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

林琳[1]2003年在《《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是《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将《黄帝内经》和《淮南子》置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全面考察二者的理论体系,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从而指出这两部巨着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研究《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及背景,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多学科特别是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黄帝内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考据学、文字学、养生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对《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学术观点的异同,进行全面的比照,并得出客观确实的结论。 研究内容:分析《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文字表述异同,医学思想的相关性,大文化哲学背景对其的影响,包括宇宙发生及万物形成论、天人观、地人相关、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形神观、养生观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黄帝内经》、《淮南子》的理论体系。 研究结果:先秦两汉时期的大文化背景是《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成书的基原,受其影响这两部着作的写作风格、文字特点、学术思想都非常接近。可以证明《黄帝内经》与《淮南子》之间确有亲缘关系。可以推论《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成书时间相近,其内容相互阐发,且从其学术思想的成熟程度考察,《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应略晚于《淮南子》。 结论:运用文献学方法从多学科角度研究《黄帝内经》可以更深层次的发掘其学术内涵。同时得出科学论断:《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成书年代相近,且《黄帝内经》有可能略晚于《淮南子》,这两部着作都是包罗前人多项成就又反映出汉代学术特点的杰作,是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伟大着作。

孙非[2]2007年在《《黄帝内经》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文题目是《黄帝内经》年代学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内经》成书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梳理出其成篇以及汇编的大致时代。文章重点讨论《内经》核心篇章的创作时代。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采用多学科综合论证的方法,包括文献学、哲学、天文学、历法学、考古学、音韵学、文字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地考察《经》内的成书时代。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综述,回顾古今学者关于《内经》成书年代有代表性的观点、方法、资料。第二部分是正文,重点讨论当今主流的《内经》西汉中晚期成书说,从哲学思想、医学发展、天文历法、文字音韵、称谓、避讳等方面提出全面系统的反证。并从《经》内阴阳五行思想的时代特征、子正学派、古朴的置闰法、古老的物候指时、节气名称、避讳、以及字体的演变等方面讨论《内经》先秦成书的可能性。第叁部分,探讨并反思医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如:类同举例法、默证法,提出了类同举例法的全面原则和对称原则,以及史料运用的推前原则和推后原则。最后,归纳研究结果。创新发现:1.本文首次发现《内经》中有叁篇核心篇章属于“子正学派”,并提出“子正学派”的相关篇章应该成于先秦。2.本文首次发现《内经》中不同篇章对于春秋、肝肺的阴阳属性的分歧源于子正历法与寅正历法四季划分的差异。3.本文首次发现《内经》的古置闰法,并独创了从置闰法的角度推论《内经》相关篇章的成文时代。4.本文首次提出从节气推论《内经》相关篇章成于先秦。5.本文首次发现《内经》有古老的物候指时的论述,并独创了从时节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内经》相关篇章成于先秦的方法。6.本文首次全面的阐述了寅正的问题对于《内经》的成书没有断代价值。7.本文首次全面的阐述了干支纪年不能作为《内经》七篇大论的成书于东汉的断代依据。8.本文首次发现了《内经》中有“启”字的避讳回改不尽和回改不一的痕迹。9.本文首次对从“风”、“明”、“行”的入韵推论《内经》成于汉代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大量系统的反证。10.本文首次论证了《内经》的阴阳思想没有受《黄帝四经》的影响。11.本文首次探讨并反思了医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如:类同举例法、默证法、史料运用的推前原则和推后原则。12.首次从字体演变的角度探讨《内经》相关篇章成于先秦的可能性。研究结论:《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派之作,它是春秋秦汉时期优秀医学着作的汇编。它的某些资料、思想、章句可能产生于岐黄时期,经叁代口传至春秋战国时代。其主要篇章或完成或初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似乎经历过两次主要编订,第一次在公元前一世纪,这次编辑的《黄帝内经》可能只有十八篇左右。第二次是在东汉期,时这次编辑把原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部分篇章改编成《素问》和《九卷》两部书。

