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探析论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探析论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探析

王凯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成了当前体育院校面临的一大重任。如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能力提升,该研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及原因,并指出可行的策略,从而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顺利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问题;策略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如此,我国体育事业才能够具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部门与机构需要重视挖掘当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相应的优化路径,进而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以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1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体育专业人才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与当代社会大众对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期待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具体而言,体育院校普遍重视体育技能训练却忽视了文化课程教学,这就使得体育院校的学生无法置身于正常的文化课程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与此同时,受到院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影响,学生自身也认为文化课程并不重要,因此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缺乏积极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体育训练中,使得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严重失衡。这一问题的存在,是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也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其一,在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的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念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拓展形成了制约。如在父母的观念中,体育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那些文化课程不理想,无法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努力学习文化课程,考取普通的高等院校,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体育院校的文化课教学条件与普通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管理。与此同时,当前体育院校招生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忍心让孩子进入体育院校接受高强度的辛苦训练,因此,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体育院校接受教育。

其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仍在探索当中。文化教育对于提升体育人才的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正因为如此,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成了体育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体教结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并未能真正地落实。文化课程安排较少,教师教学水平不足,体育训练随意占用文化课程教学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三,在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失衡导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之外,体育院校自身发展特别是体育院校科研能力、师资力量的发展,也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体育训练效果,体育院校就必须进行体育教学专项科研工作。但目前体育院校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却忽略科研的情况,拥有专项体育科研人员的体育院校占比不到1/3。另外,体育院校的教师一部分由退役运动员担任,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体育训练技巧,但是未曾接受过教育学、训练学、心理学等教学相关的专业训练,并且不了解科学体育训练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训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基层教练员还可能同时担任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负责的工作比较繁杂,很难将精力全部集中在体育教学方面,更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教学科研工作,无法学习和研究最新的科学训练方案,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完善各个层级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体制,明确其招生标准、训练内容、考核标准,让各级体育院校能够更为有效地配合,让体育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安排,以更为有效的教学安排,让学生能够逐步接受不同难度的体育训练,从而切实提升体育技能,以此来让各层级体育院校切实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体育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应当转变以往枯燥的体育训练的模式,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从日常表现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发展潜力,从而选择那些技能水平高、培育潜力大的学生,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做基础。最后,从目前我国那些成功的体育人才发展路径来看,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也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大力号召社会中的体育俱乐部、有条件的个人家庭,投入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事业中来,聚集更多理论,为体育人才培养注入活力。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吸引社会中更多的体育人才,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体育教育投资,拓宽体育人才培养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和体育院校的资金压力。

2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

2.1 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

对照组中,4例恶心患者,3例呕吐患者,3例腹痛患者,2例皮疹患者,1例腹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是12.03%;研究组中,有1例恶心患者,2例呕吐患者,无腹痛、皮疹及腹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8%,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优化体育项目布局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体育项目不胜凡举,其中有些项目属于优势项目,但也有一些属于弱势项目,同时还存在潜力项目,在未来的体育事业发展中,针对优势项目应当努力保持,对于弱势项目,应当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加强体育人才的训练和培养的力度,而对于潜力项目,则应当加强发展,增大其优势,从而为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做好充分的人才梯队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把每一届奥运会作为一个培养周期,建立起从地方到国家的体育人才培养层级,并且针对不同层级的体育学员、训练内容等方面都要加强管理,实现体育项目布局的优化。在开展训练期间,应当有专门的督导人员对体育训练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采取适当的奖惩方式,激励参与体育训练的师生,提升教练员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信心。

体育教学选材,是保证体育训练成功的前提,科学的体教选材能够针对不同体育学员的素质进行个性化的训练,从而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率。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体育学员成长规律和训练规律的研究,制定符合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育技能基础学员的选材标准,从而保证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体教选材方案能够被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为体育院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体教选材评价体系,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于体教选材的不利影响,将选材的结果和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记录到教练员的档案中,为之后对教练员的体育教学工作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2.3 提升体教选材和训练水平

在365天的摄影项目中,每天都用单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可能很困难。但随着一张张新照片加入到这场挑战中,你讲述的故事就不同了:每天新增的照片都可能会充实你准备用一整年来讲述的故事。

创新性体育竞赛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体育院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学校能够为体育竞赛体系的构建提供专业的体育知识和相应的体育器材、场地,家庭的支持是学员能够参与体育竞赛的后备力量,社会上的企业、团体的人才、资金支持,是体育竞赛体系构建的强大推动力。通过各方力量的融合,建设起具有创新性和无限活力的体育竞赛体系,让学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从竞赛活动中,感受体育赛事的氛围,总结比赛中的经验,并且锻炼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员的素质,让学员逐渐地成长为体育技能强、心理素质好、有丰富经验的体育后备人才。

2.4 构建创新性体育竞赛体系

第五,共享经济模式强调了对过剩产能的重新挖掘、发现与再利用,最大化实现了过剩产能的经济价值,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共享经济模式中过剩产能是其运作必要基础。

2.5 加快体校建设进程

体育院校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必经的道路。首先,国家应当从政策角度出发,明确各层级体育院校建设的相关标准,使各级院校能够针对自身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建设筹备。其次,体育院校应当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安排体育训练的内容、强度、时间、项目等,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最后,体育院校应当重视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聘请专业的文化课程教师,加强文化课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体育知识和技能且文化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

主要体现在强化政治把关、内容把关和编校把关等三个方面,实现全流程、多平台的有效把关,切实提升网络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有着30多年历史的财经期刊《智富时代》办刊人在实施媒介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主管主办单位及其属下企业的网络信息宣传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为农垦企业和社会大众服务,在确保传统期刊媒体内容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拓展多元网络媒体平台,严把网络平台信息质量关,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破解国企党建“四化”问题以及为社会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创业致富信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值得参考借鉴。

2.6 做好体育人才就业安置工作

做好体育人才就业安置工作,是消除体育人才及其家庭后顾之忧、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生源来源的重要举措。从退役运动员角度来看,虽然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在不断完善,但许多运动员对自身未来发展具有个性化的期许,这则促使退役运动员在对就业方向的期望方面呈现出了差异性。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可以引导退役运动员对自身就业能力做出考量,根据自身就业意愿开展自主就业,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针对退役运动员就业意愿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而确保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能够与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服务需求实现良好对接。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国有必要针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通过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优化体育项目布局、提升体教选材和训练水平、构建创新性体育竞赛体系、加快体校建设进程、做好体育人才就业安置工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健.“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以湛江为例[J].内江科技,2019,40(4):136-139,129.

[2]张健,熊焰,陈立.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1):14-17.

[3]王骞.新常态下我国竞技非奥运项目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2):79.

[4]杨蒙蒙,吴贻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博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1-16.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1(a)-0105-02

作者简介 :王凯(1990-),男,天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行政学。

标签:;  ;  ;  ;  ;  ;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