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试后导: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论文_肖从袭

先试后导: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论文_肖从袭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8-022-02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见,教学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经历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以新课程为载体做了许多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的探索。洋思中学经过实践首先得出了"先学后教"的学生知识构建理论和模式。我在阅读这一理论后深有感触,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先试:从尝试入手--学生自学找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乃一个"牵"字。上课时,教师用预先设定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顺着教者自己的思路不停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说出教者备好的答案,学生若实在说不出,则由教师一锤定音。这种全然不顾学生需要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毫无时间主动思索,何来创新可言!

从尝试入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能打破"教师问学生答"的以牵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提供猜想的机会--让学生"质疑"。

"一个学生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悉心指导。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能更好地"想"学,又能获得探究的方法。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采用了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应该为多少度,然后再由学生自己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等手段来进行验证的形式。下面是学生自我猜想、探索的主要过程:

(1)、提出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理由:我们所使用的三角板一个的度数为:90度、45度、45度,加起来是180度;另一个为90度、30度、60度,加起来也是180度。

(3)、学生探索证明猜想的方法:A、把三个角撕下来拼。B、把三个角折在一起。C、实际量一量。

(4)、证实猜想,得出结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和是180度。

需要注意的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时,不应立即否定或提醒;也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去发现错误。

2、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探疑"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的活动。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自我探究。这样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我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第一课时的时候,就在复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进行尝试,在尝试中找到两者的异同。在探疑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完全一样:也是首先看被除数前一位够不够:而有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所不同,应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数。有了这样的争论,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当中。结果证明两种方法均能得出正确结果,只是第二种方法更快、更方便。为什么呢?学生们意识到,被除数的前一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数总是不够的,所以直接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更方便。在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题目中,发现了更多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此实践探索过程中,突破了教师课前的预计,同时也打破教材上这一节内容"商先是一位数后是两位数"的设计。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去小结方法和规律,从而使原来准备几课时完成的内容在这一学生活动总结中1课时得以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此一过程中,我充分而又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解疑"

俗话说:"眼见万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操作是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四年级数学《商变化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巩固练习:口算除法180÷20= 250÷50= 。 然后提出 :"把第一道除法的除数扩大3倍、第二道除法的除数缩小10倍,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得出:180÷(20×3)=3,250÷(50÷10)=50。教师提出:"为什么除数扩大后,商反而缩小了;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了呢?"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实践探索,很快有学生得出:因为除数扩大后,被除数里面包含除数的个数就减少了,除数缩小后被除数里面包含除数的个数反而增多了。过了一会儿,又有学生得出:除数扩大的倍数与商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小结:在除法中,商随着除数的扩大而缩小,随着除数的缩小而扩大。

二、后导:从练习开始--教师辅导解惑

开放课堂点拨,把课堂上点拨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让给每一位在场者,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堂上的每一个在场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点拨,使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开放课堂点拨,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互相点拨内容、要求和方式。

(1)点拨的方式尽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在前面说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学生探索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用量角器量出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78度或者181度。这是为什么呢?我给学生统一指定了一个书上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用量的方法得出它的内角和。绝大部分学生得出是180度,而还是有一些学生得出的不是180度,但都与180度很接近。这时,有学生指出:之所以大部分同学是180度而几个同学得出与180度很接近的度数,是因为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使用工具不当造成误差的原因。果然,经过再次实践,那些开始没有得到180度的学生经过细致的测量也得到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在学生探索中出现分歧或者偏差(这在学生的自我实践和探索中经常会出现)时,我适当的加以点拨:给了一个统一的图形让全班同学一起测量。从而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课堂解惑,达到了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2)辅导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在前面说到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中,学生先自己讨论、探索,得出了结论和方法。然后我出示了几个题目:505÷25= 802÷26=。提示学生不够除怎么办?在练习中,学生注意到了不够除应该在上面商0。从而避免了学生在计算中商的个位没有数的毛病。

(3)点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在学习"点到直线距离"的时候,由于学生受前面"过一点作一条直线垂线"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条垂线段(线段)作成垂线(直线)。对于这一大多数学生暴露出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我采用了和学生们一起对"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再认识的方法,使学生明确"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一条垂直线段而不是一条直线。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了原来的错误,并且知道了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就是这个点和垂线段与那条直线的垂足。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去贯彻 "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思想,运用情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去尝试学习,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运用协作探究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提高。

最后我以蔡元培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论文作者:肖从袭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先试后导: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论文_肖从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