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品市场发展研究_小商品批发论文

义乌商品市场发展研究_小商品批发论文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乌论文,小商品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的兴起及其特点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要市场经营者,以一类(种)或几类(种)有连带性的工业消费品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专业批发市场。它是农村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必然产物。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方面,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剩余农副产品的数额越来越大,更多的农民和数量巨大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尤其是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而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产品出售和原材料采购都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或资源配置也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完成。正是在这种市场取向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义乌农民善于经营小商品的传统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并迅速把“鸡毛换糖”货郎担转变成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新阶段,从而又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和发达繁荣。

从创立于1982年到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经四代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立起步阶段(1982—1984年)。1982年,农民适应市场的需求,自发地在稠城镇的街路上摆起了地摊,出现了第一批由“鸡毛换糖”货郎担转变而来的小商品摊位,形成了交易地址和时间相对固定的交易市场。初创的小商品市场,是自产自销,商品种类较少、档次较低、交易方式和手段均较简单,商品体流程空间范围较小的区域性市场。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第一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1982年设摊位750个,成交额392万元;1983年摊位增加到1050个,成交额增长到1444万元;1984年摊位发展到1874个,成交额上升到2321万元。

第二阶段是迅速发展阶段(1985—1991年)。1984年12月,建成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市场面积占地20亩,全部水泥地面,水泥板固定摊位,排列有序,市场中心建成四层服务大楼,结束了沿街路设摊的“马路市场”,实现以路为市向以场为市的转变。管理上开始从无序向初步有序转变,商品体流程空间范围逐步扩大,开始跨出本县区域,辐射周边县市。第二代小商品市场以日益增多的小商品花色品种、低廉的价格和初步配套的服务,安全的保障及更为扩大的货源,提高了市场的知名度,开始吸引全省以致全国各地更多的客户,1985年市场摊位2874个,成交额6190万元;1986年市场摊位5500个,成交额10029万元,分别是1982年的7.33倍和25.6倍。

1986年10月,在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改造成玻璃钢架结构的第三代小商品市场,设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场内有设备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大楼,大楼内设有餐厅、旅馆、浴室、游艺场。商品门类日趋齐全,商品档次不断提高,中档商品大量上市,高档商品开始出现,突破了单纯经营低档商品的局面。经营者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来自温州、永嘉、苍南、绍兴、诸暨等省内市县和福建、江苏等省的客商进入市场设摊经营;不少乡镇集体企业乃至国有企业也进入市场摆摊设点直销商品,市场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建立市场管理委员会,逐步形成了一个条块结合、立体交叉型的管理网络。1988年,增加2000个摊位,1989年又增加1986个摊位,并建立了小百货分市场。市场成交额急剧上升,从1987年的1.5亿元跃升到1991年的10.3亿元,增长5.7倍。

第三阶段是开拓提高阶段(1992—1994年)。1992年2月,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第一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场内新设7000多个摊位,全部用柜廊式,并有自动电扶梯、电脑室、电视监控室、微机税征管系统、微机信息网络系统、电视广告屏幕、大型电子显示屏、无线电寻呼台以及配电房和锅炉房等配套设施。1994年7月第二期工程新增7000个摊位又投入运行。至此,投资1.05亿元,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营业仓储用房768间,一幢双层的服务大楼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市场成交额1992年为20.5亿元,1993年45.2亿元,1994年猛增到102亿元,从1991年到1994年连续4年在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中雄居榜首,并于1993年5月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经四代三个阶段,目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市场主体素质显著提高、多元化结构更趋合理。原先进入市场的本地农民、小商小贩,在资本积累日益增大和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大多数经营者都改变了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先后办起了现代工业企业,买机器、聘人才、招工人,有不少企业还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设备,产品档次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有的经营者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做大生意,努力引进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同时,国有和集体企业,尤其是有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进入市场经营,优质和名牌产品大量增加。近年来,已有225家名优商品厂家在小商品市场设立特约经销摊。

二是市场商品体的流程空间范围发生重大变化。地产品品种在市场中比重下降到30—40%,而来自全省和全国各地商品品种流入市场的比重迅速扩大到60%以上;商品流出范围已普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为全国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之一,从而变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为全国性的重要专业批发市场。

