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及当代传承论文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及当代传承论文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及当代传承

余根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式登上了革命的舞台。经过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中国青年形成了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则发展为坚守革命信仰、引领先进文化、联合工农群众。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传统,中国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中国青年必须传承自身优秀的革命传统,把匡扶道义、追求真知、服务社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 中国青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革命传统

“中国青年不仅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爱国人士的关怀,而且有自己的光荣的革命传统。”[1]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青年向来都有自己的革命传统。这一革命传统形成于五四运动。如今,五四运动已经过去整整100年,时代变迁、物尽沧桑,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当代中国,我们仍有理由和责任去追寻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厘清其发展历程,才能使其在新时代的新青年中得以传承。

一、五四运动:中国青年革命传统的形成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的大门,同时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苗。最先起来反抗的是中国的农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包括领袖洪秀全在内的绝大多数革命主力都出生于农民阶级。众所周知,尽管革命的形式一度向好,但自定都天京之后,革命军的优势还是被渐渐削弱,直至整个运动以失败告终。紧接着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权贵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命运,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洋务运动,其核心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封闭千年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巨大魔力,似乎要反转整个中国落后的状况。然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也使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整个中国一下子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中华民族临到了“悬崖”的边缘。中国的革命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率先起来变革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接过了革命的接力棒,代替传统的封建阶级成为革命的新兴力量。康有为是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是西方的立宪制政体,即不仅在“用”的方面学习西方,也要在“体”方面借鉴西方。“百日维新”是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成果,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以悲剧结束。改良的路已被堵死,唯有回到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它实现了其直接的目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民主国家。就凭这一点,辛亥革命确是五四运动以前最伟大、最成功的革命运动。尽管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消灭了封建制度,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顽疾,加上帝国主义列强几百年的先发优势,中华民族实质上并未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况。

马克思曾说,革命是“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2]。而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没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根本的、普遍的改变。其原因在于革命和改良的主体和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因其思想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他们的革命和改良都只能是“原地踏步”;中国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自身先天具有的妥协性导致他们的改良和革命都不能“坚持到底”。对于中国青年而言,这些旧式的改良和革命都不是自己的舞台。青年的革命力量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青年只是作为革命的跟随者或是盲从者,沉浮于革命大势中。因此,他们没有独立于旧阶级,始终是旧阶级中的普通一员。并且,在旧式的改良和革命中,中国青年也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的能力与空间。在封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本身缺乏革命的意志和能力;民族资产阶级当中的有志青年,即使有革命的意志和能力,却因同时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打压而无任何用武之地。近代中国青年的境遇告诉我们,中国青年若想要扛起革命的大旗,正式成为革命的主角,则必须否弃原有的方式而另辟蹊径,去开拓出一条新的、前无古人的道路,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2.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标,利用不同的载体与工具,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要积极统一人们的思想与精神,扩大民众自身的作用与影响。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为民服务的原则,围绕人的发展做思想政治工作,对民众的发展负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在具体问题上,与日本一样,中国对明治文学大家夏目漱石、森鸥外的关注度都很高。不同的是,中国对日本政治小说(截至2018年8月,搜索日本JAIRO可得33件,CINII160件,中国知网573件)和《不如归》(日本JAIRO可得12件,CINII66件,中国知网51件)的研究在数量上超过日本,尤其是政治小说。这隐约可见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的影响,而对《不如归》的关注,很大原因在于该小说的甲午战争背景。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遥相呼应,正式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革命对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封建主义势力和部分帝国主义势力。其直接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而对于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则是选择性地打击,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封建势力和一切帝国主义势力。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它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基调,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它反对的是包括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在内的所有带封建性质的利益群体;它反对的是包括军事侵略、政治霸权、经济压迫在内的所有列强行径。第二,革命主体。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开明的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自辛亥革命以来,五四运动之前的各种大小革命运动,其主力军基本来自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那个时期比较进步的阶级群体;而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的小资产阶级也有比较积极的革命意志;受到革命影响并接受过国外先进理念熏陶的部分开明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也会参与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中。相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包容的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且包括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社会各阶层团体。工人和农民本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阶级组成,他们有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第三,革命领导。每一场革命运动都必须有一个领导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最先有民主之诉求的、最需要民主制度的正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才刚刚发展起来,又时逢农民革命刚遭沉痛打击而一蹶不振,工人阶级尚未成型,最革命的自然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必然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逐渐壮大,再加上先进知识分子的加入, 使工人阶级的革命性超越了其他任何阶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使革命更加科学。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第四,革命理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并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想不仅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要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做准备,为进一步的革命创造条件。毛泽东就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在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它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换言之,就世界历史的视角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因其革命理想的特殊性而已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了。