刘东祥[3]2017年在《《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帝内经》在思想实质上是一部道家的哲学着作,其哲学思想与先秦道家一脉相承,与《淮南子》同为汉初黄老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有一系统而完整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黄帝内经》上承老庄以"道"为本的宇宙本源论,借鉴《管子》的"精气"说,以"气"释"道";在充分吸收《太一生水》篇与《淮南子》宇宙生成模式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气化流行的宇宙生成理论体系。可以说,《黄帝内经》的宇宙论是战国秦汉以来道家宇宙论的一次大总结和大发展。从道家宇宙论出发,《黄帝内经》提出了 "天人相应"的天人关系论,并从"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同道"等叁方面加以详细论证,将老子以至董仲舒以来的天人关系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在人性论方面,《黄帝内经》从天人相应出发,认为人由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人所禀受之"气"的不同,先天决定了人的体质和性情的差异。《内经》又根据人体先天禀受之气的不同,对人的体质和性情作了详细划分,并以此为"因人制宜"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与道家传统人生论相比,《内经》人生论的精髓在于其生命论,它主要包含叁部分的内容:一是承继道家哲学传统,从形上层面揭示人类生命的本源;二是从医学角度对人体生命的起源与生命过程进行阐释;叁是以道家精神养生传统为基础,结合具体医学原理,阐明修心养生之道。由此开启了中国独特的生命哲学。在《内经》生命论中,养生论处于极为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内经》之"用",是《内经》作为一部医学哲学着作的价值关怀所在。《内经》的养生论同样脱胎于道家哲学传统,具体而言,就是道家"精神养生"的传统;所不同者,《内经》将道家之"养神"传统与医学层面的"养形"融为一体,将道家玄远抽象的养生理论落实到"形神兼养"的现实可操作层面,成为道家养生论的巅峰。《黄帝内经》以医载道,通过对道家宇宙论、人生论和养生论的扬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养生哲学思想体系,目的是引导人们回归"合同于道"的生活方式。对当代社会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刘娟娟[4]2016年在《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人的生命短暂,正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因此人们一方面注重身体的保养,另一方面则企盼生命的绵延,寻求延续生命的方法。自古以来,人类各民族在如何生存、如何养生的问题上都有自己的探索和主张,而中华民族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比如最早的典籍“叁坟”,除了《易经》是从天地宇宙的大宏观探讨健康人生外,《内经》与《本草经》则直接针对人类生命如何固本扶正、从万物获得能量保证健康长寿展开探索,并且较早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在全球民族之林属于绝无仅有。华夏文明多元一脉,重视养生是其特色之一,而道家与道教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中特色显着并尤为重要的部分。汉初《淮南子》的出现可谓是我国古代道家养生学的标志性丰碑,这部着作总结了先秦道家的养生思想,尤其详论截至汉初黄老道家的养生主张,是古代道家养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东晋葛洪《抱朴子》的完成,不仅标志着道教理论的成熟,而且更是早期道教养生思想系统总结之作,特别在长生成仙理论方面的贡献突出。本文以这两部着作所体现的养生思想为切点,从道家的学术理路与道教的宗教模式对比分析两者的养生主张,在心神形气的侧重方面、养身与治国的关系方面、长生成仙的设计方面等展开梳理,辨析其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将道家与道教养生思想从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养生、《淮南子》以黄老道为主的养生学、两汉魏晋时期的道教养生、《抱朴子》对道教养生学的继承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归类梳理,进而对这一时期道家与道教的养生主张能有一个更加清晰与全面的展示,了解养生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由学术探讨到宗教传播,由士人的精神滋润到惠及士众的身心保健的发展脉络。探索由《淮南子》到《抱朴子》所引发的道家与道教养生思想学理逻辑与现实必然,进而窥探华夏早期养生学的基本状况并力争展示其内在演变理路。

潘秋平, 张晓利, 段晓华[5]2014年在《《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养生思想比较》文中提出《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所阐述的养生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体道"是二者养生的共同原则。形神兼养是二者具体的养生方法。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以静,养形以佚。导引、服气、药物养生等是二者常见的炼养方术。《黄帝内经》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但其养生思想的落脚点却是日常百姓的饮食、起居、情志等的调养,其养生思想更平实,更具实践性。《淮南子》认为通过体道返性、和于术数等,亦可以成为"真人",这为后世道教养生提供了源泉;但其通过养生、养性、体道而成为真人的方法,对普通人而言,则较难以企及。

辛玲, 吕丽[6]2013年在《对《黄帝内经》与《淮南子》的比较考量》文中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这部古医经广泛吸纳了战国秦汉时期异常活跃的诸子之学和天文历算等优秀科学技术成果,遂使《黄帝内经》成为涵盖文史哲和多门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巨着,从某种角度讲,《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为主,兼有儒、法、墨、名、阴阳等诸家思想集成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作品中涉及很多医论,与《黄帝内经》有许多相近之处,同时在思想内容方面,这两部着作也有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之处。