三是市场组织结构裂变式发展。在重点巩固、完善和提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地拓展,分别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北京通县、江苏的淮阴市、甘肃的兰州市、福建的建阳等地办起了分市场,拥有4000多个摊位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连锁式”的分市场,大大增强市场辐射能量。

四是市场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1995年成立了浙江省外贸公司义乌分公司,成立仅三个月就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收购额达千余万元。

五是转轨改制,组建义乌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政府委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兴办和管理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于是1993年12月成立了股本金为1.05亿元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股份制市场企业集团。1995年11月,由市场集团公司投资和集资的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建成营业。这座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市场由“专业城、特色街、专营店、大众摊”组成,是一个现代化的“场街结合,店摊相连”,集商住、仓储、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超大型商城。

六是市场体系的形成。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房地产市场、人才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市场、联托运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等各类市场相配套,市场集团公司与“连锁式”分市场相互呼应和分工合作的市场体系。

二、市场的运作机制和经营特色

义乌小商品市场起初是政府出资或集资开发市场房地产的,后来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由政府办市场到企业办市场的转换,经营者进场租用摊柜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开展批发和零售业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市场监督管理和规范流通秩序,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的运行机制。这种运作机制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市场房地产的开发和转让。市场房地产,是指市场内的土地和营业用房、摊位、仓储及配套服务用房的建设和出租或出售。市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其中社会集资是主要来源。集资方法是:摊位招标集资,规定每个摊位的集资数额,按摊位交集资款,政府负责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市场建成后,集资者相应地获得摊位的使用权,合法进场经营;政府并以不计息的形式分期逐年如数向集资者归还集资款。集资者对摊位营业收益的预期较高,而且出于对政府主持集资开发市场房地产的信赖,所以这种集资方法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成功的,群众乐于接受。市场房地产所有权归政府,按照摊位面积和位置差别,制定摊位或营业用房的年租金和出售价格。租用或购买者与所有者签订租用合同或购买契约,并向房地产所有者支付相应的租金或购买款。市场房地产的开发和转让是市场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二是市场主体的准入和经营。市场主体的准入和经营是市场运作机制的核心。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要注册登记并取得租用或购买摊位后,持有工商经营执照,才可入场经营。摊位业主是合法的独立商品经营者,自主经营。市场内划行归市,专业化经营,一种商品有许多摊位同市,谁也不可能垄断货源和价格,充分体现自由竞争和市场形成价格的市场机制的特点。这种市场运作机制,推动经营者去寻找更为便宜和质优的商品或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商品的升级换代。外在的竞争压力和内在的利润最大化追求,是经营者不断扩大、改善经营和降低经营费用、开拓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市场主体的购买者可自由入场任意选购,双方洽谈定价,既可大量批发,又可小量零购,场内有金融、送货、仓储、托运、保险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交易极为方便。

三是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是市场运作机制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由于市场交易和服务系统涉及面广,所以市场管理系统也就必然涉及工商行政、财税、金融、商业、交通、邮电通讯以及治安等管理部门。为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了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其他有关部门配合的综合市场管理系统,实施市场的规范和有序管理。

加强市场管理,关键是规范市场秩序。义乌小商品市场通过制定和实施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保护合法的市场竞争和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主要有以下两类内容:一是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规则。二是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即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同时,还必须遵守工商行政法规,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以经营小商品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其经营特色可概括为:“小、多、全、廉、广、活、快、优”八个字。

小,即市场经营的多属体积小、单件价值小的小商品。市场主要经营针盒、线带、纽扣、头饰、梳子、袜子、鞋子、玩具、文体用品、帽子、箱包、化妆品、日常用品、小工艺品、小五金、小百货、小电器、电子产品以及服装等人们生活中几乎天天离不了的小商品。

多,即市场经营的商品种类品牌众多。市场经营20余类商品,每类又有几百到几千个不同品牌,市场销售的商品达1万多个品种。市场汇集天下小商品,顾客不必东奔西走,进场可买到全国各地产的小商品。这样不仅缩短了客户的采购时间,而且降低了流通费用。

全,即市场经营的小商品系列化、多样化、专业化。同一种商品的不同规格、不同型号、不同功能、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齐全。市场竞争充分,客户选择性强。

