互对话、协商解决政治纠纷、边境、领土、统一问题已成为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主要潮流。政治环境的改善,为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双边、多边贸易迅速增加,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据统计,1995年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额由1989年的546.8亿美元增至1100多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额由16.3亿美元增至140.8亿美元。6年间,东北亚各国间相互贸易额和投资分别增长了1倍和7.6倍,其中中韩、中日、中俄、韩俄、韩朝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尤为迅速。现在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1995年双方贸易额为540多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1995年双方贸易额达150亿美元);在投资方面,中国已成为日韩对外投资的重点对象,截至1995年末,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额达86.6亿美元,韩国为18.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对象国;韩俄由1992年的8.6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26.7亿美元,3年间增长了2.1倍;韩朝间的贸易额由1988年的104万美元增至1995年的2.1亿美元,7年间增长了201倍。

此外,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了新的经济合作较为活跃的成长点,如中国的辽东北岛、延边珲春地区、黑龙江的绥芬河、黑河地区等,由于实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政策,已成为包括吸收日本、韩国在内的外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日本的北九洲和韩国的西海岸经济开发也被各自政府纳入重点发展目标,并把其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紧密连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一个贸易、投资活跃、地区间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局面。

图们江流域开发已由可行性阶段转入具体实施阶段。1995年5月图们江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PMC)在北京召开了第5次会议。会上中、俄、朝3国草签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同年12月6日中、朝、俄、韩、蒙5国副部长级代表又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关于东北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这表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将正式启动。

目前,图们江地区的基础设施、边境贸易和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中国图们江—俄罗斯马哈林诺铁路中方地段已完成,俄境内正在加紧进行;中俄合作修建了珲春口岸—俄克拉斯基诺28公里公路,现已通车;开通了珲春—海参崴的公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开辟了珲春经朝鲜罗津—韩国釜山的海运线路;中国珲春市圈河—朝鲜元汀间的国际公路已正式开通。

在通讯方面,中国珲春—朝鲜罗津、先锋市的光缆通讯工程已完工;中国长春—俄罗斯海参崴的通讯已开通;中国珲春—俄罗斯捷夫扬卡间的通讯及中方边检站与俄方边检站的三条通讯线路也已开通。同时,中国珲春与俄罗斯签订了合资扩建、管理、使用扎鲁比诺港的协议,与朝鲜达成借用罗津港出海的协议等。

图们江流域开发中,中、俄、朝3国政府都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同时外商在这一地区的投资也正在逐年增加。截止到1995年6月份,外国企业在图们江地区投资达880项、4.6亿美元,一个图们江流域开发的热潮正在悄然掀起。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特点主要是:

1.东北亚各国在本区域经济合作中由后台走到前台。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发事业一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前台唱主角,发挥联络、协调、召集区内成员国会议、筹措开发资金(300亿美元)的作用,区域内各国虽是当事者,却处于二线位置。但从1995年12月在纽约召开了图们江地区第6次项目管理委员会,中、朝、俄、韩、蒙等国副部长正式签署3个协议后,东北亚各国已由过去的二线角色走到第一线,真正承担起当事者的主导作用,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却由前台退居后台。如1996年4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图们江开发会议,就是由东北亚各国组建的“图们江开发协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这说明东北亚各国组建的区域性机构已正式取代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开始自行协商解决有关问题,这将有利于调动东北亚各国参与本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动性及能动性,加速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合作。

2.东北亚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开发的积极性有所增强。过去,东北亚各国对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上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表现消极,缺乏整体合作开发意识。但随着本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各国逐渐认识到参与和推动本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的重要性,即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这一共识的形成与升华,将成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大动力。

同时,东北亚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区域内经济开发与合作。1995年,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分别赴东北三省考察,江泽民到珲春考察时题词:“开发珲春,开发图们江,发展与东北亚各国友好关系。”1996年初,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珲春开发”已正式纳入中国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中去。这表明,加速珲春开发、扩大与本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合作将是今后中国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

