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来管理城市?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来管理城市?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应以什么样的理念管理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以论文,理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管理是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巩固深化城市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是综合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经济发展能为城市管理提供财力保障,卓越的城市管理又能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也是生产力。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城市管理的理念值得参考和借鉴。

“经营兴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开发利用好城市公共资源,为增加城市管理经费开辟新的渠道,达到“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目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所谓“经营城市”,即以城市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中可用来经营的资源和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走以“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运作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对城市发展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经济价值有效利用的要求,日益被城市管理者接受。

“人本和市”。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重点应当从重物质设施的布局转为重人性化管理。人是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要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以更好、更多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城市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想方设法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让更多的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以求整个城市长治久安,实现持续均衡快速发展,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尊重人,服务于人,归属于人。市民作为决定城市发展和进步的主体,理应成为城市管理的归属,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公众谋市”。公众参与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没有广大城市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十分高昂,城市管理的效率将非常低下。让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其实也是政府赋予公众民主权利的一种行为。公众参与突破了以往政府包揽各项社会事务的状态,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这里所谓的公众不仅仅是个体的市民,还包括民间组织(如社区的社团组织、公益性学术与评论组织)、营利性组织(如房地产开发商)、专业服务性组织(如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中介公司)等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公众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城市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部门是难以管到位的。只有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

“科学管市”。科学管理城市,城市才能高效运行。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是城市管理领域盛传的一句话,这一方面说明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城市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而管理则是长期性的。特别是当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管理被推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要按照“责权统一、事权财权统一、管人管事统一”的原则,遵循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管理手段法治化、管理服务高效化、管理过程社会化和管理目标长效化的“七化”改革思路,制定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长效城市管理机制,从而达到高效管理城市的目标。

“数字化市”。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是信息化管理。从信息角度看,城市管理是以基本信息流为基础,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馈、处置、指挥、协调、控制,以维护和强化城市功能,满足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数字城市”是用信息化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良好途径。“数字城市”,通俗地说就是将城市装入计算机网络中,即以城市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建设,其内涵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全市经济、科技、社会、环境、港口、海洋等信息资源,构建以地理信息环境、资源环境及社会和人文环境为背景的基础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成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运营、管理与服务新模式,逐步推进整个城市实现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立市”。文化与经济是互动发展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城市竞争力是由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支柱综合支撑而形成的一种合力,是推动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其中,经济力是基础性要素,政治力是结构性要素,文化力是综合性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大致可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城市的物质文化为见之于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表层文化,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信设施等。城市的制度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城市的精神文化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它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这是以人脑和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使各种文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名牌强市”。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实力的有力佐证。品牌经济是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品牌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置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城市标志和城市理念的确立,可以唤起市民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人们对名牌城市的关注、信任与忠诚感是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城市管理者应善于把握此种心理现象,全面实施城市“名牌战略”,在城市竞争中获益。

“市容魅市”。市容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沉淀,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集中显现。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社会风气、人的素质、文化氛围等要素,都可以通过市容环境得以体现。城市容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容管理是城市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当前,重视市容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共识。市容管理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城市居民的各种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采取立体化的管理方式:第一,对城区空间进行全方位管理;第二,在时间上实行全程管理;第三,实行规范的长效管理。

“环境秀市”。人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崭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对“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观念的认同,使得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城市的功能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市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中心、工作中心和居住中心,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人为最高准则,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完美融合,并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提供舒适、方便、可靠、安全的服务场所。我们要围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城市的生态建设步伐,使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体,使人类和自然健康共存、和谐相处。

标签:;  ;  ;  ;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来管理城市?_城市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