3)在编撰安全检查表时尚需结合各自单位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采纳安全管理相关专家和本单位和实验室从业人员的建议,分析各种内、外部相关条件,在总结实际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内容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表。

可以看到,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再以学生的示威游行运动为主要方式,而是亲身投入到革命的实践中去,并有了可靠的革命队伍,有了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更有了先进政党的科学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也是中国青年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成绝大多数是来自劳动阶层的青年人,而且是进步的、富有革命热情的青年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中国的革命慢慢成熟,步入胜利的轨道。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也正是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深扎在中国青年的心中。坚守革命信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敢于担当的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中国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责任;引领先进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勇于争先的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中国青年勇立潮头、不惧风险的革命品格;联合工农群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中国青年忠于人民、心系群众的革命情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青年革命传统的发展

20世纪初期,新式大学的举办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为中国青年革命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新办的多所大学内,青年学生们吸吮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孕育着新的革命思想;同时在现代工业的生产线上,聚集着数以万计的青年产业工人,他们随时准备着投身于新的革命浪潮中。在此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百废待兴的中华民族送来了一线生机。在中国的土地上,新一轮的革命蓄势待发。五四运动则是打开这场革命之门的钥匙。

五四运动直接的导火索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中国原本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却要承受比战败国还要耻辱的不公待遇。这直接引起了北京高校学子的强烈不满。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共3000多人聚集于天安门广场,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要求立即召开国民大会。在游行受阻后,又转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火烧赵家楼、痛殴张宗祥。在之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青年学生又多次举行示威游行、罢课运动。北京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近乎无法压制青年学生的运动浪潮。同时,上海工人趁势而起,为了响应北京学生的号召,“在上海,日本资本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厂的男女个人五六千人在6月5日首先罢工”。[3]随后,外国资本的各大工厂工人也宣布罢工;各行业、各部门、各工种的一线产业工人大规模罢工。罢工潮席卷了全国,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各大中心城市、外国资本掌控的各大工厂。帝国主义势力在这场罢工潮中遭到重创。除此之外,各地的民族商会也起来支持运动。他们关闭市场、暂停营业、宣布罢市。这意味着,国民政府失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并危及了统治阶级的直接利益。迫于政治、经济、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以胜利的姿态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耳濡目染了中国人民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并也深受其害,他们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绝大部分的中国青年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是他们的主要社会角色,他们自然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在参加革命的青年人中,部分青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先进科学的思想理念,他们从革命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了革命的领袖。中国青年从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有了自己的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他们是最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是最早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因此,中国青年的革命理念在革命对象、革命主体、革命领导和革命理想等方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高度一致的,中国青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

此外,设系统平均吞吐量R=NPq,表示平均每个时隙中到达的数据包个数.为了分析方便,我们用λ=Np表示系统平均业务量.若每个时隙中数据包数量服从泊松分布,则:

在长达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中国青年发扬了形成于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发展了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守革命信仰。革命本身就是一个艰难曲折、流血牺牲的历程,没有一个坚定的革命信仰难以坚持到革命胜利。这种革命信仰就是始终明确我们反对什么,依靠谁,听谁指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始终对革命对象、革命主体、革命领导和革命理想有坚定不渝的认识。毛泽东认为这是“青年要懂得的一个重要问题”。[5]这也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青年最为关键的革命传统。无论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青年都自始至终坚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坚持最初的革命道路,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担当。青年富有理想和激情,而信仰恰好需要厚重的思想承载,需要足够的能量来付诸实践。因而,坚守自己的革命信仰是革命青年首要的革命传统。二是引领先进文化。“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革命的理论要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把握。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正具备当时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不是抽象的文化,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也不是封建迷信的文化,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文化;更不是上流社会的、少数权贵阶层的文化,而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国青年是这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引领者,也是传播者、教育者。无数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革命中通过文化改造了自己、发展了自己,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增加了革命的积极性、增强了革命的能力。三是联合工农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青年,不仅在立场上与工农群众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而且更是深入到农民的劳动中去,深入到个人的生产中去。毛泽东在评价延安的革命青年时就指出,他们在学习革命理论的同时,也在开展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7]对于青年来说,联合工农群众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提升了自我的革命素养。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如何在生产的同时开展斗争,如何在情况复杂的农村地区对抗敌人,如何发挥工农的优势而以弱胜强。总之,青年在实践中成长。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中,中国青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青年的力量贯穿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始末,中国青年的革命精神也在这场运动中树立起来,形成了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首先,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各种努力都失败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再次陷入救亡图存的危机时,中国青年作为一支独立的革命力量站了起来,他们不再依赖旧式阶级,组织起了自己的独立的队伍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斗争。这是中国青年首次表达并实践了自己的社会担当。在受到反动政府多次镇压被捕的情况下,仍然将运动进行下去,直到胜利为止。其次,在整个的罢课、罢工、罢市的运动中,青年学生一直是引领者和动员者。从运动的一开始,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就最先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为整个运动奠定了主基调。之后工人罢工提出的“勿忘国耻”“唤醒国民”,再到商人罢市时的“为国家、今罢市、救学生、除国贼”,都无不以青年学生的政治诉求为导向。总而言之,青年学生在整个运动中起到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引导作用。最后,五四运动和旧式民主革命运动的区别在于,团结了各阶级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组织起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运动中来。青年学生找到了中华民族在这场运动中的共同诉求,表达了中国人民当时最普遍的利益,激发了工人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动力,因而有了共同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进步青年的活力、向心力、感染力足以影响、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革命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三、社会主义改革:中国青年革命传统的当代传承

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任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本质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此点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8]在这场新的革命中,中国青年的力量不可或缺。首先,中国青年是改革的绝对拥护者。青年与生俱来就有不固守陈规、开拓创新的品性。改革开放给了他们开拓新天地的舞台。改革首要改的是陈旧的思想观念,给予青年自由的想象空间,并给予他们实现想法的机会。其次,中国青年是改革的受益者。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广大青年可以通过创业、择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体制改革,恢复了高考制度,中国青年可以平等、公平地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再次,中国青年是改革的继承者。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改革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青年有义务担当起改革的重任,让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由此可见,中国青年是改革的主力军。既然改革与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理应在社会主义改革中传承接续下去。

匡扶道义、追求真知、服务社会正就是中国青年革命传统的当代传承。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在给中国人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掺杂进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欺瞒贪腐的行为渗入市场与官场当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在这个和平年代,中国青年最应该担当起的是社会的道德责任。受过良好教育,刚走出校园的中国青年是最少受社会的负面风气影响的人群,他们理应坚守道德、崇尚正义,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9]公平正义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关系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匡扶道义是中国青年在和平与发展年代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的高歌猛进,各种新事物不断从社会主义内部创生,也从外部资本主义带入。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非科学的、恶意的、混乱的思想观念被社会无甄别地吸收。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例如一些邪教组织和极端思想。它们不但侵蚀了人的心灵,还危及人的生命;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入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观念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当代中国青年是科学的倡导者,是真理的追求者,他们有责任为中国人民重建科学的世界观,重树文化自信。在知识的领域,青年始终站在队伍最前面,他们有激昂的活力、尖锐的批判力、无穷的创造力。

青年只有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并把个人价值和个人理想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社会理想。每一个受过中国教育体制教育的中国青年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专业,但如果只躲在书斋里不深入到现实的中国社会,则发展和改革就只能沦为空谈。做实践应用研究的青年要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做基础理论研究的青年则应深入调研、知行结合。中国青年来源于群众,又回归于群众;求知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推动着、亲历者,只有奉献于人民,才能在新的社会革命中传承伟大的革命传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1.

[3]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851.

[4][5][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7,563,568.

[6]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9.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172.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Heritage of Chinese Youth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Yu Genxiong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as a part of the working class, Chinese youth officially ascended the stage of revolution. After a thorough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patriotic movement, Chinese youth have formed a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of daring to take the lead and being good at un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of Chinese youth developed to adhere to revolutionary beliefs, lead culture and unite workers and peasants. Because of thes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Chinese yout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ist reform is also a revolution. Chinese youth must inherit their own excellent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and take the spirit of upholding morality, pursuing trut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s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youth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build up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wer.

Key words: Chinese Youth; the May 4th Movement;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Reform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中图分类号] 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19)01-0040-05

[收稿日期] 2018-11-08

[作者简介] 余根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李友权

标签:;  ;  ;  ;  ;  ;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及当代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