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三元结构与我国粮食自给_农业论文

农业三元结构与我国粮食自给_农业论文

农业三元结构和中国的粮食自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粮食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传统农业追求自给自足,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产业结构和单纯的粮食观;现代农业追求效益,以饲料作物为主,形成了三元结构和整体食物观。农作物中,人工牧草效益最高,号称绿色黄金。大宗饲养的动物中,奶牛经济效益最高。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效益最高,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体现了农业的基础作用。我们应当建立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加工业的转化机制和市场体系,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食物肯定自给有余。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9—10 月《世界观察》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因为,中国如果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扬。

日本对中国的粮食问题极为关心,这直接关系其切身利益。目前日本作为世界经贸大国,对外贸易呈巨额黑字,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但是若将来中国工业发展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下降了,外贸黑字减少了,是否仍有能力进口价格不断上涨的粮食?即便有足够的外汇,一旦粮食被中国买空了,日本到哪里去买呢?因此,近来日本一些研究机构开始研究中国的粮食问题。例如,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开发研究所在《世界周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粮食供给的展望及农业开发政策的建议》认为,如果按现在的增产速度,中国粮食供需差额迅速扩大,到2010年,缺口将为1.36亿吨,占国内粮食总需要量的20%。国外的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的粮食问题。从供给方面讲:第一,中国耕地面积在大幅度下降,尤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发展和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第二,改革之后,中国粮食单产虽然迅速增加,但近几年停滞不前,而且看不到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从需求方面讲:第一,中国人口,特别是农业人口仍在增加,日本学者预测,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6亿;第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肉类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这将加大对粮食的需要量。根据以上观点,国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粮食供求缺口会越来越大,问题将日趋严重。

人们在研究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时,忽略了体制、政策观念与粮食增长的关系。

中国在人民公社时代,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很低。改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倍增。但由于粮食体制尚未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所以一直徘徊不前,发展仍然很慢。粮食生产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手段,定购粮食的价格偏低,农户规模小,因此,越是生产粮食的地区,农民越贫困。中国粮食的短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粮为纲”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农业观难以集中和流动土地造成的。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最难进入市场经济的是农业土地和粮食。可以肯定,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粮食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如果到2030年,中国农业用地不能自由流动,不能集中,粮食就不能按市场体制生产,大量进口粮食也就难以避免。落后的传统农业观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的。事实上,土地的流动、转让和集中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动力,只有采取市场经济手段,种粮食的农民才有效益,农民才会愿意种粮食。1950—1980年的30年间,西欧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6—7%,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迅速集中,使农场的平均规模扩大一倍造成的。但是在中国,土地至今还不能进入市场,不能流动,不能集中,甚至由于家庭人口的增加,还在进一步分散。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潜力是多么巨大,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客观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应当承认,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土地制度一直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到底是土地制度的一次变革,正是这种初步的变革,就使中国粮食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目前中国已容许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这就可用市场手段加速土地流动,实现土地集中和农业人口的转移,让少数人用机械化手段大规模经营粮食,提高效益。同时让转移出来的大量农民去种饲料作物,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中国的食品问题。

传统农业追求自给自足,不计成本;现代农业是为了销售,追求效益,要计算成本。传统农业为了吃饱肚子,形成了单纯的粮食观念,认为农业即是粮食;现代农业观是从整体食物,而非单从粮食角度来考虑农业的发展问题。多年来,我国片面强调食用谷物,不理解世界种植业中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是饲料谷物和人工牧草。美国饲料玉米平均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中国玉米总产量的80%已作饲料,但种的依然是亩产400—500公斤的食用玉米,人吃不了再作饲料,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啊!现代国家的耕地中,2/3种的是饲料作物,尤其是人工牧草。在法国,牧草平均亩产蛋白质160公斤,美国120公斤,而我国粮田才合30—40公斤蛋白质,发展潜力实在太大了。如果到2030年,我国把传统农业的谷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变成谷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用18亿亩耕地的1/3即6亿亩来种食用谷物,按亩产500公斤计算,谷物总产量3亿吨。第二个1/3即6亿亩用作饲料作物生产:其中一半即3亿亩种饲料玉米,亩产谷物1000公斤(仅一季),总产也达3亿吨;另一半种人工牧草,按亩产160公斤蛋白质计算(法国80年代水平),总产蛋白质4800万吨(按8%蛋白质含量计算),合6亿吨谷物。总之,亩产蛋白质,人工牧草最高,是饲料谷物的3倍,是食用谷物的6倍。上述2/3的谷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共计12亿亩,产量折粮12亿吨,按16亿人口计算,人均750公斤(我国现在的人均占有量不到400公斤)。到那时,我国将不仅不用进口粮食,而且还可以出口几千万吨。最后的1/3即6亿亩种经济作物,完全可以满足对棉花、油料、 水果和蔬菜等的需要。

