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183;好#183;美:陶行知如何构建新的现代师生关系_陶行知论文

真#183;好#183;美:陶行知如何构建新的现代师生关系_陶行知论文

真#183;善#183;美——从陶行知看如何构筑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生关系论文,行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4届校运会结束了,我们文科班获得了骄人的战绩。体育委员黄平同学主持表彰会。总结发言,表彰颁奖。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突然一个声音从教室后面传了过来:“我有意见要讲。”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这可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少有的事。坐在后排的徐宁同学走上讲台,对黄平同学主持这次校运会班级工作时态度“武断、专横”,开展工作搞硬摊派,凭意气用事等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和指责。

徐宁同学大庭广众之下毫不留情的批评与指责,使站在讲台一侧主持“表彰会”的黄平同学十分尴尬,他站也不是,走也不是。教室里的空气变得十分紧张。事态发展到这个程度,我敏锐地感到:干脆把矛盾与过失全部暴露出来,把解决矛盾和过失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经历人生的体验,可能更好。

由于这个时候教室里的气氛十分压抑,所以我就微笑着用戏谑的口吻对黄平说:“每个公民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正当权利,黄平同学,你有这个权利啊!”一阵笑声使气氛变得柔和起来了,黄平同学也自然得多了。他首先承认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表示能够虚心接受徐宁同学的批评。随即话锋一转,他认为运动会筹备工作中,班内一些同学,甚至个别班干部不肯承担责任,推三托四,置班集体荣誉于不顾,对这些行为,必须“武断”一些,应该搞硬摊派以明责任,压担子,这样做还是没错的!

话音刚落,风波重又进入高潮,台上台下争论不休,整个教室沸腾了!

《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真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于是我平静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今天黄平同学与徐宁同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和开展班级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自主能动作用来共同参与、管理好我们班级的话题。它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清醒地看待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清醒地看待自己该发挥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不是‘法官’,也不愿充当法官的角色,人生道路上,有许多事情都需要靠你们自己去正确面对,去作出判断。你们都有思想,也有主见,一定会从这件事情中寻找到满意的答案。”

“表彰会风波”结束了,却留给了我许多的思索。再次翻开桌上的《陶行知全集》,领受半个多世纪前这位著名教育家的谆谆教导,深感其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体现了构筑民主、平等、和谐、科学师生关系的至真、至善、至美。对于我们超越传统,构筑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为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真

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提出这样的教育主张:“解放小孩子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给学生嘴的解放,问的自由,就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了学生。尊重、信任、理解是民主、平等的标志。

学生在“表彰会”上“有意见要讲”,这既是他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是他要求民主和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须知现代学生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愿望,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中的一个公式是:教育=不许××,这必然使鲜活生动的教书育人变得机械和冷冷冰冰;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而且“不许”这带有训斥味道的字眼,不知会引起多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本质上来看,“不许”就是无视学生的人权,漠视学生的需要。学生连说话的自由也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学生最想展露能力的需要也被抹杀了,他能与教师和谐共处吗?陶行知先生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中提出我们要这样为儿童除苦造福:“第一,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第二,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承认了儿童的人权并了解了儿童的能力需要,才有可能谈儿童福利,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劳而无功。”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

因此,作为教师应大胆地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变成“允许的教育”。要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问,也允许学生做,教师去引导学生怎么讲、问、做。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讲行师生交往,学生有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不和谐、不真实吗?

教师解放学生的嘴,不只是尊重学生,且教师自己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信任。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幸福,是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真。

二、陶行知先生的“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乃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善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就是要求教师应有宽容和同情心,要善待学生,善解人意。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能力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教师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真诚的、情感方面的宽容和同情呢?须知惩罚是教育,而宽容和同情又何尝不是教育。事实上,在教育中,“宽容+同情”比惩罚更有收获。教师宽容学生的过失,在情感方面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甚至自责是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有意”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教师善待学生,多一些“换位意识”,善解学生的心意,与学生同忧乐,共休戚,就会与学生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一文中早就说过:“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如此,教师对待学生焉可无宽容之心,善待之谋呢?实践为证,教师的宽容和善解人意常常能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同样,古今中外众多名师的成功秘诀几乎均得之于对学生的“宽容”与“善待”这两个词。

