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现状的分析与研究_文学论文

社会各阶层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现状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各阶层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读者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人类即将告别一个内涵丰富,高度发达,和平与战争共存,破坏、停滞与保护发展交错的20世纪。崭新而神秘的21世纪,带着信息和知识的标签,一路呼啸着向我们逼近。

一个百年的风云变幻,一个市场主导的洪潮激浪,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一个世纪的绵延迭宕……其动力是什么?其根源在哪里?在世纪之交的暂短年月里,这些疑问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思考着,研究着。本世纪末叶产生的信息革命、知识革命,打破了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各种平衡,击碎长期形成的各种思维定式,改变着全球格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世纪、新社会里,物质仍然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知识和信息的革命则是新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里所说的知识和信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的知识和信息。社会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同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一样,也能推动生产力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场全球性信息革命中,我国信息业也在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信息产品消费空前旺盛;各类信息服务业不断扩张,利用信息服务客户日益增多。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中,人仍然是运动的核心。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都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共同创造的。社会科学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情况背后,隐藏着社会各阶层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和运用的规律。所以,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研究探索,以便为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推波助澜。

2 课题研究的宗旨

本课题旨在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价值陡增的环境下,社会各界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的一般情况、表现特点及变化规律;如何在新形势下满足用户需求;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信息的作用;社会科学信息需求与社会经济、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开拓和活化社会科学信息市场;改善和加强社科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社科信息服务的社会功能,迎接信息文化时代的到来。

3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社会科学信息的进化、发展以社会各阶层读者需求为依据,所以调查以社会需求为起点;各阶层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差异是服务的依据,所以研究方法以各阶层读者对各种信息需求差异的对比分析为主要特征;不同历史时期各阶层读者信息需求都具有时代特点,所以又注意到不同历史时期社科文献利用情况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目的是选择适应21世纪社科信息发展的措施,所以注意到以往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未来社科信息服务对策研究相结合。

4 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这次调查材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运用了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1年至1983年进行读者调查的数字统计分析的有关内容;二是运用了1990年吉林省图书馆函授学校组织学员开展的文学读者调查的部分材料;三是本课题立项后由课题组开展的对2465名各阶层读者对社科信息需求的调查统计材料。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社会测量法,即以问卷的形式要求读者认真填写,然后根据填写内容进行逐项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各项结论。具体来说,调查又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编制调查表,将各阶层读者与社科信息关系方面的问题分25项内容,制成统一的调查表,表后附关于对各种问题如何回答的具体说明,以保证读者回答调查问题的一致性;二是组织调查队伍,层层分解,逐级辐射扩散,将调查表发到来图书馆的读者手中,要他们认真填写;三是统计调查表。将调查表集中起来,按项进行综合统计,同时又按调查对象的阶层特点(高、中、初级科研人员,高中初级教师,各级工人和技术人员,各级学校的学生、干部及其他)分门别类逐项统计。无论是综合的统计表,还是分类型的统计表,都直接地、详细地列入调查之后;四是综合分析。将收集上来的单张表格所列出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就其中若干结论性的意见,在主要问题之下,又各分成若干小题目,如科研、教师、干部、工人等各阶层读者的阅读目的、范围、兴趣、希望和要求,利用社科文献信息的特点和效果等。

5 调查的内容

这次调查的问题共11项,主要包括90个方面:

(1)读者的自然情况,包括性别、民族、职称、职务、 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现从事的专业。

(2)每位读者利用社科文献的途径,包括家庭藏书、个人购买、 单位订阅、向他人借阅、从图书馆借阅、从其他信息机构借阅。

(3)每位读者获取社科信息的方式,包括读书、看报、看刊、 交谈、听会、观展、视听、信息部门提供、利用微机检索。

(4)需求目的,包括为党政机关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为企事业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因教学或学习、因撰写著作或文章、因科研、因自学、因储备知识、因消遣、其他。

(5)获取社科信息的障碍,包括时间少、方法少, 信息意识不强等11个方面原因。

(6)文学信息需求状况,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当代言情小说、 推理惊险小说、伦理道德小说、武侠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诗歌、其他文学信息。

(7)其他各种社科信息需求情况,包括政策法规、哲学、体育、 艺术、历史、地理、经济、教育、军事、其他等学科。

(8)社科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

(9)家庭藏书情况。

(10)利用图书馆情况。

(11)读者家庭藏书情况,包括读者月工资、家庭成员月平均生活费、家庭年平均购书费用于购买社科文献费用占年购书费比例、自备社科文献占社科信息需求的比例、每天阅读时间等。