廉,即市场出售的商品价格低廉。由于大部分商品来自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家庭工业,加之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直销,或经营者直接从生产企业进货,流通环节少,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比较低,所以商品价格一般要比国有商店同类价格低30—50%,甚至更多。

活,即市场交易方式灵活。市场经营采取现场看货购买和选样定购相结合,批发兼零售,自产自销兼经销代销,场内交易兼场外交易,现货交易兼期货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对商品规格、品种和花色的要求。由于定价灵活,薄利多销,从而既能赢得顾客青睐,扩大商品销量,又通过“多销”,加快资金周转,大大提高资金利润率。

快,即市场供应的商品更新快和发货交货快。市场经营者有的“前摊后厂”,有的厂家直销,可以直接从市场及时获得需求信息,有的经营者直接联系众厂家进货,及时把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给工厂。市场供求信息的迅速反馈和传递,使工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市场,加之市场联系厂家众多,货源广,进货选择余地大,可根据市场场需求变化,迅速变更进货种类品牌。市场不仅商品更新较快,而且发货交货也很快。

优,即市场的经营服务质优。市场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主要由运输、金融、信息、司法和生活五个服务部门组成。市场提供的通往各国各地的托运服务,手续简便,一次托清,一票到底,全程负责,客货保险,这既方便了客商,又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对自带自运货物,可以在场内开票,货物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场内设有金融网点,提供存贷服务、结算服务和保险服务以及办理与全国大中城市的通汇结算业务。市场推行信誉卡制度,客户购买的商品如果不符合规格、质量等方面的规定,给予退货和调换;为便于客户监督,经营者主动申请注册商标,挂牌经营,或商品上打上信誉标记和摊位号码。同时,建立严格的商品质量监督、检测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度。

广,即市场的商品来源广和销售面广。义乌小商品市场90%左右的商品销往外省、市,其中销往南方,即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约占40%;销往北方,即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约占60%,并且已开始销往香港和国际市场。商品来源,30—40%是义乌本地产品,60%以上均来自全国各地。全国各地有2549家国有、集体企业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设立特约经销,形成“买天下货,卖天下货”的中转集散地。每天投入1200辆汽车运输,货车可直达哈尔滨、北京、广州等130多个城市和30个省、市、自治区,并直达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喀什、凭祥等边贸城市。

三、市场的经济效应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经济效应,其主要表现在:

——集约效应。这是指由于市场本身性质和成交额迅速增长所引起的集约经营而产生出经济效益的提高。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成千上万经营者及其商品交易行为的集合,从而产生了商品的集聚、顾客的集聚、信息的集聚和货币的集聚。这种集聚所形成的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以及供货和购物的人流,就是这种集约效应的表现。集聚程度的日益提高相应地带来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营效益的增长。因此,集约效应又派生出规模效应。

——联动效应。这是指市场对周围经济实体的带动作用。市场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或纽带,既联系着千厂万店,又关系着千家万户,它的每个摊位在经营活动中联系着众多的工厂、商店和消费者。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千万家企业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关联着亿万客户的商务活动和消费,市场兴,百业旺,产生出巨大的联动效应。

——专业化效应。这是指市场拉动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义乌小商品市场专门从事小商品批发经营,而这种专业市场产生的巨大拉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专业市→专业镇→专业村,一镇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新格局。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的涌现和袜子、玩具、头饰等专业生产企业群的形成,都是市场专业化效应的明证。

——贸易创造效应。这是指市场集散功能增强吸引市场外的贸易活动向市场内转移,从而不断扩大成交额创造出新贸易效应。这种场外贸易向场内转移,主要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一是市场经营者直接从厂家进货,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二是厂家进市场设摊直销,以出厂价上市;三是市场实行定额税制度,单位商品的税务费用相对较低;四是市场内的摊位租用费要比市场外面租用费低得多,节约了房租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五是市场划行归市,贸易专业性强,众多摊位集中经营同类商品,自由竞争较充分,从而迫使摊主提高商品质量,增加新品种,改善服务,降低价格,薄利多销。上述种种因素使同种商品在市场内比市场外便宜许多。这就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来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采购,造成市场外贸易不断向市场内转移,市场成交额迅速增长,不断创造出新的贸易。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的逐年迅速增加,表明其市场贸易创造效应极为显著。