其实,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把耕地的一半到2/3用来种饲料作物,尤其是人工牧草,比上述设计的1/3的比例还高。在所有农作物中人工牧草的经济效益最高,号称绿色黄金。在传统农业观广为流行的中国,总是认为没有食用谷物就没有畜牧业。这一观念非常落后。实际上现代畜牧业不是靠人吃的食用谷物,而是靠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是用饲料单位计算的。人类的农业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生产体系:食物生产体系和纤维生产体系。前者解决吃的问题,后者解决穿的问题。水果、蔬菜以及人工牧草都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一部分谷物面积用来种高产的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呢?长期来,我们就粮食谈粮食,以为是重视粮食问题。实则不然,过去如果在整体食物上下功夫,我们的粮食问题早就解决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表明,三元结构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少吃粮食,而且多种“黄金”,以草代粮,还可以用大量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农业。

这里必须明白,发展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一定要同发展奶牛业和肉牛业结合起来,西方把这种相结合的农业叫作现代耕作制,即混合饲养型的耕作制,并称此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饲料革命。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原所长陈幼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凤林教授以及沈阳工艺工程学院原副院长兼沈阳皮革集团总裁周志成教授一起,在山东高密市周戈庄镇搞了一个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实验基地。在1000亩土地上把传统种植业产业的二元结构变成了现代的三元结构,效果很好,当地农民普遍认同。基地去年大面积种植的人工牧草平均亩产蛋白质203公斤,是谷物的4倍。基地有五项任务:第一项,引进当前世界上最优良的肉乳兼用牛——意大利皮埃蒙特牛的胚胎。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开发合成,培育成中国的“高密特”牛。第二项,种植籽粒苋、小黑麦草、美国饲料玉米等饲料作物,帮助当地农民推广三元结构。第三项,协助农民以基地为龙头组建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借助基地的力量为社员提供良种和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把农民的养牛业和基地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社员必须饲养适合基地要求的良种母牛,由基地负责对社员的母牛进行胚胎移植和冷配,小牛6 个月断奶后由合作社以高于当地市场价格收购,屠宰后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社员。第四项,建立小型高档牛肉屠宰线。第五项,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牛粪养鱼、养鸭和发展菌菇。该基地的实验说明,三元结构在中国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领导的引导和组织。

历史经验证明,奶牛是人类大宗饲养动物中经济效益最高的动物,高于肉牛,更高于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20%左右,荷兰高达40%。牛奶加牛肉占农业总产值的40—60%,美国低一点,还达35%。印度学习了这一经验,搞了一个白色革命, 使9亿人口人均吃奶量达60多公斤。我国恰恰是多年来没抓牧草和奶牛这两种效益最高的产业,农业潜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抓三元结构,把传统的大田耕作制改为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发展饲料谷物,发展人工牧草,发展养牛业。

在同国外学者交流中,我一再强调中国的农业和土地资源潜力很大,还有30—40亿亩草原和荒山没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粮食肯定自给有余。我提醒外国同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没有理由悲观,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就拿生物技术来说,活蛋白质的生产将会由动植物身上转移到工厂的培养基上进行分裂。科学家们预计,2070年以后,人类食用蛋白质(活细胞)的生产,将有60%以上直接来自工厂的培养基,而不是动植物。到那时,西方关于“中国粮食威胁”不是更荒唐吗?