朝鲜政府1995年宣布把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面积由原来的621平方公里扩至764平方公里,并允许外国人免签证自由进入自由经济贸易区;还制订了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开发规划,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进外资,以争取在图们江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

俄罗斯制订了大海参崴开发计划,并出台了滨海边疆区规划等。1996年4月份,叶利钦访华,与中国签订了扩大两国合作的协定,这将对中俄双边贸易、投资、边境铁路、公路的连通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制约或阻碍区域内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因素正在减少。近几年来,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各国间相互接触与了解的增多,加之各国逐渐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谋求经济合作产生的互惠利益,并通过经济合作来缩小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差距,阻碍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约因素正在明显减退,一种独特的相容性、互补性、多层次、交叉性的经济合作局面正在逐渐地扩大与发展。

二、东北亚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的基本策略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区域内各国参与合作意识的增强,东北亚各国在本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立场与基本战略逐渐可视化。

(一)朝鲜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表现了积极参与的态势,1991年10月把罗津—先锋辟为自由经济贸易区,作为其参与本区域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朝鲜正在加紧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提高在图们江开发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朝鲜试图把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货物中转中心”、“出口加工基地”和“旅游客人分流站”,并扩大同区内各国的贸易,其中包括中朝边贸及对俄罗斯的劳务输出、吸引日本及韩国的资金及技术,以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俄罗斯为了改变远东地区社会经济落后面貌,一方面在远东地区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发以海洋资源为主的原料基地,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另一方面扩大远东地区同中国、韩国及日本的经济合作。1991年俄罗斯提出了建立大海参崴自由经济区,以适应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今后,俄罗斯将会以其远东地区拥有的丰富资源、现代化的港口及贯通欧洲、连接中朝、通向亚洲的交通设施等优势参与本区域经济合作,吸引东北亚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加速远东地区的经济开发。

(三)蒙古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内陆国家,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机会。故蒙古参与本区域经济开发的积极性很高,希望借助图们江出海,打开出海通道。为此,蒙古政府把与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的东部地区划为自由经济区,计划修建从图们江取道乔巴山直达乌兰巴托的铁路,并向西直达中亚国家。今后,蒙古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与东北亚各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由图们江穿过吉林省至蒙古的欧亚大陆桥的建设设想,通过图们江开发,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韩国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一直持较积极的态度。早在80年代,韩国政府就提出了“北方政策”和“开发西海岸计划”,目的是想扩大与中、苏、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与交流。韩国是个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东北亚地区的中、俄、朝、蒙自然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与其邻近,加之市场庞大,故对韩国有极大的吸引力。今后,韩国将会进一步谋求与上述国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以确保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进口,同时扩大商品输出,抢占市场,以保证对外贸易市场多边化政策的实施。此外,韩国在本区域经济合作中将注重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周旋于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和经济相对落后(中、俄、朝、蒙)国家之间,强化对日本尖端技术吸收、消化,再转给其他4国的“二传手”功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对中、俄、朝三国的投资及夕阳产业设备的转移,以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通过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其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五)日本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较早倡导者之一。早在80年代初,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扩大本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后来又提出了“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方案,这些设想对推动本区域经济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直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从未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表示过明确的态度。原因是,日本的经济利益仍在欧美地区,虽然日本出现了“脱欧归亚”的趋势,但这一转换过程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此外,日本早已占据了亚洲的大部分市场,不急需通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寻找互惠及更多的利益。所以,日本政府的策略是,鼓励和支持地方自治团体和民间企业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特别是西海岸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其中包括日本北陆地区的石川县、富山县、福冈县及新泻等地区,使其在本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中增添经济发展的活动。

今后,日本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仍将遵循其“雁行模式”发展理论,自己作为领头雁,其后依次是,韩国、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以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等优势确保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重视环日本海经济圈建设,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矿产品及农产品开发的参与,积极推动本区域内基础设施及物流中心的建设。为此,日本可能会集资筹建“物流会社”,以保证进口资源与产品输出的通畅。