——贸易转移效应。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中产生贸易创造效应的同时,也发生贸易转移效应,即一部分贸易从市场内转移到市场外。这主要是以下几种商品的贸易:一是专卖商品,以其商品的特殊性,可以在市场外的专卖店专卖,获得垄断利润;二是体积较大的商品,如被罩、毯子、大箱包等不宜在场内摊位上出售;三是需要特殊售后服务的商品,如热水器等;三是一般适合零售,而不适合批发的高档贵重商品;四是其他一些市场需求量较小或属稀缺品种的商品等。因此,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专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这些商品的贸易就逐步转移出来,而在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外,形成了被套街、箱包街和一些专卖店。市场的创造贸易减去转移贸易,即是市场的贸易净增量,其价值表现即市场成交额的增加。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专业批发市场,其划行归市后形成的鞋类市场、袜子市场和服装市场等都是同种类商品的专业市场,贸易创造效应大大超过贸易转移效应,这是其能发展迅速,成交量逐年猛增的重要原因。

——价格趋同降低效应。一方面,在市场上,同种类商品划行归市,集中贸易,竞争充分,通过供给和需求彼此消长,最后趋于供需平衡,形成平均价格,这就是价格趋同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客户总是在相互比较之后在质量、款式相同的情况下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这样,就迫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尽量降低价格,努力降低商品成本,创造价格竞争优势。市场的规模越大,同种类商品的自由竞争范围越广,卖主越多,这种价格趋低的效应越强。

以上六种经济效应,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四、市场的导向和推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产业依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带有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性质。所以,市场的导向和推力功能着重表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尤其是促进义乌市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上。

1.市场催化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商品化。

义乌农村经济,在小商品市场产生和发展之前,基本上处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形态。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迅猛发展冲破了封闭半封闭式义乌农村经济,大力推动着自然经济形态迅速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小商品市场的兴办,激发了农民的商品意识,涌现出一批经商兴工的能人,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头人,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农村剩余劳力大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到1994年止,义乌农业人口中约1/5分离出来,从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其中,1992年以来每年外出经商做工的劳动力就达3.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5%;而出省的达1.22万人,约占4%。另一方面,由于小商品市场的强力推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80年到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539.99倍。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从1980年的80%下降到1994年的13%,而工业产值从1980年的20%上升到87%。在此同时,使义乌农业商品率由1980年的20%上升为1994年的69.5%。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单一农业经济到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业俱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以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为特征的工商业中来,是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重要标志。

2.市场推动社会生产分工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专业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从多方面促进了义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促进了各行各业专业户的大量涌现。市场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拉力,使许多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开始从事各种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专业户群。到1994年,义乌农村中,有33801户农村居民已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从事非农化商品性专业经营。其中,有工业户、商业户、交通运输业户、服务业户等。专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7.65%,这个比重是相当高的。二是市场促进专业村、专业镇的兴起。到1994年底,义乌市农村有各种专业村150多个,还有一批专业乡和专业镇,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一镇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而这种专业化生产布局,又成为小商品市场重要的货源生产基础和可靠的产业依托。三是市场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义乌农村工业企业适应小商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小而全”、“小而粗”向“小而专”、“小而精”方向发展。如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服装工业,所用的拉链、衬布、托肩、纽扣、线带、面料等辅料量大面广种类多,过去都是分别由各服装厂自行加工,或向外地采购的,这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不利于降低生产消耗,造成成本上升。市场的竞争,推动着企业之间又进一步分工,一批拉链厂、线带厂、丝线厂、钮扣厂、电脑锈花厂等服装辅料厂兴起,分别进行集约型专业化的铺料生产,相应地大大发展了中间产品贸易,从而形成了相互协作衔接、各自利益独立的专业化企业群落。这是市场集约带动了生产集约,促进企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向深度发展,是义乌农村工业发展中企业社会化及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表现。四是市场促进了划行归市的专业化经营。随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管理部门,采取了商品划行归市,分区设摊经营和设立专业化分市场的办法。例如,把市场内所经营的10000多个品种商品,划为服装、针织、小百货三大块,分门别类归口到13个交易区经营。又按商品的品种分服装、鞋袜、针棉、线带、纽扣、箱包袋、小五金、工艺品、玩具、塑料花、文体用品、日用百货、电子产品、音像产品、化妆品、电器等20余类,按行业申请登记,集中安排摊位就市,使交易区内经营的商品系列化、多样化、专业化,因而大大提高了市场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五是市场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在小商品市场的推动下,义乌农业逐步走上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道路,产生了一批种粮大户、蔬菜大户、瓜果大户和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化生产。

