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力评价_知识经济论文

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实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高校论文,实力论文,评价论文,人文社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全球化和知识化,其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这一点已被近年出现的西方经济增长所证实。美国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许多国家,近年来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调整,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知识人才倍受欢迎[1]。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这对在知识经济中起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高等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知识不仅包含科学技术,还有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由于知识经济依靠的是人类最复杂的功能——人的智慧,也即最重要的是创新系统,创新不仅需要高新技术、科学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即要有一个能够发挥创造性的社会环境。这样,知识经济不仅需要高新技术,同样也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解放思想、观念变革和推进社会进步中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社会科学的进步必然带来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因此我们在研究知识经济时,决不可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综观当代科学的发展,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比比皆是,形成了所谓的“大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是靠科学家个人的智慧劳动、或者单学科来完成某一项重要的研究,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优秀的科技人员,同样也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

高等学校只有进行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有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人才群体,包括研究、开发、信息、管理、金融、市场和意识形态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全套人才。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和整个组织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担负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重任的高等院校,其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标志其教育水平的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2]。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3],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陈旧的知识结构、陈旧的课程设置、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对发展素质教育是极大的制约,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中能否担当起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的重任,关键在于高校是否具有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关键在于这些名师和学术带头人是否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即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另一方面讲,高等学校的科学创新能力对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产业部门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也由于基础研究所需投资越来越大,造成产业部门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日趋减少,基础研究越来越依靠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基础研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知识经济的具体表现就是高科技产业化,而高科技产业化的源泉就是科学的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也就没有高科技产业化。同时,又由于高校具有人才、信息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客观上存在着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有利条件。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又有力地促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培养更富于创新型的人才创造了条件。因此,努力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国高校今后的发展及其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价,包含高校教学方向、教学改革、教学机构、科学科研队伍和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评价,最主要的方面是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评价。它不仅包含一所高校科技科研实力的评价,同样也包含一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的评价。对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评价,其基本的评价思想是一所高校对科研的投入状况、对科研的研究过程状况的评价分析。目前对高校的各类评价、评估方兴未艾,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为了使高校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建设新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巨大变化,如何支更好地完成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任务。如国家实施的“211工程”建设评估,国家教委所进行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合格和优秀评估,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审核评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和研究了此类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全国高校科技实力的评价问题,现仅就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向,选择国家教委社科司编写的1991-1996年《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4],用[2]文基本同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给出全国省区间高校的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同对全国高校科技实力评价时设置的指标体系一致,我们把社科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分成三个部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过程和科研产出。其中前两部分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完全一致,科研产出部分则根据两者统计的不同略有区别,在权重设计上也重新采用层次分析法给予修订,见表1。评价中数据处理和评价模型依然同[2]文。

2.评价结果

我们将评价结果分成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科研活动过程和科研产出四个方面,其综合评价结果列入图1。

虽然我们对全国高校科技实力和社科实力的评价所取时间相差一年,但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力资源实力评价结果的态势几乎同全国高校科技人力的评价结果一致,但经费评价和科研过程评价略有差别,因此导致最后结果排序有较大的差异。

从图1的第一图,北京、上海、湖北、四川、江苏、辽宁和陕西依然是人文社会科学人力高投入地区,相对而言,广东和山东的社科人力投入比之科技人力投入要高;社科人力投入较少的地区是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内蒙古、广西和新疆,同“八五”期间全国高校科技人力评价的结果一致。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动人员由1991年的139,578(当年统计学校为513所)人上升至1996年的221,785(当年统计学校为811所),年均增长达9.7%;研究与发展人员由1991年的56,270人增长至65,108人,年均增长达2.96%;其中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由26,294人上升至31,276.6人,比1991年增长了18.95%。从图中也可看出,虽然人力高投入地区与低投入差异不十分明显,但6年中社科人力投入的波动状况在许多省市区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甘肃、新疆、陕西、上海等省市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天津、山东、湖南、福建等省市呈忽高忽低现象,反映了这些省区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平衡现象,也反映了在这些地区高校中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的变化。

从图1的第二图,6年间北京、江苏、四川、湖南等省区的高校一直保持经费投入的均衡状态,浙江、上海、湖北、广东等地区微呈上升状态,其它地区基本呈波动现象,波动情况较人力投入幅度要大。经费投入状况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成果代表着高校的知识生产,而知识的生产同知识的扩散与应用同等重要,因此,要想发挥高校在知识经济中应有的作用,必须保证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

图1的第三图反映的是各省区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过程的情况,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省区社科科研的活跃程度。它们的排序几乎同经费评价的排序一致,稍微有些小的变动,异常点是甘肃省,它在经费投入评价中居全国各省区高校的第14位,但在科研过程评价排序中则居第22位,成为活跃程度较低的省区之一。

图1的第四图,反映的是各省区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产出的情况,也是各省区高校人文社科的创新能力具体反映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省区的波动都很大,高产出地区基本同各省区高校科技产出区,依然是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江苏、四川(科技实力排序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四川、山东,见[2]文);低产出地区排序位次同高校科技实力排序几乎一致;但中产出地区两者之间的排序则大不相同。从中反映出高科技产出地区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高产出地区,二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也反映出各省区高校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产出各有侧重。

综上,我们在图2中给出1991-1996年全国各省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力综合评价,并在图3中给出“八五”期间全国各省区高校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实力评价的对比情况。

标签:;  ;  ;  ;  ;  ;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力评价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