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中的意识问题论文_王超平,冉楠轩

关于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中的意识问题论文_王超平,冉楠轩

摘要:大脑的本质与人类的行动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始,便受到二元论的影响,“身(行动)”与“心(心理)”便相互对立,从科学心理学构造主义的建立至机能主义,着眼于人的思维与意识进行心理学探索。然而自从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主导学科发展起,只有行为才能成为站得住脚的研究素材,期间长达四十年的垄断,压制了意识的价值和对心理结构的研究。直至认知心理学的逐渐壮大与强势,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恢复了对心理意图的重视,以计算表征为核心的认知计算主义逐渐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其机械性的缺陷也日渐显露。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关于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中的意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中的意识问题;人工智能

引言

多元挑战催生了新认知观(4E)的兴起,尤其是具身-生成取向对于心智的理解,肯定了身体、环境、行动在心智活动中担当的角色,认为机体并非被动地获得世界模型并加以表征,而是在环境中通过具身行动创造着经验。自此,认知与行动之间的这种“分裂”和“失衡”的对立局面急需化解,共同承担起心智经验的必要构成。这一联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行动引导价值。

1、意识的结构

通道意识是意识的认知功能,用来推理和控制语言与行动;现象意识是纯粹经验,没有或极少有认知成分。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试图解释现象意识的这两种特征,它从四个层面着手①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②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主体正实质地拥有它。如看到天在下雨,我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天在下雨”,“我”拥有“天在下雨”的表征内容。③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了主体拥有它。但表征者自身不作为意向对象被表征。如盲视患者表征了对象,但自我并没有意识到,缺乏自我表征。④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了主体实质地拥有它,而且因此也表征其自身。如我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天在下雨”,并且进一步表征自己“表征了天在下雨”。⑦心灵哲学对“表征”的理解很多元化,主要的表征主义可归结四个层面:第一,在基本层次上,对质性的觉知不包含或不依赖概念,完全是经验特征。第二,对质性的觉知由表征支撑或由表征构成。第三,质性特征是关于外部对象的属性。第四,质性特征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⑧在表征主义看来,看到天在下雨是一阶表征,对“看到天在下雨”的表征的再表征就是高阶表征,因此高阶表征理论蕴含着自我表征或自我意识。现象意识的主观特征是高阶表征内容,它需要高阶思维,具有经验概念或语言能力。

2、“意识”与“自身觉知”和“自我意识”的区别

这里应当从一开始就在术语上完成一个刻意的区分,因为在相关的通行英语术语中,“自身意识”、“自我意识”、“自身觉知”这些概念往往被当作同义词使用。在德文的哲学与心理学文献中①以往常常使用的“心灵生活”相当于英文中的“心灵”,而“意识”基本上与英文的“意识”同义。但英文的“self”的含义并不像德文的“selbst”那样单义地是一个指称代词,而且也可以是而且常常是一个名词。德文用“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来表达的本质差异在英文中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自身”与“自我”混淆在“self”概念的多重含义中。也正因为此,当利普森宣称要将“这些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算法和机制”时,他很可能并不知道这里的模糊概念“self”应当意指什么,而且很有可能也不知道“awareness”应当意指什么。因而这个状况下完成的“self-modeling”也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且在每个人那里引发不同的理解。许多欧陆哲学家都区分自身意识和自我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前者是非对象性的,后者是对象性的。我们可以举思想史上的两个案例来加以说明。其一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这是对最终确然性的把握。一切都可以怀疑,唯有怀疑本身无法怀疑。怀疑是思,我怀疑,所以我在。我思故我在。

3、人工智能建模是心理学发展的心灵哲学

3.1理论基础是常识或民间心理学

而这种心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心理现象的错误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和动力学。不加批判地利用这种资源,将把人工智能的理论建构和工程实践引入歧途。我们知道,民间心理学又称常识心理学、意向心理学。它是科学心理学的出发点和批判反思的对象。由于这种心理学知识为每个人持有,故称常识心理学。由于它主要是诉诸信念、愿望、目标、意图等意向状态来解释和预言行为,故称意向心理学。信念之类的状态之所以被称作意向状态,是因为它的根本特征是意向性,即有对外在事态的关于性、意指性。而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意向性及其自主性特点,又是因为它们后面有一个自主体。由于自主体具有如此的根本性,因此一直是心灵哲学家、认知科学哲学家反思批判的对象。从人工智能对自主体的实际研究来看,许多人认识到,建立关于自主体的模型,就是建立关于信念等意向状态的模型,而这又是真正让智能自主体具有名副其实的自主体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建模所依据的基础可靠,或在本质上是错误的,那么再好的想法、再大的付出都将无济于事。我们这里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有这样一个新的走向,即一直在对民间心理学做严肃的反思,如探讨这种常识的解释图式与科学心理学的解释图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它的未来的命运是像取消主义所说的那样被科学无情淘汰,还是像一些自然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被批判地保留。联结主义的诞生为这一争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强化对心理诊治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历史上各种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大多是围绕心理现象本身做出研究,心理实践效果倒是放在其后。实践效果似乎成为心理学家们心理学研究的“附带产品”。例如精神分析理论注重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划分,对人格进行解剖。这些都是对心理现象本身的研究。至于精神分析法的实践效果,倒并不是弗洛伊德重视的。只是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精妙,所以后来才成为比较流行的心理诊治方法。笔者强调:我们应该强化对心理咨询及诊治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3.3人工智能向心理学的颠覆

人工智能向心理学的入侵,最初的那扇门是心理学家特别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家们自己主动打开的,谁让你附和某些心灵哲学家们也去高喊什么“认知即计算”“心理即计算”呢!其实,抛开计算不谈,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关系其实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因为在对心理活动之过程及其机制的解释上,人工智能与脑和神经的解释力乃是半斤八两,也是帮不上“心理”多少忙的。但他们随着各自技术上的进步,又都自恃有能力继续向心理“挤压”。如人工智能得益于两大进步: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超大数据集的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就可更有效学习,于是出现了“深度学习”等新技术。

结束语

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游刃有余从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心理咨询生涯中不断渡过激流险滩,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段一鼎.当代心理学哲学视域中的情绪问题探析[D].山西大学,2017.

[2]郭一裕.托马斯·里德的心理学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7.

[3]姬毓.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舞蹈创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7.

[4]江离乡.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J].知识文库,2017(10):16.

[5]徐瑞阳.意识概念的科学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王超平,男,四川广安,(1998.1.3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冉楠轩,男,四川遂宁,(1997.7.2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论文作者:王超平,冉楠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关于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中的意识问题论文_王超平,冉楠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