3.市场培育商品经济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

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使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发育成熟,大大促进了义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这主要表现在各类市场的培育和生长:首先,在小商品市场带动下,出现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促进了批发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小商品市场创办前,义乌的贸易方式主要是零售,面向本地消费者,而随着小商品市场产生和发展。使义乌的贸易方式转变为以批发贸易为主,主要面向来自全省全国各地的客户。如1982年以前,义乌几乎没有批发贸易机构,到1992年,除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的批发贸易迅速发展外,还形成59个工业品批发机构,其中,国有19个,集体40个。1994个,除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外,批发机构增加到76个,网点622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有10余个,拥有3万多个摊位。1994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102亿元,其中批发贸易占绝大比重。其次,在小商品市场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促进了要素市场的形成。随着小商品市场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全国性市场,逐步产生了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中心各具特色的市场体系。同时在小商品市场带动下,还促进其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比如,1994年,浙江金达期货义乌交易部开业,使期货市场开始在义乌出现;成立了产权交易所以及拍卖商行,对企业产权进行转让。其中,首先开展了小商品市场摊位转让业务,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市场在义乌产生较早,发展较快,现已形成年画、挂历、书画、音响、音像等30多个文化经营门类,有数百家出版社的代理及1400余家文化经营户进场经营。

此外,市场带动经济聚集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在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下,各乡镇原较分散分布的乡镇工业逐步向集镇集中,把工业小区和集镇建设结合起来。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城镇建设,使城镇数量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功能日益增强。比如,全市23个乡镇,其中镇占13个。随着市场发展,许多农民进镇兴办工厂或开店,在集镇形成工业企业和商店的群落,水、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使集镇规模扩大,人口增加。据按户籍统计,义乌城镇人口,1982年为4495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1994年增加到6455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7%;按常住人口统计,1994年城镇人口为2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城镇是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专业化分工最密集的空间载体。因此,由小商品市场发展推动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义乌农村经济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总之,小商品市场的兴旺发达,强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从而使义乌市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82年的2.3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1.2亿元,1994年的67.5亿元。义乌市在全国县(市)经济实力百强中从过去排不上名次,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全国百强县(市)的第47位。

五、市场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面前,要继续保持和发展“龙头”市场的地位和优势,在市场发展思路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三是政府从直接办市场向加强监督管理转变,大力增强市场的推动力,培植和发展产业优势,强化市场的产业依托,促进义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1.明确市场的定位,保持和强化集约经营小商品的优势。

市场定位正确与否是市场发展的关键。市场定位要以特色明显、专业性强、需求量大和产业依托基础好为条件。市场定位脱离这些条件,即使把市场建起来,也不可能贸易兴旺,甚至变成“空壳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初创小型市场,到现在的现代化大型市场,是以“小商品”作为其经营的主要内容,立足小商品,创出大市场的。因此,它今后的发展仍应坚持定位在小商品上,主要适应消费者对小商品的消费需求,而不应该丢开这个搞其它。如果改变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丢掉小商品的特色,就会失去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和在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小商品的数量、质量、规格、品种、功能和花色将越来越提出更多、更高的新需求,小商品仍然是个大市场。加之,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形成规模经营和“神州第一市场”的声誉,尤其是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善于生产和经营小商品的强大队伍,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继续保持和强化小商品市场的优势,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2.重视依托产业建设,提高经营商品的档次和质量。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和提高要以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因此,要重视加强市场依托产业的改造和提高。小商品生产的基础越强、技术水平越高,名、优新产品越多,小商品市场就越兴旺。否则,小商品市场不可能做到长盛不衰。那种单纯追求市场的发展,忽视依托产业的建设,是短期行为的表现。毫无疑问,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业依托,应包括本地和外地两个方面。作为全国性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场,要托宽产业依托的空间范围,不能忽视全国各地的小商品生产,使之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重要货源。然而,作为“龙头市场”的所在地更应加强本地依托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商品生产基地,强化产业优势和产品特色,尤其是要选择若干小商品产业,采取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培植新的具有特色的产业优势,生产名、特、优、新产品,全面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要改善和提高市场经营水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改变以低档商品为主的面貌,形成高中低档都有以中档为主的新格局,适应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义乌及其周边区域建立小商品市场的产业依托,是市场长盛不衰,越办越兴旺,使之进一步发挥小商品市场优势的根本之策。