6 调查的对象

1981年至1983年调查中被调查人数8538名;1990年调查中被调查人数4584名;1997年至1998年调查中被调查人数为2465名。三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各类型、各系统、各级图书馆经常来借书和来阅读的读者,虽然涵盖社会各阶层,但由于农村图书馆缺乏,农民利用图书馆的读者不多,所以农民阶层利用社科信息情况在调查中反映很少。前两次调查情况的分析结果作为第三次调查对比时的参照数据,现在对调查对象的分析,系指1998年调查的2465人的情况。

具体来说,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在2465 名被调查人员中,男性读者1818人,占73.3%,女性读者为647人,占26.7%。 男女比例为1818∶647,约为2.87倍。而第一次调查男女比例为4倍。1983年和1998年的间隔15年的两次调查,使用社科文献的女性读者由占20.4%上升到占26.7%,上升了6.3个百分点。说明女性利用社科文献的人数有较大增长。

从读者年龄上分析,14岁至18岁的92人,占总人数的3.7%,19 岁至30岁的1445人,占总人数的59%,31岁至40岁的468人, 占总人数的19%,41岁至50岁的241人,占总人数的9.7%,51岁至60岁的220人, 占总人数的8.9%,61岁以上的47人,占总人数的1.9%。这说明青年利用社科人数是主体,19岁至30岁的占50%,31岁至40岁的占19%,19岁至40岁的中青年约占70%。

从民族分布情况分析,汉族为2183人,占89%,朝族为150人, 占6.5%,满族为53人,占2.2%,其他各少数民族占3.3%。

从读者的职业上分析,依次是:科技人员158人,占6.4%, 教师215人,占8.7%,干部745人,占30.2%,工人345人,占14%, 学生805人,占32.7%,农民11人,占0.44%。第一次调查数字是, 科技占28%,教师占26.1%,干部占18.6%,工人占17.2%,其他(包括学生、待业青年、军人、农民等)占10.1%。两次调查对比:科技读者百分比从28%降到6.4%,教师从26.1%降到8.7%,干部从18.6%上升到30.2%,工人读者比重差不多,学生利用社科文献人数增长较多, 第一次调查所占比例为1位数,而这次则上升到32%。从这些数字看出, 学生和干部变为利用社科文献的主力军。这是个令人可喜的现象,说明干部素质提高,科学决策因素增长;学生的社科信息检索能力增强,利用社科文献的积极性高涨。

从被调查对象的专业情况看,所学专业栏,占据前4 位的依次为医学332、经济302、理科202、工科284,其中理科、工科、经济的数字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医学一栏人数这么多是因为被调查人数职业分布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的对象中有805名学生, 其中学医的学生较多。

从被调查对象所从事专业情况看,名列前4位的依次为:经济219人,工业222人,教育164人,医务121人。教育界人士占有很大比例。 从整个被调查对象的职业结构看,从事经济工作的和知识分子占主体,对这些人情况调查,能够代表社会各阶层情况的主导趋势。

表1 被调查对象年龄结构统计表

项目 总人数 性 别

年 龄

男 女 14—1819—3031—40

人数 2465 1818647

92

1445

468

百分比 73.3

26.7 3.7 5919

年龄

项目 41—5051—6060以上

人数 241220

百分比

9.78.9 1.9

表2 被调查对象民族分布统计表

民族

项目 汉 朝 满 蒙 回

其他

人数2183150 53 11 16 8

百分比896.52.20.440.64

表3 被调查对象职业分布统计表

职业

项目 科技 教师 干部 工人 医生

学生

人数 158

242

761 345

67 805

百分比6.4% 9.8%

31% 14% 2.7%

30.7%

职业 农民 其他

总计

项目 11

76

2465

百分比 0.44% 3.1%

表4 被调查对象专业分布统计表

项目

文艺史政经法教体

学术地治济津育育

所 人 172

595780

3025659624 202

业 % 6.9 2.4

2.3

3.2 12.2

2.3

2.4 0.24 0.97 8.2

所 人 44

42

188221941

164723

28

% 1.8 1.7

0.7 3.38.9

1.66 6.6 0.28 0.93 1.13

项目 工 农 医 商 科 电 其

业 业 学 业 研 脑 他

所 人284 42 333 142

业 % 11.5 1.7 13.55.8

所 人 222 31

8 75 13 84 121

% 0.9

1.25 4.90.32 30.5 4.9

7 各类读者社科信息资源调查分析

(1)各类读者获取社科读物的途径

在调查表中列出6个获取读物的途径, 获取每种读物途径的人数依次是:从图书馆借阅的1928人,个人临时购买图书的1640人,家庭有备用藏书的有1008人,向他人借阅的951人,单位订阅的有655人,从其他信息机构获取的有274人。