“表彰会风波”之后,黄平同学曾对我说:“班主任,多亏您了解我,支持我。不然我在班级里可要威风扫地了。”我回答他:“让学生主持开展班级工作,有一些失误和过错是很正常的。生活中有哪一个人是不犯错误的?最重要的是正视错误,吸取教训,才会不断成熟。”我在黄平同学受到群起攻击之时,用微笑和信任来鼓励他,宽容并善解他的失误,成为关键时刻给予他有力援助的“后盾”,使他刻骨难忘,更加自律自奋。教师以宽容和善待换来和谐、融洽、鞭策、激励的师生关系,这难道不是最善谋的理想境界吗?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宽容、同情、善待学生,应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成功者。对待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少些责怪,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帮助。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理解的、真诚相待的、共同进步的关系。同时必须处理好宽容与善待的“度”和“势”,因为“宽容,并不等于纵容”。

宽容是教育的秘诀,为师之本在于“善”。亲爱的教师,请时刻不要忘记宽容和善待每个学生,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微笑是阳光,教师的鼓励如空气、水分和养料。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说的:“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就必须给与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我们爱护和培养他们正如园丁一样,日夜辛勤的工作着,希望他们一天天的生长繁荣。”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么!

三、陶行知先生的“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即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美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陶行知先生相信“小朋友”,又尊重“小先生”,他确认儿童有一种潜能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引导他们创造。他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他所创办的育才学校,十分重视教育学生“重要的不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学会自己寻找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按着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如此,陶行知先生还认为“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形成师生关系和谐之美。

“表彰会风波”中,徐宁同学直露、坦率的意见,黄平同学不虚伪、不做作的反驳,是人性最完美、最自然状态的精神宣泄。与当今人们都习惯于唯唯喏喏、矫揉造作的世俗精神流向相比,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多么难能可贵,也使作为班主任的我受到强烈的冲击。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然的精神,都蕴涵巨大的创造力,多么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去解放学生自由的空间,合理地宣导,正确地引导啊!

可是多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一直扮演着班级秩序的维护者,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角色。这一角色较多地渗透着“官本位”的文化特质,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就是一位局域性“领导”,是“法官”,所以必须时时刻刻大事小事唯班主任是听。“表彰会风波”中“那四十多双眼睛都盯着我这个班主任”这个场面,就是最好的明证。教师角色变得神圣化,使教书育人充满了“替天传道”的意味。这样一个角色定位,势必使学生感到压抑。长期下来,学生会变得感情枯竭,精神堵塞,进而师生隔膜,形成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屏障。更具危害的是它会使学生逐步失却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内心需要和冲动,学生在对教师威严的敬畏和对知识的崇拜中,渐渐放弃了满足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权利和机会,只把接受与理解当成自己的全部使命。发展下去,“使学生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表彰会风波”中,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和美好愿望,确实深深地震憾了我,让我感到新时期的班主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操作中,要注重解放学生的空间,宣导学生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创造这三个步骤:

首先要解放学生的空间。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对精神自由与美好理想的追求,都有成功的期待,都会不断地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他们需要实践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在教育中解放学生的精神空间,并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指出发展的方向,并在关键时刻成为给予指导的“导师”,困难之际成为热心的“支持者”和“帮助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于教育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整个“表彰会风波”,因为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教室里既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又是一个可以实践的舞台,学生自然敢讲,愿讲,善于讲。不仅仅讲,而且要争出个高下,争出个结论。这就转变为他们对教育的自觉需要,自动追求。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教育有效的前提。

其次要宣导学生的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中所说的:“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换言之,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至于劳碌动作,以求结果之代价者,则宜摈弃于教育界之外。”教育的快乐在于教育的过程,而不在其结果。要使教师与学生都明了教育之美在于过程,在于怀疑、批判和探索的精神。有此,那么教师就不该以知识权威和课堂权威自居,采用包办、替代的教育方法堵塞学生精神的河流,监视、控制学生行动的自由。学生就不会一切唯教师是听,一切看教师脸色办事,一切唯求结果。他们将扬起主体精神的风帆,去争论,去批判,去探索,体味受教育过程的无限快乐。同样试想一下,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不美好吗。

第三更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一文中说的:“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教师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同学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教师要以赤子之心去引导学生创造。怎样去引导学生创造呢?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事实上,教师在教育中不只是设计者、活动的领导者,更应该扮演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要像优秀的导游那样,让学生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教师要像高明的导演那样,让学生自己去登台主演,教师要竭尽全力去激活学生创造的热情与细胞,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挥。

的确,班级与学生的人生联系紧密,班级管理是为学生的人生作准备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构成了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至真、至善、至美,将永远指导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开拓创新。

标签:;  ;  

真#183;好#183;美:陶行知如何构建新的现代师生关系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