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赵海燕

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赵海燕

(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职工医院内科 黑龙江林口 157621)

【摘要】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方法:16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反酸、烧心、嗳气和腹胀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雷贝拉唑;奥美拉唑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033-02

消化性溃疡主要由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因素降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所致,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是从抑制胃酸分泌、加强胃黏膜保护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进行[1]。雷贝拉唑是继奥美拉唑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迅速缓解症状和治愈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我院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6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34±10.16)岁。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7.11±11.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诱发因素与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①经胃镜检查均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溃疡数目小于2个;②经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其检查结果均为阳性;③在治疗前的15天均未接受过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有腹胀、反酸、上腹部疼痛、嗳气等症状,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988)治疗,10mg/次、2次/日,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294)治疗,1g/次、2次/日,给予克拉霉素(黑龙江肇东华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91)治疗,500mg/次、2次/日,共服用3周。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25)治疗,10mg/次、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294)治疗,1g/次、2次/日,给予克拉霉素(黑龙江肇东华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91)治疗,500mg/次、2次/日,共服用3周。

1.3 疗效标准[2]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和症状(溃疡疼痛)改善程度判断,内镜检查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溃疡消失,瘢痕形成;有效:溃疡较前缩小;无效:溃疡无变化。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标准:胃镜下取黏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切片行组织检查,二者阳性,定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二者阴性,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腹痛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腹痛完全消失;好转:腹痛较前减轻,不影响工作;无效:腹痛无缓解或加重。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反酸、烧心、嗳气和腹胀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和周期性发作等特点,且该疾病主要出现在中青年群体中,腹胀、上腹痛、反酸、上腹烧灼感和嗳气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没有典型疼痛症状,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不适感觉,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3]。导致患者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因素为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轻等。临床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改变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阿莫西林胶囊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其对肺炎链球菌、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具有显著效果,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有效杀菌。克拉霉素为新一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进而有效抑菌杀菌。奥美拉唑为一种脂溶性弱碱性药物,其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导致的胃酸分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但其短期治疗效果低于雷贝拉唑的。奥美拉唑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第一代 PPI 制剂,而雷贝拉唑是新型的第二代 PPI 制剂,它具有高解离常数,体内外试验都显示快速、强效、持久、稳定的抑酸作用,其抑制胃酸分泌活性比奥美拉唑高2~10倍,比奥美拉唑更易从H+-K+-ATP酶解离出来,起效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升高胃内 pH 值,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药效的发挥提供理想的 pH 值作用环境,故其抑制胃酸分泌速度和强度、缓解临床症状速度以及根除 HP 均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质子泵抑制剂,其通过H+-K+-ATP酶的抑制减少胃酸分泌等,能有效的保护消化道粘膜的进一步损伤,进而有利于病变部位的修复好转。较奥美拉唑而言,两种药物均有一定的治疗疗效,但雷贝拉唑能较短时间发挥作用,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痛苦并促进病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谢龙国.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9):2890-2891.

[2]黄莉馨.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57-58.

[3]刘洪亮.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1 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8):106-107.

论文作者:赵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4

标签:;  ;  ;  ;  ;  ;  ;  ;  

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赵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