从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第一,用户获取社科文献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已经形成了多渠道获取社科文献信息的格局。第二,图书馆仍然是主渠道,从图书馆借阅的1928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8.2%。第三,个人临时购买图书的人数比较多,有1640人,占被调查人总数66.5%,列第二位。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但追求物质生活提高,而且对精神文明和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第四,家庭有备用藏书的有1167人,占被调查人总数47.3%。家庭藏书既表明家庭文化的发展,又说明图书市场的广阔。

表5 各类读者获取社科读物比较表

项目 人数占被调查人数%

家庭备用藏书 1167 47.3%

临 时 购 买 1640 66.5%

单位订阅

655 26.6%

从图书馆借阅 1928 78.2%

从其他信息机构借阅 274 11.1%

向他人借阅 951 38.5%

表6 各类读者获取社科读物分解表

家庭备用个人购买单位订向他人借 从图书馆借

科技45 71 49 30 73

教师

106151 99 80 174

干部

359551316243 555

工人84169 39108 195

学生

179462108316 543

医生47 61 32 36 60

其他42 65 31 44 82

其他机构

科技 13

教师 18

干部 96

工人 20

学生 57

医生 9

(2)各类读者获取社科信息的方式

我们正处在走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时期,信息传递的渠道与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获取社科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也在增多。我们在调查中列举出7种方式,各种方式所占比例为:读书76.3%;看报72.7%; 看刊48.6%;交谈和参加会议26.5%;视听24.7%;委托信息部门提供4 %;利用微机4.5%。

表7 各类读者获取社科信息方式调查表

科学教师

干部工人

学生医生其他

总人数 158 242761 345 805 67 87

读书

119 211615 237 571 54 75

看报99 187630 230 517 49 66

看刊78 137375 141 402 30 44

交谈参 36 62244 95 169 21 27

视听30 53188 76 200 14 35

委托信息14

9 43 10 11 5

7

利用微机14 13 46

9 18 3

8

总计%

读书

1882 76.3%

看报

1792 72.7%

看刊

1197 48.6%

交谈参 654 26.5%

视听596 24.7%

委托信息 99 4%

利用微机111

4.5%

从以上调查表可以看出:

第一,图书、报纸和期刊是社科信息的三大主要信息源。尽管国外早已提出“无纸社会”、“电子图书馆”趋势,但中国的现状表明,阅读图书、报纸、期刊仍然是用户学习知识、获取社会科学信息的主要手段。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①在若干年内,我们还要坚持以生产图书、报纸、期刊为主导信息源的生产;②图书情报部门的工作还应以文献服务为主,传统图书馆的工作程序、服务内容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传统图书馆业务知识还应加强学习,读者对文献检索知识的学习和检索能力的提高,仍然是自我教育首要任务;③文献出版业和销售业还有很大发展余地,各级政府对这些部门应继续加强领导,深化管理,以便向社会提供更大范围和更优质的服务。

第二,交谈、参加会议和参观是人们获取社科信息的重要手段。这是由社会科学信息的特点决定的。社会科学信息的特点,主要是它的通用性与专用性较为平衡。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常识和专业知识两种。而社科知识的常识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大多数人对社会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通过交谈、会议和展览等形式即可传播社科信息。它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的常识部分占比例较小,它的传播基本要靠由低到高、层层深入的方式,通过会议、谈论和参观等方式是不容易传播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数人已经脱离了为吃穿而奔忙的境况,人们社交活动空前活跃,社会为人们提供社交场所也迅速增加,人们之间交谈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和社会活动频率,已经成为其地位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不仅在城市,就是在农村,那种孤陋寡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式农业社会,正在被广泛联系,频繁交往,以交流、交换为主要特点的市场社会、信息社会所代替。所以,当面交谈,是传播社科信息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利用。

会议是传播社会科学信息的重要场所。在政治上,我国以民主集中制作为管理社会的基本制度,这就决定了在日常工作中会议较多的特点。作出决策需要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也需要会议。每一个会议都有大量社会科学信息,所以会议是人们获取社科信息很重要的阵地。还有许多业务工作会议、学科研讨会,更加集中和具体地传播了社会科学信息。

参观展览,包括到异地参观、学习、访问、交流情况、交流经验,使参观者增加阅历,增长知识。还包括参观展览馆、专题展览会,使人们从实物、图片、解说词中获取大量社科信息。由于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再加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加旺盛,在大中城市中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的建设有很大发展,不断地为人们增加获取社科信息的场地和空间。可以预料,在未来社会里这方面还会有长足发展。