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应正确处理好销售体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这里包括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业的产业结构、畜牧业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要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在现代化初期,发达国家都把食品加工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建筑业作为第二大产业,二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40%,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人们称食品工业为“永不衰败”的产业。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一体化的形成,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都是在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完成的。商品经济时代没有食品加工业,农业就没有市场和正确的导向。换言之,没有一次产业向二次产业的转化,农业的基础作用就不可能实现。

在现代社会,食品加工业原料的80%来自动物产品,没有畜牧业就没有食品加工业。只有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才能满足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需要。西方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都占农业总产值的60%,这与传统经济时代以粮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中缺少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伟大历史时代,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是极为重要的。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业和汽车工业了,而食品加工业是更为重要的,可以带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工业,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西方的食品工业中,乳品工业和牛肉加工业产值占一半以上,这与牛奶和牛肉占农业总产值40%的比例是分不开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第一位,牛肉占第二位,水果和蔬菜占第三位,葡萄酒占第四位,谷物占第五位。美国由于出口需要和土地规模大,谷物产值大于其他国家,但也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产业结构的形成是由效益决定的,奶牛是人类大宗饲养动物中效益最高的动物,因而成为现代国家畜牧业和整个农业的主导产业。

传统农业时代,种植业是由粮食和经济作物两大产业构成,以粮为主。战前,西欧各国粮食占农业总产值的61%。战后,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它们都实行了三元结构,不仅在种植业中增加了饲料作物,而且都把以粮为主变成了以饲料作物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在它们的农业用地中,饲料作物面积占一多半,食用谷物面积仅为30%。它们把谷物分为食用谷物和饲料谷物。饲料谷物产量高,不适于人吃。饲料作物中以人工牧草和饲料玉米为主。人工牧草的产量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实行三元结构的根本原因。它们把以饲料作物为主的三元结构叫作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有别于传统农业二元结构的大田耕作制度。目前,我国玉米的绝大部分已成为饲料粮,因此把玉米由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加上人工牧草的引种,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步伐。

饲料作物和养牛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把传统农业的单纯粮食观念转化到现代农业的食品观念。就是说,除了棉花、蚕丝、麻类等纤维生产之外,其余都是食品生产,饲料作物也是食品生产。现代农业不存在没有粮食就没有畜牧业的问题,而应当说,没有饲料作物就没有畜牧业。从主导产业来讲,农业产业化是从饲料作物开始的,把其作为原料;然后到养牛业,把其作为半成品;最后到肉乳加工业,把其作为成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从销售体制来讲,牛产业的农工商一体化应包括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饲料生产,畜牧业中牛的育种、繁育、防疫、挤奶和育肥,加工业中的乳品加工、肉牛屠宰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销售体制是现代农业的表现,它先把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再把动物产品经过工业加工变成人类食品。传统农业,人们直接吃掉植物产品,缺少生物加工过程,也就阻碍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通过生物加工才能实现二次转化,增加工业加工,增加附加值和就业。

我国在农业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狠抓养牛业和产前、产后的饲料业及食品加工业。在发达国家,人们每消费100公斤肉类中, 有30公斤是牛肉,我国仅1公斤。牛奶消费量的差距更为悬殊, 我国人均消费奶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百分之一。我国农业的潜力实在太大了!挖掘潜力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走以饲料作物、养牛业和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农工商互为市场的一体化销售体制和有利于土地流动、集中和投入的农业生产体制。强调在科学基础上的总体食物生产,不仅不会减少粮食产量,而且是促进粮食快速增产、解放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消灭买粮难和卖粮难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片面地就粮食谈粮食,把粮食发展和总体食品的发展对立起来,结果就出现了全国有500多万吨粮食卖不出去,又缺少500万吨粮食的怪现象。增产和减产上下仅500万吨,对于一个12亿人口,年产4.7亿吨左右谷物的农业大国能起这么大的作用,简直使人无法相信,而事实确实如此。其原因就是缺少三元结构,缺少养牛业,缺少畜牧业,缺少食品加工业,归根到底是缺少这种相互转化的机制。到现在为止,中国一直把农村的食品加工业当作副业来抓,不懂得食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应当说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业的商品化、工业化和一体化。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种植业中发展三元结构并以饲料作物为主。上述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解决买粮难、卖粮难和增产粮食的过程,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到那时,布朗的预言将不攻自破。

标签:;  ;  ;  ;  ;  ;  ;  ;  ;  

农业三元结构与我国粮食自给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