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通脉汤”治疗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论文_仝倩

仝 倩

河南省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河南南阳 47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健脾通脉汤”治疗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凝、降脂、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健脾通脉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1)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6.1%,对照组94.1%,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似。(2)两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6.1%,对照组92.2%,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的胸痛、胸闷、气短、疲倦乏力、心悸等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但治疗组在气短、疲倦乏力、心悸、食少纳呆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4)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治疗组的HDL-C、LDL-C治疗后有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健脾通脉汤”可通过改善脾虚血瘀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脂(HDL-C、LDL-C)水平,从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该疾病的综合疗效。

【关键词】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脾虚血瘀型;健脾通脉汤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26-02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绞痛类型之一,及早控制病情、阻止发作对疾病转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自2012年9月-2014年5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脾通脉汤”治疗该病51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2例患者均为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例,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和《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气虚血瘀证”、 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中关于“脾气虚证”的证候标准,予以确诊;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40~65岁,病程10个月~15年;心绞痛分级为1级8例,2级15例,3级21例,4级7例。对照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38~65岁,病程1~16年;心绞痛分级为1级9例,2级16例,3级20例,4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经检査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颈椎病、胆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髙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给予抗凝、降脂、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的同时,给予“健脾通脉汤”(木香10 g、砂仁6 g(后下)、太子参15 g、焦白术2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法半夏12 g、陈皮12 g、血参15 g、红花10 g、节菖蒲10 g、醋郁金10 g、羌活6 g、菊花6 g),水煎2次,共取汁800 mL,早晚两次餐后分服。对照组则常规给予抗凝、降脂、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观察方法

1.3.1 疗效评定指标 (1)心绞痛: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体力活动的大小、程度,疼痛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制剂的用量等及相关症状,每周记录1次。(2)根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表1),记录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食少纳呆等改善情况。(3)相关体征:心率、心律、心脏杂音、血压、舌质、舌苔、脉象等,每周记录1次。(4)血脂检查: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髙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后各查1次。 (5)心电图:试验前、试验中每周及试验后各查1次,病人有胸痛不适发作时检查。

1.3.2 疗效标准 (1)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按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1],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级别,详细评定标准见文献1报道。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 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有效: 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 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 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试验前加重。(在综合疗效判断时,若心绞痛等主要症状疗效与心电图疗效两者不一致时,应以疗效低的结果为综合疗效。)

1.3.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1%,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u=0.236)。

2.2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u=5.6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的胸痛、胸闷、气短、疲倦乏力、心悸等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P <0.01),但治疗组在气短、疲倦乏力、心悸、食少纳呆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治疗组的HDL-C、LDL-C治疗后有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因服用时中药液温度低,服用后胃中不适,加温服用后2 d消失,2例头胀,继续治疗1周逐渐消失;对照组3例头胀,继续治疗1周逐渐消失。余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病"范畴。一般多由饮食失节,或恣食肥甘或饥饱无常而致脾胃受损气虚,生化不足,湿遏清阳,心脉不畅而发病;或由七情所伤,忧思恼怒,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发病;或房事劳伤,肝肾亏损,肾阳不温,心阳不振,而心脉不畅发病;或肾水亏耗,心肝火旺,阴血受灼,则心脉失养而发病;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气血不足,心脉失养,脉搏无力而发病。本研究病例系脾胃受损,气血不足,湿心脉不畅所致的脾虚血瘀型。胸阳衰弱可引起脾胃气的不足,而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以致内生痰浊,瘀阻血脉;且营卫,宗气亦无由生成,乃致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则使胸中阳气式微,不能贯注心脉,影响心脉之血液循环,进而血脉凝泣不通。脉不通则心虚,心虛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膈气虛,膈气虚则胃阳微,胃阳微致脾胃虚弱无能。致一方面湿饮痰瘀繁生,另一方面则宗气不行,血脉凝滞,胸痹病成矣。正如《古今医鉴》所云:"心脾痛者,亦有顽痰死血。"自拟“健脾通脉汤”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心胃(脾)同治,扶正以健脾和胃,益气复脉,兼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加醋郁金、节菖蒲、羌活、菊花之用者,为已故著名中医药学家祝谌予教授治冠心病之用药经验,节菖蒲配醋郁金,豁痰行气,宣痹止痛,对气滞血瘀、痰湿内阻之胸痹心痛者颇佳;羌活配菊花,通经络,利血脉,凡心痛彻背者皆可用之。在本组研究中,两组均能获得良好的心电图疗效,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地提高疾病综合疗效(P<0.05),原因在于治疗组在气短、疲倦乏力、心悸、食少纳呆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HDL-C、LDL-C)水平。结果表明,“健脾通脉汤”能够显著改善脾虚血瘀型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疾病的综合疗效。对于其调脂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论文作者:仝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健脾通脉汤”治疗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论文_仝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