第三,微机检索信息方式初露端倪。在本次对2465名读者调查中,已有163人利用微机检索社科信息,占调查总数的6.6%,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此数字表明,虽然当前利用微机获取社科知识还不是主要手段,但向这种趋势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在1990年以前调查时这个问题还没提到调查计划之内,当时社会上的微机很少。现在则不同了,很多人办公室和家庭都已设有微机,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上网,并在网上检索和阅读所需文献。这种现象是在最近几年内形成的,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电脑,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再那么神秘和遥远,硬件价格一降再降,运算速度却飞速加快,软件资源极为丰富,更由于银行储蓄利率下调,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方针,使很多市民具备了对电脑的购买力,蓄势待发。

当前,有些家庭和办公室有了电脑尚未用来读书看报;有些家庭因不懂电脑使用技术而等待观望;有的怕电脑买得起,上网费花不起,即俗称“买起马,备不起鞍”,不敢冒然购置电脑;全国性网络资源建设刚刚起步,各城市、地区内部网络建设尚不完善,电子化学习环境尚未形成。这些原因阻碍了人们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当然,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人们具有购买力,一旦感到需要,就会竞相购买电脑,使电子化学习方式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从各阶层读者利用社会科学信息分布情况看,干部是利用社科信息最多的群体,其次是学生,再次是工人,第四位是老师,第五位是科技人员。这个排序是符合社会职业特点的。干部是社会的管理者,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工作,是社会科学信息的制造、传播和消费最集中、最经常的群体。干部都是国家公务人员,报纸和期刊以公费订阅为主,有比较充足的信息源。干部的会议和洽谈机会很多,通过这个渠道可以获取许多社会科学信息。近些年来,微机进入许多行业管理,但是用微机办公、处理工作和生活事务的并不多。在工作岗位配置微机的目前以各级党政机关比例最大,所以干部利用微机获取社科信息的人数较多,在调查中总共有111人利用微机,干部就有46人。 科技人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人员,当然他们获取社科信息的需求不大。教师中的文科教师是消费社科信息的群体,但由于他们每天的授课任务繁重,所以还不能有很多时间阅读社科文献。工人获取社科信息的人比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工人几乎都是社科信息的消费者,除了少数技术工人阅读生产技术书外,绝大多数工人都是使用社科信息。二是我国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工厂开工不足,下岗工人增加,使工人有了闲暇时间。

8 阅读目的分析

阅读,是人们获得社科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掌握情报、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在科学发展、文化普及的今天,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竞争和发展完善,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需要的社会活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决定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读者阅读的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读者阅读的目的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联,只是由于职业和生活环境差异而表现的兴奋点不同。

在阅读目的调查中,有这样几个情况:①为寻求决策依据的194 人,占总数的7.9%;②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360人,占14.6%;③为教学和学习参考而阅读的555人,占22.5%;④写作需要的621人,占25%;⑤科研参考的430人,占17%;⑥自学需要的838人,占34%;⑦为了储备知识的1569人,占63.49%;⑧为了娱乐消遣或随意浏览的743人,占30.14%;⑨其他目的阅读的76人,占3.1%。见表8。

表8 读者阅读目的调查表

项 目 人 数 占被调查人数%

为领导决策服务 194

7.9%

为企事业经营管理360 14.6%

教学和学习参考 555 22.5%

写作需要62125%

科研参考653 26.5%

自学934 37%

储备知识156963.49%

消遣743 30.14%

其他763.1%

可见,读者是抱着多种目的来阅读社科文献的,但从以上这组数字,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结合工作需要, 特别是为满足业务实践需要而阅读的占绝大多数。在上表中,前5项都是因工作需要,加起来有2160人次, 居首位,占被调查人数的87.63%。其主要原因是社会进步使然。 ①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发展早已走上正轨;②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全社会已经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③在我们调查前后,知识经济概念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人们为迎接新的经济环境的挑战,就需要丰富头脑,积累知识,提高水平,所以,这次调查中为工作需要的,比1983年调查高出15.63个百分点。

(2)以消遣为目的阅读社科文献的人数比重较大,占30.14%,比1983年调查时该项目高出16.24个百分点。 分析原因:①消遣类文献集中在社科文献中,我们这次调查又专指社科文献;②近三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国有企业。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很多企业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失去市场,有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现象比较严重,大批工人下岗,等待再就业,使休闲读书人的队伍增大。

(3)以储备知识为目的的读者较多,占63.4%, 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储备知识的目的又有所不同,但他们必竟是以增长知识为目的。说明各阶层读者已经感受到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不管知识经济形态离我们有多远,关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研究和宣传具有积极意义,并见较好成果。

