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挑战与对策:网络传播和青少年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网络传播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初,因特网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成为继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 媒介后的第四大媒介。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 生 存方式。网络及网络化所形成的网络数字空间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结构。它必然深刻 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即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 作用,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化的环境有两个: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后者 是由大众媒介所构筑的。在现实环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施化者是确定的、真实的;在虚拟 环 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施化者多是媒体人为制造的虚构的形象,真实性不强。但是目前的网 络与传统媒介又有所不同,传统媒介传播是一种机构传播,是以点对面式的单向传播为主, 其专业化、集中性较高,它们由少数人控制,极少数人决定了大多数人接受信息的倾向及其 意义构成,受信者的主动性小;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匿名性、无地域性、无中 央控制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同传统媒体对社会化影响相比,网络世界中的施化者的真实性和 确定性更小,而虚拟性、不确定性更强;受化者的被动性减小、自主性增强。网络所形成的 数字空间或称“虚拟社会”将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力量,它对 青少年传统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1:社会对社会化过程的控制减弱

网络的无地域性和无中央控制性,使得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在网络世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惩罚性和强制性不再存在。网络所构筑的网络社区也不同 于现实中的社区,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群体。在网络社区中所有的社会角色都具有匿 名性,施化者也不例外,其真实身份和地位难以确认,网络上施化者的匿名性及网络的无中 央控制性使得社会组织对网络媒体的控制减弱,传统的过滤器和把关人的作用对网络而言变 得形同虚设,垂直约束力锐减,社会支持结构趋向扁平化。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可能游离于 正向社会化场之外,社会化正确导向的控制变得比较困难。

挑战2: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

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 念 、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但是无主权控制的网络使得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家所共 享。因特网起源于美国,它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使它成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 网上的语言也主要是英语。有资料表明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 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7%。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 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 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并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美国凭借 其技术优势,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那 些世界观尚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他们 固有的文化品格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因特网所蚕食,其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 也慢慢地被消解或被同化。在我国,今天若问起青少年,中国文化代表有哪些,他们当中知 之 者恐怕甚少;可是若问起美国文化,他们则能说出一大串:浪漫迷离的好莱坞影片;自由豪 放的西部牛仔;便捷卫生的麦当劳;技术超群的windows和Internet等等。

挑战3: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泛滥

互联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 息景观。它既能向人们提供有益的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同时也能向人们提供一 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或者是带有调侃、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 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美国是网络世界真正的主导国家,可是据称,电脑色情(cyb erporn)行业在美国目前已形成每年数百亿美元的产业,有足够的实力与现今世界电脑行业 的“列强”抗衡。1994年第一部进入互联网的电子图书就是以性为主题的。目前,形形色色 的照片作品,X级影片的音像剪辑镜头等等在互联网络上大肆流通。早在1995年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18个月的调查,提出一份名为《信息高速公路 上的色情营销》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当时网络上的92万条信息、图片及影片中的淫秽的信 息内容、数量及节目提供者和消费者等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后,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青 少年是电脑色情的最大受害者。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接触了网上黄色或暴力信息后 , 很多人产生了性犯罪、暴力犯罪的动机或行为。有人对网络与青少年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 究,认为网络与青少年非道德化倾向呈相关性增长。

挑战4:对现实认识的扭曲

网络的多媒体性,使网络世界足以能以假乱真。正如弗兰克·凯尔奇在《信息媒体革命》 中所描绘的那样:“互联网通向千家万户,人们将在虚拟的世界中攀登珠峰、跨越冰川,甚 至漫游侏罗纪的恐龙世界,一切可感的世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塑,网络世界亦是真实的世界 。”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彻底模糊了幻境和真实的区别,以至于人们认为它比现实 更真实。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网络给青少年提供的多是角色行为方式,却没有提供与之相适 应的社会规范。当人们将虚拟的东西实质化时,对现实的认识的扭曲也就开始出现了。如果 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带到现实中来,这就将搅乱现实生活。《扬子晚 报》(2000年3月7日)报道的韩国光州14岁杨姓学生杀弟一案就是一例典型的将现实世界与虚 拟世界混同而出现的一场悲剧。

挑战5: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个人主义的膨胀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台PC机外加其他一些设施,就可以进入因特网系统,可以通过因特 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尽管网络无中心散布式的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 成为可能,人们由于有共同的利益表达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使得“天涯 若比邻”,但网络中人际交往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相 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 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 ;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紧张、孤僻与冷漠则乘虚而入。他们害怕与周围的人们交往 ,使得“比邻”亦“天涯”。一些网民内在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一旦离开则显得 无所适从、烦躁不安。整个人呈现出电脑化、网络化、非人性化状态。