3.增强“龙头市场”的辐射功能,发展“连锁式”分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规模扩大,不仅受制于小商品生产发展,而且还与全国市场布局和交易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市场交易场所不能超越市场需求盲目扩张,如果只偏重追求外延扩张,将导致市场整体效益下降,甚至造成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今后,要积极探索市场发展的新思路,在着力办好“龙头市场”,强化小商品集散地功能,增强辐射功能的同时,要开拓发展“连锁式”分市场,形成全国性小商品市场网络。走这条新的市场发展路子,要把握如下原则:一要强化“龙头市场”和全国小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和功能。兴办外地分市场,实质上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市场的延伸。因此,在分市场建设中,地址的选择和布局、经营范围的分工和协作以及管理体制的统一和自主等方面,都要处理好与“龙头市场”的关系,切实防止中心市场外移。二是坚持分市场经营具有特色的专业化。既要发展小商品较齐全的专业市场,又要多发展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具有特色的小商品专业市场,比如鞋帽专业市场、玩具专业市场、日用品专业市场、小五金专业市场、服装专业市场,等等。这种分工更细的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发展,势必与“龙头市场”建立更为紧密分工和协作的联系,有利于强化“龙头市场”的地位和功能。三要合理布点,扩大覆盖面,提高市场整体效益。分市场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和不同消费需求,既积极又稳妥,看准一个,建成一个,办好一个,逐步达到布点合理,最大程度地扩大覆盖面。四要在龙头市场与分市场之间建立起市场网络。当前,应着重搞好信息传递、货源供应、仓储托运、结算兑现等方面联网,逐步形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与各地分市场密切分工协作的全国小商品市场网络,以创造市场联合效应。

4.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外向度。

义乌小商品市场虽从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性集散市场,然而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内向型市场。这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义乌小商品市场必须走外向发展的路子,内外贸相结合,做到商品上档次,经营出国门,把市场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打入国际市场。首先,目前已经组建的外贸公司,应利用自营出口权,组织和开展小商品出口贸易,同时也可以进口国外小商品和有关先进技术,这是首要的也是最现实的渠道和方式。其次,要大胆探索与各国商社,各类市场建立广泛联系,通过联营或代销等方式,力求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商品市场销售渠道和网络。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在国外创办中国小商品批发公司和零售商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提高中国小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大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5.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实现市场运行有序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要建立一流的管理,创造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市场,当前,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行使对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加快制定综合的和专项的市场条例与规则,使市场交易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违法违章经营,搞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严加处置,重者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强化以法治市,提高市场法制化程度。二是加强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市场内应建立商品质量监督和检测管理机构,按国家商品合格标准规定采取多种方法验证入市的制度,并不定期对市场内商品进行质量抽样检测,质量不合格商品不准出售或经有关部门批准挂牌作次品降价处理。三是加强对经营者培训教育提高其文化科技素质,树立文明经商道德,增强现代化商业经营能力,为市场有序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过去市场交易方式大多是现货即期交易,今后要在交易双方建立新型买卖关系的基础上逐步从口头信誉协议买卖转向书面协议买卖。买方根据集中交易市场上展示的商品看样定货、并签订合同,用契约的形式确定交易关系,由一次性交货到分期交货。同时,信息网、交易网、结算网等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普及运用,以提高市场有序运行的效率。

标签:;  ;  ;  

义乌商品市场发展研究_小商品批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