(4)自学需要的读者较多,占37%。但是, 自学需要者所占比例比1983年调查下降了。1983年调查时,自学需要的读者占54.9%,这与对自学的理解有关系。在本次调查中,自学一项并无准确的界定,仅凭填表人依自己感觉认定。其实自学项与其他几项是有交叉的,比如因工作需要而学,也可能是自学。由于两个项目处于同一层次调查,使被调查者可能产生非此即彼的误会。不过37%的比例已很可观,由此可以说明,自学是社会科学读者的重要方式。所以,凡能为自学提供条件的部门,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满足人们对社科文献的需要。

表9 各类读者社科文献阅读目的

为领导决

为企业管理

教学和

写作

科技

自学

策服务 提供信息 参考

科技 11 28 4

28 42 42

教师 17 17 170 142 73 80

干部 141 216 77 223 162274

工人 4

31 24 24 21 131

学生 15 43 251 161 316324

医生 6

9 18 31 26 34

其他 0

16 11 12 13 49

合计 194 360555 621 653934

储备知识消遣

科技 7429

教师 150

62

干部 492

248

工人 210

103

学生 518

240

医生 5330

其他 7231

合计 1569 743

各类读者群都是以储备知识为第一位的阅读目的,这一点在上表中是一目了然的。第二位的阅读目的干部和学生都是自学,科技人员是科研和自学,教师是教学和参考,医生和工人是自学。总的看,各类读者为储备知识、自学、消遣和教学而阅读的比较多,而写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较少。

9 文学信息源分布情况调查分析

文学书籍拥有重多读者,这是由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决定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多采的文学遗产和优良的文学传统。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为人们展示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认识人生与社会,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学到文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学到伦理知识,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得到道德陶冶。阅读文学作品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消遣活动,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紧扣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现在把1983年调查与本次调查有关数字对照进行分析。

表10 1998年文学信息分布情况调查统计表

信息源名称 使用人数 占被调查对象总数%

中国古典文学 1099 45%

古代言情小说 30412.3%

推理惊险小说 53221.6%

报告文学92137.4%

传记文学89536.3%

散文70028.3%

伦理道德小说 746 30%

武侠精品38115.5%

诗歌39616.1%

其他文学信息 40316.3%

表11 1983年文学信息源分布情况调查表

信息源名称

使用人数 占被调查人数%

中国现代文学

450852.8%

中国古代文学

385045.1%

外国文学 320137.5%

推理惊险小说

391045.8%

以上两表基本反映文学信息源分布的变化情况,下面根据调查数据作一初步分析。

(1)利用古典文学信息的读者群比较稳定。1998年对2465 名读者调查,有1099人利用古典文学信息,占45%。1983年对8538名读者调查,有3850人利用古典文学信息,占45.1%。中国古典文学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辉,其中的许多名著和文学名人,构成了中国古代精英群体,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实体,也成为后人、现代人,乃至外国人学习、研究的不竭源泉。所以,中国古典文学信息利用率始终居高不下,在这两次调查中均占第二位。古典文学的语言文字具有古文化特点,需要较高的古汉语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信息的传播。那么,为什么能保持较高利用率呢?究其原因,一是古典文学信息源载体形式逐步改变。有些著作早已由竖版改为横版,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这就除掉了一个障碍,有些著作被翻译成白话文,去掉了文字障碍,使现代人阅读古典文学不存在困难。二是民族文化具有自然传统继承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历史年代跨度大,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由民族文化继承性所决定,一代一代人都对历史上先人生活方式感兴趣。人们通过学习、欣赏,按照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批判继承,从古典文学中获取各自所需的精神营养。因此,利用古典文学信息的主体持续发展。三是古典文学信息传播渠道增多。许多古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京剧、话剧等多种形式,把古文化生动形象地摆在现代人面前,增加了人们对古文化信息的积累,同时,也激发了人们不断运用古典文学信息的兴趣,刺激了需求。有很多青少年是从小人书等儿童读物中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知识的。有的青少年对书中故事情节了如指掌。可见多种传递渠道,给古典文学信息流动创造了极其有效的条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古典文学信息的社会需求还会持续保持较旺盛的势头,并不会因为扩大开放和面向未来而影响对古典文学信息的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挖掘古典文学知识宝库,还有大量有价值著作未能译成现代文,有些即使译成现代文也需要注释。由翻译、注释而转化的新书就会在当代社会上获得新生,并会有较为广阔的消化市场。二是对已经传播多年的名著继续进行再版,以满足一代一代人持续不断的需要。三要继续加大对古典文学作家的研究,大力宣传古代文学名人的生平事迹。一部名人传略,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历史、人生的教材,而且是受欢迎的教材。这不仅会不断扩大古典文学信息源,也会对古典文学信息需求市场不断产生激发作用。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读者数量名列前茅。在1983年调查中占 52.8%,在1998年调查的10个项目中,没有单列现代文学一栏,但本次调查10项中的当代言情小说、推理惊险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都属于现代文学范畴。这4项加起来有2457人利用。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 在我国读者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从几次人口普查反映的数字就说明了这一点。阅读古典文学著作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阅读外国文学评著也需要一定的世界史和世界地理知识。1983年调查分析显示,在学生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而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则对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大学生喜欢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为33%,中学生喜欢阅读这类作品的为39.9%;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学生为19.8%,而大学生阅读这类作品的读者是25%;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大体相等,均为17%左右。见表12。