李忠[7]2013年在《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学说的文献整理与理论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构成要素组成部分。传统中医学通过观察每年运与气之间相互生克与承制的关系,来推测每年的气象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指导临证诊治用药。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诸多论述。明代医家王肯堂的《医学穷源集》中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以及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之气、叁阴叁阳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通相互关联的,还应用大量临证医案分析解读五运六气学说。此书集中体现了王肯堂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诊治与应用的学术思维,而与之相似的系统研究者迄今为止鲜有出现。本文从整理王肯堂的《医学穷源集》入手,探讨分析运气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方法及内容:本文对《医学穷源集》一书的内容进行了详尽地整理研究,对该书的学术思想、临床价值及五运六气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挖掘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并对该书提出的五运年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其学术亮点,总结其学术特色。本文共分两大部分:文献整理研究部分、统计分析部分。一.文献部分(一)古籍研究。为了加深对五运六气的认识,笔者首先阅读了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和《难经》。笔者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手动搜索,主要搜索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对五运六气做过论述的名家,首先研究和阅读他们所着的最着名的书籍,再阅读这些名家的其它着作;看完以上书籍后再看《中医各家学说》中余下的名家着作,在书中找出有关五运六气的论述和片语只字。(二)杂志文章研究。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CNKI系统搜索提及《医学穷源集》的文章,不限年份,结果适用的只有两篇文章,因此更加证明《医学穷源集》是值得研究。二.统计分析笔者通过阅读统计学书本找寻能配合本论文内容并适合运用统计分析的资料,最终发现了“时间序列”和[季节分解]。季节分解的某些基本概念能与五运六气相配合,但因季节分解的方法不能用于本文的资料分析,故弃用季节分解而选用时间序列分析,此外还采用统计理论的一般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叁.王肯堂《医学穷源集》简介(一)根据《中医各家学说》的记载,王肯堂生于1552年,卒于1613年。但根据《王肯堂医学全书》的原叙记载,癸亥年夏季,即明·天启叁年(1623年)夏季,王肯堂身体欠佳,仍然写了《医学穷源集》原叙,门人殷宅心适还故里,而先生王肯堂已召赴玉楼,召赴玉楼即文人早逝,由此可证明王肯堂卒年应在明·天启叁年(1623年)后。(二)《医学穷源集》成书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但一直藏于王肯堂门人殷宅心家,后成殷氏传家之宝,直至清代嘉庆十叁年戊辰(1808年)年,中浣难水云巢老人汤世质,向殷家后人求售其稿,又恐岁久蠹蚀,复致散漫,爰命儿辈严加校定后刊行于世,是为该书最早刻本。(叁)《医学穷源集》补《证治准绳》之未备,因为《准绳大全》内并没有依经审运之法,王肯堂之学生宅心殷生见其师用方多用上运气之理论,知道圣经运气之说为审证的捷径法门,治疗疾病之密钥,所以收集了王肯堂的《尺木楼图说》录辑成二卷,并把辛亥年以后的病案选辑成四卷,逐章详记,附从译解,把《尺木楼图说》两卷和病案四卷合为一本书,故而出现了《医学穷源集》。四.王肯堂《医学穷源集》中运气学说的理论探讨(一)对中医运气学说理论的传承与阐发,是王肯堂的学术思想内容之一。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古人用以预测和解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说理方法。该理论立足于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有密切联系,所以中医学也曾把它列入理论体系范畴。(二)王肯堂的《医学穷源集》受汉唐金元名医的影响,书中所指的名医,如张、王、刘、李诸家,由此(注:《黄帝内经素问》)酝酿而出,而张、王、刘、李诸家,似为汉代张仲景、唐代王冰、金元刘完素与李杲,因此有必要阐述他们关于运气学说的理论主张。(叁)有说[伤寒例]是王叔和加上去的,因其不是张仲景所写故不当为伤寒论的一部分,笔者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意见。王叔和很接近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所以王叔和所写的也应比宋代、元代、清代所写更为接近事实。《伤寒论》自古至今都难以理解和难以阅读,其原因可能就是极少人根据[伤寒例]阅读。[伤寒例]开篇便列出四季、八节、二十四节气,即人们先明白和学懂二十四节气,否则就难以读通《伤寒论》。二十四节气是五运六气的主要神髓之一,所以《伤寒论》与五运六气不应该没有关系。张仲景、王冰、刘完素、李杲四位名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及临证所得,与其应用运气学说理论指导密切相关。(四)王肯堂《医学穷源集》五运六气的基本思想。王肯堂论述中肯,迥发前人之未备,如“叁元运气论”、“齐化”、“兼化”等。(五)根据数据资料显示,生病与节气和不同气候有关,所以五运六气有其可信度,可运用到医疗管理上。因立冬至大雪/立春到雨水发病率最低,可考虑让多些医护人员在这些时段放假。