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闻”是报道医患事件的必由之径论文_王素芳

“慢新闻”是报道医患事件的必由之径论文_王素芳

(滨州医学院)

摘要: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事件时,因为医学知识太专业,或抢时间上独家,而造成医患之间的纠纷不断,影响医患之间的信任,破坏社会和谐。只有“慢新闻”,经过全面、深度、细致的采访,才是报道医患事件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慢新闻”,价值,写作技巧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医患纠纷事件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深入调查,很多出现了反转。这不由让人质疑新闻媒体的报道之初,有没有进行全面细致深刻的采访,有没有坚持公平公正的报道。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生成与传播,使得人们浏览信息的速度也格外迅捷,新闻的真假、对错等让受众难以分辨,碎片化、浅表性、虚假性也深深地影响到受众的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所以,医患纠纷事件宜采取“慢新闻”模式报道。那么如何界定“慢新闻”,其价值与写作技巧又如何,本文拟做粗浅论述。

一、“慢新闻”的界定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都可上传爆料,速度之快,资讯之多,让人目不暇接。然而这些未经核实、真假难辨的事件往往几经转载,到最后被证实是假的,或是成为反转事件,当初信以为实的受众深受打击,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成为受众对新闻事件最起码的要求。快速不再是新闻报道的优势,尤其医患纠纷事件,本身就很复杂,只有瞄准新闻事件的准确、深度、全面,才能给受众一个客观公正的报道。所以“慢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必由选择。由此,“慢新闻”可以界定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方调查,完整、深刻地揭示出其原因、结果、趋势与影响,以故事讲述的手法,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1]

1.慢新闻的出现。美国报业巨头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在1920年创办《时代周刊》时就提出了新闻可以分为快与慢两种。卢斯认为,快新闻就是资讯,就是以较快的速度,简略报道发生的事件;慢新闻则是用比较长的时间,有记者专门对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作深入调查,弄清来龙去脉,分析前因后果,揭示事件真相,是一种有意义的深度报道。当然,慢新闻的“慢”并不是毫无限制,它需要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跨度内完成。

2.慢新闻的兴起。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讯息铺天盖地的泛滥,新闻的真假难辨,假新闻的谣言惑众,使得慢新闻逐渐形成一股潮流,这也是受众理性的需求。

2011 年,英国发行了一本季刊《延迟满足》,它的母公司就叫“慢新闻公司”,每期只报道三个月以前发生的重大事情。2014 年,《纽约时报》前任总编辑艾布拉姆森又创立了一家媒体公司,发起“慢写运动”,公司资助记者以每篇十万美元的稿酬,撰写每篇两万字以上的精细新闻报道。2015 年,台湾靠群众募资创刊了一本双月刊杂志《眉角》,其办刊思想就是“慢”与“深度”,宣称一期只处理一个重要议题,并强调精工细作。[2]

二、“慢新闻”的价值

“慢新闻”之所以再次引起新闻人的关注和应用,与新闻快餐式的碎片化、浅表性、虚假新闻有关,与“慢新闻”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更是关系巨大。那么,“慢新闻”本身有什么价值呢?

1.公信力、权威性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慢新闻”是记者经过实地、现场,认认真真,不知道要走过多少地方、采访多少人才能成就的一篇稿件,它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对于那些处理存在不公不平不当的事件,记者的深度报道可以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些媒体为了独家报道,抢头条,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对一些自媒体人发布的事情不经调查,不做核实,不到现场采访,就擅自转载。还有一些媒体,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不经深入思考,冷静分析,就擅自发表,造成严重影响。如,2010年深圳孕妇“缝肛门”事件;2011 年广州发生的“八毛门”事件;2016年,山东产妇“纱布门”事件;2017年,三名女性赴韩整容“回家难”事件,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记者的深入全面调查,事件都发生了反转。这就使得新闻媒体在快速传播时公信力和权威性大大降低。

在受众心理上,一般是同情弱者,在患者和医院医生之间,媒体往往也是信息不对称,偏听偏信。曾有一位学者采集了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疗纠纷89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医疗纠纷往往带有倾向性,倾向于指责医院、同情患者的62起,占69%;倾向于指责患者的12 起,占14%;中立态度的15起,占17%。由此可见,目前社会媒体的报道倾向于指责医院的占绝大多数。[3]