表12 1983年大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兴趣比较表

现代文学读者较多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读者所熟悉的,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思想感情及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甚至与某些读者的生活经历和处境相似,所以这类作品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此外,还与中国现代文学信息源丰富,作品自身文学成就较高分不开。“五四”运动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作家,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等文学巨匠,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大批勤于创作的中青年作家。“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长篇小说创作繁荣,改革开放以后,则以中、短篇小说较为丰产,为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3)从1998年调查表中发现,在现代文学读者中, 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的读者较多,报告文学读者占37.4%,传记文学读者占36.3%。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写实性。在这两种作品中,艺术发挥基于真实故事的过程,使读者获得直接生动的借鉴,又获得文学艺术的享受,所以读者群较广泛。这两种作品的不同特点是报告文学揭露社会负面现象较多,而传记文学则以歌功颂德内容较多。这两方面文学各有千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各领风骚。报告文学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是最能直接揭示社会生活道理的一种,它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对现实现象的褒贬直接体现在语言中,好的作品使读者产生酣畅淋漓的感受,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当然,报告文学不仅从问题方面揭示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本质,也能从正面弘扬社会新风。但是从总的看,揭露式报告文学生命力更强一些。就文学引导人们认知社会作用而言,悲剧比喜剧更深刻;揭露和鞭挞丑恶因素,只是弘扬正气的另一种武器。因而报告文学有广阔的信息需求市场,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但当前报告文学的发展却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揭露式报告文学的尺度难以掌握,有些作家也心有余悸;二是报告文学作家数量少,作品供不应求。

与报告文学相适应,传记文学则多是从肯定方面描写人的生平事迹,从反面入手的传记文学占有极少的数量。至于自传文学,更是有骆驼不说牛,多数只谈“过五关斩六将”,绝对回避“走麦城”。只有卢梭的《忏悔录》稍微有点自我解剖触及一点灵魂,但仍能保持皮肉秋毫无损。这种文学掩盖了阴暗面真实,带有不同程度放大地抒发了成功过程的真实。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对于不谙世事,初探人生道路的青少年来说,是增加勇气,树立乐观主义、坚强有为人生观的强心剂和助推器,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所以这种信息加工厂应该扩大。

10 各学科社会科学信息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在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上,我们采用了传统的分科方法,选择人们长期沿用的主要学科10种,包括政策法规(或法学)、哲学、体育、艺术、历史、地理、经济、教育、军事、商业。近些年,出现不少边缘学科和新学科,如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国际战略学、政治学等,没有单独列项调查,而列出“其他”项予以容纳。

据统计,经常阅读政策法规文献的读者882人, 占被调查人总数的35.8%;阅读哲学文献的529人,占21.5%;体育知识文献的640人,占26%;读艺术文献的657人,占26.7%;阅读历史文献的637人,占25.8%;阅读地理文献的316人,占12.8%;阅读经济文献的1327人, 占54%;阅读教育文献的671人,占27%;阅读军事文献的480人,占19.5%;阅读商业文献249人,占10%;阅读其他文献的246人,占10%。见表13。