医疗机构可在春分(西历~3月20日)、夏至(西历~6月21日)、霜降(西历-10月23日)这些节气前多准备些药物,人力方面要减少放假,多招些临时工,或/及在这些节气前多进行些特定/专门/一般培训,如遇突发时疫,医疗机构方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六)《医学穷源集》的临床诊断。首先要看这一年的五行,确定是太过或不及年,然后落实“齐化”或“兼化”。其次看这一年的司天/在泉是何五行,再看该五行的主气、客气和客运。《医学穷源集》在诊断时所考虑的第叁个因素是“主气”、“客气”、“客运”,较少考虑“主运”。五.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学说的应用研究(一)五运年诊断案例演绎。列出14个不同年份的五运年诊断方法和步骤加以分析让读者了解其思路。(二)五运六气可治的病。五运六气的适应病有蛔虫、外感、腹痛、闭经、咳逆、风邪、坏蛆(骨科病)、心绞通、疟症、难产、中暑、喘痉厥、便血、咳血、血崩、泄泻、情绪病等多达17种病症;适应病科有呼吸系统病、消化系统病、骨科病、心血管病、妇科病、小儿科病、心理病、肛肠科病、精神科9种。(叁)五运六气的适应症。王肯堂认为任何病都需要合符岁气天和之理而详审之,所以王肯堂的《医学穷源集》认为任何病也可运用五运六气进行治疗。在望、闻、问、切/视、触、扣、听的诊法或其它诊断方法不能运用时,五运六气的诊断和治疗也可用上,且有一定疗效。六.《医学穷源集》对后世的影响(一)大司天理论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凡六十岁而为一周”相关论述,但并不确切。到明·王肯堂的《医学穷源集》中才有正式提出。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中记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天以无心而生物,人以无心而合天……”之说。其后在清朝出现了六气大司天之词,清·陆懋修说“古人用寒、用温,各随其所值大司天为治”“,陆懋修提出了六十年中可多用寒药或温药的观点。2012年赵丽分析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果、张从正、朱震亨、张介宾、吴有性、叶桂、吴塘等各学派创始医家所处的甲子、大司天特性。赵丽等认为中医七大主要学派各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与其创始人所生活时代的大司天环境密切相关(二)研究某些年各月[某病]发病入院的患者人数,发病人数有季节性正/负因素存在,因此证明[某病]发病存在季节性。这说明五运六气的影响,即不同月份的气候/天气可以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所以五运六气的影响不能说没有关系。可应用于21世纪,藉此计算出何病在何月最多发或少发,在医疗上便可改进药物的贮存和运输上一些适当的处理。结果:笔者通过对《医学穷源集》学术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证明该书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五运六气临床专着,对疫病、岁运、元会运世、五运齐化兼化均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医学穷源集》具有以下特点:(一)注重经旨,重视《黄帝内经》理论,强调只有在五运六气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辨别疾病,务求正确无误的诊断治疗。临证以辨病审因为首务,四诊尤重闻问切,望诊反居其次。(二)举出五运六气可治的病有蛔虫、外感、腹痛、闭经、咳逆、风邪、坏蛆(骨科病)、心绞通、疟症、难产、中暑、喘痉厥、便血、咳血、血崩、泄泻、情绪病等多达17种病症。(叁)所录病案囊括内、外、妇、儿、神志诸科病症达9种。(四)用岁运,尤重“齐化”、“兼化”的应用。(五)取五行生克制化之长,灵活配合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上进行诊断,并未提出五运六气不能治的病。(六)认为五运六气是审症之捷径,疗病之秘钥。《医学穷源集》以五运六气理论为主,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9科17种疾病。其学术思想主要为五运六气之临床诊断治疗,《医学穷源集》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记载了五运六气的临床病案113例,丰富了五运六气的资料。结论:1.《医学穷源集》是一部有浓郁古代医术特色的五运六气临床专着,强调《内经》的理论指导,秉承历代医家的五运六气理论精华,并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变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2.《医学穷源集》提供了疫病的起因、过程和治疗,对当今2013年的H7N9和今后的温病有参考价值。该书提出的疫病与人事因素有关可给现代一个借鉴,疫病是天灾,故天灾也应与人事有关系,此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反省。该书还认为《黄帝内经》里的疫病治疗方法是后人所加入,不值得参考或考虑。3.《医学穷源集》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记录了113例五运六气病案。4.《医学穷源集》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临床运用上。是一本难得的五运六气学说临床书籍,对研究和学习五运六气十分重要,迄今为止有关五运六气临床案例的记载寥寥无几,该书的内容可能是以后发展五运六气学说的一个转折点。5.《医学穷源集》与《叁因方》的基本理论有共通之处,如想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可先从《叁因方》开始,这是较好的捷径。《医学穷源集》里的“某齐某化”、“某兼某化”是五运六气的重要诊断方法和知识,其次是对司天和在泉的考虑,最后是对客气、客运和主气的考虑。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8]2018年在《《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文中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及其成书背景,并从成编的时代背景,成书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医学背景等方面予以多维度的审视。