就拿“纱布门”事件来说,2016年8月27日,一女子入住潍坊市妇幼保健院,28日通过剖腹产下二胎。10月30日,山东电视台报道了这一女子剖腹产下二胎后,肚子一直疼了两个月,记者调查后,得知原来她腹中有一个“异物”,而这“异物”竟然是医生“忘”在她肚子里的纱布!事件一经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1月8日,后经央视介入,深入调查,多方采访,专家解说,事件出现反转。原来这并不是什么“医疗事故”。纱布残留是抢救时的措施,为了保全产妇子宫,并非医生疏忽遗忘。家属对纱布遗留是知情的,医院要为产妇取出纱布遭到家属阻止,因为家属一直就此不出院而是索要30余万的赔偿金。

这个事件不仅考验受众的医学专业知识,也考验媒体的职业道德。媒体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次次的“被打脸”,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严重侵损,更是对传统媒体的社会信任造成重创。要想重建信任,又需要漫漫长路要走。

2.可读性、趣味性强。“慢新闻”的写作是记者按照非虚构小说的模式进行的,从故事细节、人物情感、现场环境等都要进行谋篇布局,让人读起来就像读小说一样,不会感到生硬无趣。

“慢新闻”就像一件产品,它不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它是一件纯手工制作的、具有独特的唯一性的作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或要跋涉千里万里,或要奔波数日数月,或要采访几人几十人。当获得充足的素材后,再思谋着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手法,构思写作一篇语言鲜活的有情节有故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三、“慢新闻”的写作技巧

现在,不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想看新闻,拿出手机就可刷遍世界各地的讯息。貌似看了很多,可是离开手机回想一下,你看了什么,大脑里先打一个问号,看了什么?真的假的?况且这种“微叙述”大多是即兴书写、无章可寻的。只有经过记者深入调查、分析、采访的事件,才能在受众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那么,“慢新闻”怎样写作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抓住受众的心呢?那就是把故事讲好。

1.讲好故事,故事的条件必须具备。一个好的故事,对于开头和结尾及高潮的处理,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人物”的出现与相互关系、情感的发展脉络、时空环境的变换、细节情节悬念的设置等文学要素都要进行细致缜密的布局和谋划。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新闻中的故事是真实的,要把真实的事情创作成好看的故事,必须要具备这些故事的条件。

首先,在描写新闻事件时,要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叙述故事要沿着一条主线展开,在跌宕起伏中发展;在描写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表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等;在描写环境场景时,要注意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地、环境,人物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等。[4]

其次,非虚构文学作品,开头不能像写消息导语时一样呆板,要像小说、影视剧的开头,有场景有人物,有既视感,能激发受众的情绪波动,瞬间抓住人的心灵。

再次,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挖掘事件中的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变化。如果矛盾冲突越大,那么故事的吸引力就会越大。

2.讲好故事,记者学习力至关重要。记者在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时,如果不懂医疗知识就抢新闻,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做足医学功课,报道医疗事件时不抢不燥,全面深入细致采访,报道的新闻才是公平公正的,不会给医患关系火上浇油。譬如,在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报道 “纱布门”事件时,主持人最后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有一个诊断意见:‘异物?’如果这是同一家医院做出的诊断,医院之前明确说留置纱布是一种正常的处置手段,为什么在这个诊断意见上出现异物,打问号呢?他们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吗?”,节目一结束立即又引起了网友的一片质疑。随后,主持人也因医学知识欠缺在表达中出现疏漏发微博表示了歉意。[5]所以,记者的学习力是一个很关键的能力。另外,“慢新闻”记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抗挫折力、忍耐力和沟通力等。也许某一方面不是专家,但记者一定是个杂家,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语言家。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法益平衡视阈下医患纠纷调解机制研究(批准号15CFXJ02)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林玮. 《慢新闻:概念界定、实践模式与生活美学指向》[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 年2月,第24卷 第1期.

[2]陈顺孝. 新闻创业相对论 [M].台北:优质新闻发展协会,2016:2.

[3]朱杰.医院管理中的媒体应对[J]. 医院院长论坛.2009(01).

[4]高一靖.《深度报道,不要“闷"倒你的读者》[J]. 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5]搜狐网,搜狐健康.http://www.sohu.com/a/118464402_377326.

论文作者:王素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慢新闻”是报道医患事件的必由之径论文_王素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