(六)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开发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图们江开发寄予很大的希望。1988年中国决定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秦皇岛等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区,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珲春地区为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并建立了经济合作区,国家成立了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批准了图们江下游珲春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大纲,1996年4月份又把珲春开发正式纳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中去。这表明中国政府对图们江开发的高度重视。

今后,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快珲春、满洲里、绥芬河及黑河等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生长点,积极扩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争取图们江的出海权。通过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其中黑龙江省以俄罗斯为重点,“北开南联”,即“北开”是指在北面大力开辟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南联”是指联合本省以南的内地省市的经济力量,在沿边开放城市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吉林省以图们江开发为重点,实施面向两海、构筑两带、产业升级、整体升位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面向两海”,就是面向日本海与渤海,“构筑两带”是指按照开边通海走向,构筑沿未来欧亚大陆桥的横向经济隆起带和沿哈尔滨—大连铁路和公路线的纵向经济隆起带;辽宁省则以黄渤海为重点,即以大连为“龙头”,丹东、营口为两翼,以沈阳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外向牵动政策”。根据三省所处地理位置及经济环境的不同,采取各有侧重,相互联合地参与本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从本质上讲是整个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今后,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将会不断增大,合作前景是较为乐观的。其主要依据是: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较为有利。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紧密相关。因为东北亚各国多数与美国及欧洲建立了合作关系,故国际形势的变化必然波及到东北亚地区。首先,欧美地区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将会继续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即加速本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减轻欧美区域经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第二,亚太经济的崛起和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东北亚地区的多数国家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通过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将会进一步协调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扩大合作领域;第三,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将会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促进东北亚各国降低各自的进出口关税率,加速商品、资金、技术及劳动力在本区域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二)中、俄、朝、蒙4国正在调整经济体制,发展外向型经济。80年代以来,中国、俄罗斯、朝鲜、蒙古都不同程度对自己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其中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今后4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奠定了基础。目前,中、俄、朝、蒙4国均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举措无疑将会为进一步扩大本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条件。此外,近几年来,日本和韩国开放国内市场,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将会促使日、韩夕阳产业向区域内各国的转移,增加投资,扩大贸易往来。

(三)经济上的互补性、依存性不断增大。中、俄、朝、蒙4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且市场庞大,而日本和韩国则属于资源贫乏靠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维持经济发展的国家。在资源、贸易保护主义日益高涨的今天,日韩两国均面临如何确保资源进口及拓展海外新市场的难题,而上述4国在资源开发上缺乏资金与技术,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从而形成了中、俄、朝、蒙与日韩之间优势互补的合作条件。同时,4国的庞大市场又可成为日韩拓展商品出口市场的理想对象。因此,日、韩同中、俄、朝、蒙之间在资本与技术、资源与技术、资源与劳力等方面的互补性经济合作项目将会不断增多,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大动力。此外,东北亚各国经济正处在崛起的状态,市场规模和容量在不断扩大,加之各国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市场需求不同而产生贸易结构上的比较优势,对扩大本区域内各国间的贸易合作较为有利。

(四)中国同日本、韩国经贸合作的经验较有示范作用。中国同日本、韩国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较快,现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为本区域内不同层次、差异性较多国家间的合作闯开了新路,其经验说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应成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障碍,只要双方本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的原则,就能开展及促进各种差异较大国家间的合作,今后,中国同日韩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其经验、效果对本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将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总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障碍,甚至今后可能会出现局部地区的紧张局面,但从长远看,这些矛盾与障碍,必将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本区域内各国共同努力下逐渐得到解决。我们应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充满信心,以积极的态度、踏实的合作,共同营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迎接东北亚的新纪元。WW李英武

标签:;  ;  ;  ;  ;  ;  ;  ;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参与国在东北亚发展中的对策_珲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