赵洋[9]2016年在《结合道家性命双修思想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对养生热潮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道家文化中关于养生方面的合理精髓,以《黄帝内经》为切入点论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养生观,以期能够为目前的养生大军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力量。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医道两家养生文化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部分养生术语进行初步诠释,通过归纳总结提炼《黄帝内经》的养生观,然后引用相关原文举例说明,并结合后世医家与道家的着述进一步分析论证,最终指出养生实践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主要典籍:1.《黄帝内经》:先秦医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2.《管子》、《道德经》、《庄子》: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传承千古的不朽名着。3.《悟真篇》、《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简称《性命圭旨》)、《乐育堂语录》、《唱道真言》:正统道家的传世名着,备受推崇的古代丹经。结论:1.《黄帝内经》蕴含有两大养生观:调养精神观与优化生命观。2.调养精神观明确地指出:精神稳定、性情中和、内心安详,对一个人的气血调达、形体舒泰具有促进作用。3.优化生命观指出通过合理的养生实践,可以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梯度。4.养生的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修养心性和合理锻炼。

马香品[10]2010年在《《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人学,它的主旨除了人生哲学外,更有关注现实个体的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黄帝内经》正是初立其旨者,它将中国人学推进到生命哲学这一具体而科学的实践性哲学层面。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与比较分析的方法,立足着述本身,探讨了《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思想,揭示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具有关注现实生命的重要向度;探讨了中国生命哲学的运用的哲学方法;期望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反思寻找新的启示。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前言。论述了生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之一、《黄帝内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黄帝内经》概述。分别从其内容简述、成书年代、历代研究版本及注本、研究现状等几方面进行简要介绍。第叁章《黄帝内经》生命哲学思想渊源。分别从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古代典籍中的生命关怀两个方面作了论述,认为从上古以来,中国哲学就有一种关注生命的探索精神。第四章《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的基本内容。《黄帝内经》作为医家之宗,研究的对象是“人”,涉及人的形体、精神、生命等方面。本章分别道气、阴阳五行、时空、形神心、天地人等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生命哲学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审视蕴藏在《黄帝内经》中的先秦两汉时期的生命人学精神,强调《黄帝内经》应与《周易》一样,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如果说儒家由《周易》开出了社会人学——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关注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那么《黄帝内经》与道家、养生家则是由《周易》开出了自然人学——从道生和谐角度关注生命的本质与生存目的,而且《黄帝内经》应是中国自然人学的奠基之作。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哲学方法论的梳理,认为中国哲学在方法论上所具有的独特智慧及其所依据的哲学深意。第五章《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的现实价值。分别论述了《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强调了《黄帝内帝》生命哲学中对生命本质的独特认识,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人们的现实人生、身心健康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D]. 林琳. 辽宁中医学院. 2003

[2]. 《黄帝内经》年代学研究[D]. 孙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D]. 刘东祥. 山东大学. 2017

[4]. 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D]. 刘娟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5].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养生思想比较[J]. 潘秋平, 张晓利, 段晓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6]. 对《黄帝内经》与《淮南子》的比较考量[J]. 辛玲, 吕丽. 名作欣赏. 2013

[7]. 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学说的文献整理与理论应用探讨[D]. 李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J].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 中医药文化. 2018

[9]. 结合道家性命双修思想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观[D]. 赵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10]. 《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研究[D]. 马香品. 西藏民族学院.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