网络化使青少年社会化的“受化”方式明显改变。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同个体接受 的社会化的信息大体一致,具有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特点,青少年社会化始终是在被 动的状态下进行的,主体的选择性较小。而在网络互动性、无主权性及网络身份匿名性的情 况下,个体容易摆脱传统权威的束缚,在对社会化内容的选择上青少年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在网络上无论是传出或接受,青少年追求的是自己的个性,满足的是个人的兴趣,而淡漠的 则 是集体的精神。对个性和个人的需求追求得太多,最终会导致个人意识的极度膨胀。

挑战6: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共同发展的失衡

青少年社会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体能、心智、道德品质和科技素质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网 络所构筑的网络世界摆脱了对自然及其规律的依赖,实现了对现实生存世界最大限度的突破 、延扩、补充以至取代。无主权控制的网络给了人完全自由的空间,因而当人们置身于这个 世界时,他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和思维来感知虚拟世界,接受人类业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学会多 种技能。网上强大的信息源可以大大缩短人们传统社会化获取有关知识技能的过程。目前, 掌握因特网技术的大多为教育、科研、管理、电脑相关行业及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往往是拥 有最新知识技能的群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网络科技意识过度扩张,科技决定论思想膨 胀,再加上前文所提到的个人主义、内在的孤独感、对现实的背离,使那些人缺乏社会理想 、人文关怀,只把科技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唯一尺度。历史传统、政治理想、道德 在他们那里皆抛之于脑后,民族的、传统的、艺术伦理的意识逐渐消解。在现代高科技社会 中,电脑黑客、网络盗窃和电子数据交换诈骗、网络报复等,无不是一些所谓网络精英所为 。

决 策

网络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妨碍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 的消极影响,使网络运行进入理想化状态,要做好这样的工作,需要从科技应用、社会控制 、个人网络媒介素质和道德的培养上加以探讨与研究。

网络传播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国际互联网支撑的。因此,首先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来预防 网络传播中的不良意念和诱导劣行的信息。如运用科技手段研究出能防止和过滤诽谤政策、 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软件监督系统,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建立发挥正向舆论的网络信息 平台,加强网络社会化的监督和引导。1995年5月国际环球网联合会公布了一个名为“互联 网络内容选择平台”的软件,利用这种软件可剔除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限制调阅互联网 上 的不健康内容。在我国,目前由公安部啄木鸟杂志社会同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局、中青创业集 团推出的“网络警察110”软件,也具有类似的功能,这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其次,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控制与 监督。从各国实践来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制订相关法律和措施。我国在被国际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正式批准接入之前,就于1994年2月1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 全保护条例》,其中第11条对进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了“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 使用单位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规定。随后于1996年2月、1997年12月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安全保 护管理办法》,对从事国际互联网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作出了规定。新《刑 法》也规定了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新加坡于1996年3月也颁布了管理条例,禁止色情内 容和容易引起宗教和政治动荡的信息传播。通过对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可以减小影响青 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因素。但就目前从全球观点来看,仍显得不够,网络信息传播的瞬时性、 隐蔽性和跨国界性,大大削弱了外在制约的力度。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有效 的控制网络信息的自由流通是给每台电脑派一个警察站在旁边监控”。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 能做到。

笔者认为在目前社会控制、网络技术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 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重要的是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媒介 素质教育。所谓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网络媒介批评能力 ,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只是一 种虚拟世界,它不是一片净土,那里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使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中铺天盖 地的信息时,具有识别优劣、选择、借鉴、吸收信息的能力,从而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的发 展。但在我国当代社会教育系统内容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教 育中,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上教授学生学习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 教育着眼于“从娃娃抓起”,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应成为当代网络教育的新课题。另一方面, 着力于青少年道德的培养。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网上的任何人同时是发信者也是受信者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不道德的传播行为及接触不良信息的行为都难以预防,外在的力量 难以发挥传统的约束作用。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要侧重于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 育 。培养出以“慎独”为出发点的遵守网络公共规则、实践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从而以道德 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杜绝不良的、恶意的网络行为。网络媒介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增 强青少年对网络毒素的抵抗能力,使他们从内在自觉的角度,

树立起一种自我保护、自律 自求的理念。

标签:;  ;  ;  ;  

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