表13 社会科学信息需求学科分布调查表

学科名称 人 数百分比

政策法规

882 35.8%

哲学

529 21.5%

休育

64026%

艺术

657 26.7%

历史

637 25.8%

地理

316 12.8%

经济

1327

54%

教育

67127%

军事

480 19.5%

商业

24910%

其他

24610%

根据以上调查总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1)用户对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需求分布比较均衡, 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信息仍是各阶层用户需求的主要信息。文学用户最多,另有专项进行统计研究,其他如政策法规、哲学、历史、地理、艺术、教育、经济、体育,都是我国高校长期设科系的学科。这些学科以社会客观实践发展为根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侧面。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科学必须回答社会变化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带动了各学科发展。社会实践给用户提出课题,推动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则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发展反过来满足用户需求,进而为实践服务,使各学科发展成为社会实践发展的反作用力。认识与实践、社会科学各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就是按照这样逻辑循环往复地不断运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是从不同侧面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自身特有的思维、活动,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社会演变,引起认识的变化,使人们早就认识到各个侧面的选择,各学科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学科在消失,新的学科在产生。但这需要长期过程。就我们这次调查看,社会科学的传统学科仍然是具有现实性的划分,社会需求仍保持一个稳定的量。说明这方面的信息服务还应一如既往,不能因新学科出现,而忽视传统学科建设与服务。其中的军事和商业信息需求略少于其他几大基础学科。分析其原因,从军事信息看,军事科学有固定的读者群,不是各阶层读者都面对的学科。特别是在和平年代,除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外,人们对军事信息并不十分关注,这也是正常现象。从商业信息看,调查中需求较少,占10%。这是由商业信息复杂构成决定的。商业信息包括与商业有关的理论信息和社会生活生产中直接的商品生产和流动的信息。商业理论信息以文献为载体,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比较长,需求的用户比较少;商品生产和流动信息,相当一部分不用文献作载体,有的是稍纵即逝,而这种信息则是全社会的家庭、个人、生产单位共同需要的信息。我们对作为社会科学的商业信息调查时,主要指前者,调查的是商业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所以需求较少。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社会用户对商业理论需求不旺,恰好说明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不强。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产品经济形态,解放后又进入计划经济的产品经济形态,改革开放以后,才转变为商品经济,人们的商品意识很差,正处于在实践中建立商品意识阶段,从理论上学习和研究的人很少。

(2)经济信息需求走势趋旺。调查数据显示, 用户对经济类信息需求占54%。这与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社会科学研究中,经济学研究成为热点学科,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在尊重本学科规律的基础上,也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经济建设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战场。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以交换为次要手段的产品经济转变为以交换为主要手段的商品经济,最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形态的每一次转变和深化,都凝聚了大量社科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成果,经济文献的出版量与利用率同步增长。由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引起文化、政治等领域深刻变革,同时引发了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显著变化,使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产生动荡。因此,不仅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员和经济战线实际工作人员需要更多经济信息,全社会各阶层都对经济类文献扩大了需求,对经济学及经济应用类信息需求转旺势在必然。而社会科学信息产品结构应变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户日益高涨的信息需求。

(3)用户对社科信息需求呈跨学科、综合性特点。 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沿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向前发展,很多老学科向微观领域发展,出现很多精、深、细的材料、结论,这些研究成果为其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使人类对社科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化。如经济学就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诸如生产力经济学、对外开放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又有金融理论、股票理论、投资理论等等,都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读者阅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哲学研究中的分支也在增多和加细。另一方面,宏观研究,跨学科理论、综合性研究也得以长足发展。这些研究是社科信息生长的源泉,也是社会各阶层对社科信息需求的结果。除科研领域情况外,人们一般性精神生活需要也表现出综合性特点。在我们调查的10个学科项目中,政策法规、哲学、体育、艺术、历史、经济、 教育7项信息有20%以上用户经常利用,其它3项,军事占19.5%、 商业占10%、地理占12.8%,需求量也不小。说明人们对社科信息需求是比较均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11 家庭备用社科文献类型及满足需求情况分析

读者自备图书情况与读者经济情况和购书习惯有直接关系。我们对各类读者经济情况、家庭年平均购书费用及自备书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表14 读者家庭经济收入及购书费用调查表

项目 个人月工资情况家庭年平均购书费

金额档次(元)名档次人数 占被调查% 各档次人数 占被调查%

300元以内 65226.5%

301—500元 296 12% 164 6.7%

501—800元 487 19.8%

49 1.99%

801—1000 200 8.1%

89 3.6%

1000元以上 146 5.9%6

总 计 112945.8%

94230.79%

用于购买社科文献 一半以上

一半

费占购书费比例

一半以下

项目家庭成员月均生活费 人数 占被调查

金额档次(元)

