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_精神文明论文

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_精神文明论文

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本质论文,高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创见。张扬这一基本思想,不仅是因为这一思想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普遍真理,而且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现实生活中所以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根本原因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尚未得到彻底纠正。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集中表现为“三论”:

一是“先后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实任务,不可丝毫懈怠,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虚任务,可以适当让位”。本着这样一种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以先后顺序安排两个文明建设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必须优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有精力就抓一抓,没有精力则放一放。“先后论”的实践效果,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虚化、弱化,削弱以至排除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二是“手段论”。把精神文明建设仅仅当成促进经济建设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那么就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投注的精力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一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并不得力,局部经济却搞上去的暂时性现象,更增加了“手段论”的误导效果,一些同志由此得出结论:精神文明建设无关大局,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行了。

三是“代价论”。一些同志认为,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思想道德方面产生某些负面问题,这种现象在所难免,为了建成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有时不能不牺牲某些精神文明作为必要的代价。当前,这种以牺牲精神文明作为代价换取某些经济发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相当严重。

上述三种片面性认识及其在实践中已经产生的有碍社会全面发展的效果说明,要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切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进一步提高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全面发展。

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确认、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明的性质和程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程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发展之后,必将出现一个以消灭阶级剥削为主要特征的更高阶段的文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既要有高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高度物质文明,又要有高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高度精神文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既从物质贫穷中解放出来,又从精神贫乏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自己社会主人的地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际体现。

社会主义所以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任何思想道德、观念文化,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联系。占有了生产资料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在精神生产方面占据统治地位。这种占据,一方面表现为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影响、指导全体社会成员,另一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自身也必须在领导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炼出新的品质”,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逐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直接目的社会主义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必须确立和发展以公有观念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有力地消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性。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本质要求,而且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也就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解放包括三个层次意义:一是从被自然界支配状态中解放出来,运用、创造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创造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从某些陈旧的制度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改革,创造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从某些错误思潮和陈腐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素质增长和本质实现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和社会氛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实社会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历史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既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又有力表明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忠实实践和对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就内蕴着对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又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重视、精神文明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

近几年来,党中央始终紧紧把握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重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尤其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最近,江泽民关于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严肃提醒,包含着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再一次重申。只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抓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不讲政治,不讲大局的表现。以牺牲精神文明来换取经济一时发展,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大局背道而驰的。

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高度,确认、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站在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高度认识、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梳理,注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建构。当前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经济体制转型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必然深层面地引发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整合,从而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复杂的引动效应。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演变状况,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新秩序的形成,产生极其深刻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能力本位等等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对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产生积极的导向、推动、保证作用,第二类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而滋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干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建立和运行;第三类是某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之机沉渣泛起,严重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以上三类情况说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实行市场经济,越需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利益关系调整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完全避免的利益分化现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影响着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完善。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建构新的利益协调政策;另一方面,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对利益关系协调的导向、促进、保证力度,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利益观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实践经验反复表明,只有以高于现实利益关系的理想、道德、观念正确地处理现实利益关系,才能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利益关系,有效地抑制和克服利益关系调整中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思想文化开放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1世纪将是更加开放的世纪,越是进一步对外开放,越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振奋艰苦创业精神。建设这样一种博采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优长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实现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所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

标签:;  ;  ;  ;  ;  ;  ;  

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