各档次人数 占被调查% 人数比例

300元以内 39316%

301—500元 44718%

501—800元 1445.8%

801—1000

93 3.8%

1000以上6

总 计 1083

43.6%

用于购买社科文献 一半以上 383

15.5%

一半 220 8.9%

费占购书费比例一半以下 369 15%

在表1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填写工资收入与购书费用的人较少。填月工资情况的只有1129人,占被调查人总数45.8%;填家庭年均购书费的942人,占被调查人总数38.7%, 填家庭成员人均生活费的1083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43.6%, 但这些数字可以较为清楚地说明2个问题:一是购书费用与工资收入大体相对应发展。工资收入低的人多,高工资人数较少,而且是由低到高越来越少。平均购书费也是由低到高,越来越少。这是总的走向,其中501至800元一档情况有些特殊。调查中人均收入在501至800元之间有487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19.8%, 是人数最多的一档。说明这是一个时期内个人工资收入较为集中的数字。但家庭年均购书费在501—800元之间的仅为49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9%。而家庭年平均购书费在801至1000元的则有89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3.6%。这个情况又说明, 工资收入与年均家庭购书费不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可以看出,用于社科文献购书费用同其他文献购书费用大体持平。用于购买社科文献费用占家庭购书费一半以上的383人, 一半以下的369人,相差不多。这个情况值得深入加以研究。 我们调查中所指的社科文献,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除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技术文献外,都可称作社会科学文献。这样广的范围,却只有一半的人数用一半购书费购买社科文献,是很少的。因为自然科学文献只能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使用,而社会科学文献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需要。这也说明社会科学信息的利用率不高,还大有市场,大有潜力。

表15家庭备用社科文献类型及满足需求情况调查表

项 目 人数

上被调查人总数%

家庭备用社书 116747.3%

科文献类型刊 79432.2%

报 69528.2%

50%以下

139 5.6%

自备社科文 10%

197 8%

献满足信息 20%

235 9.5%

需求程度50%

175 7.1%

5

0%以上

124 5%

从表14和表15中可以看出,读者家庭平均购书刊费用及拥有社科书刊数不是很多。家庭藏有社科文献人数1167人,占被调查人总数47.3%,藏有期刊人数794人,占总数32.2%,订阅报纸的家庭669人,占被调查对象总数28.2%。这一组数字也是发人深醒的。

第一,有收藏社科文献的家庭较少,占被调查人总数的47.3%,还有52.7%(1—47.3%)的家庭没有收藏社科文献。 可以认为这些家庭业余时间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靠利用图书馆读书。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不自备图书是人们现有的落后的生活观念的表现。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调查很少包括农村情况,而农民的阅读情况更糟。有关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反映,农村订阅报纸以期刊为主,主要是靠硬性摊派强卖给农民的。农民阅读积极性很差,对上级摊派订的报刊有逆反心理,把“文摘”叫“瘟灾”,随便乱扔,报刊没有发挥宣传作用。如果加上大面积农村情况,藏书家庭的比重还要小。社科文献需求不旺是社科文献信息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报纸需求比例偏小。订阅报纸家庭占27%,还小于订阅期刊家庭的31%。报纸是传播信息最快,信息容量最大的连续性社科文献,在发达国家,几乎家家订报,人人看报,天天看报。拥有报纸家庭应占最大比例。报纸覆盖家庭面较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家庭收藏社会科学文献少和家庭订报少的原因很多,一是长期封建社会生活习惯的遗留。封建社会基本是农业社会,其生活习惯特点是家庭与土地分散匹配,社会联系较少,关心社会事物的热情不高,所以就没有在家庭利用业余时间看报纸了解社会新闻的精神需要。二是人们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不看报纸的人,多数未能把自己谋生的活动与社会变化联系起来,误认为家庭细胞的生长与社会发展大局无关,所以就没有从报纸上获取各种经济信息的内在要求。三是社会知识阶层不够强大。我国的经济水平既未达到信息社会程度,也没有形成知识经济,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增加产值的主要生产方式,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没有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更谈不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样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劳动者仍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劳动方式,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还不占多数,所以,具有读书读报习惯的人相对较少。四是工资偏低,书报价格较高,社科文献社会购买力相对不足。家庭成员月均生活费在800 至1000元之间的只占3.8%,而在300元以下的则占16%,在300元至500元之间的占18%,就是说人均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就有34%(18%+16 %)。这样的工资水平,使人们的工资主要用于物质生活需要,而把精神生活需要放在了次要地位。五是社会上阅读报纸的机会较多,如到图书馆、工作单位或临时买报阅读,使有职业的家庭成员阅读报纸的人数大增。在获取信息方式调查一栏显示,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有179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3%,公用报纸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家庭订报少的不足。回答问卷的人比较少,只有870人, 约占被调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满足需要50%以下的746人,满足50%以上的只有124人。自备书刊基本上不能满足人们社科信息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世界各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未能满足需要的部分有两种结果,一是靠社会信息服务,在现阶段主要是依靠图书情报机构提供服务来满足,二是最终未能满足需求,而形成社科信息需求饥渴。(此文是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资助课题《各阶层读者社科信息需求变化与现状的研究》综合报告一部分。)

标签:;  ;  ;  

社会各界读者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现状的分析与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