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络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舆情论文

发展网络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舆情论文

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情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1)02-0001-0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催生了网络社会,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处置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大事。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对网络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国内外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以及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在网络社会中正确处置网络舆情,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概况

(一)第四媒体——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在经过二十世纪后半段和本世纪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了和报纸、电视及无线广播等三大传统传播媒体并列的“第四媒体”。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互联网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宽带网民规模为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截至2010年12月,有94.8%的中小企业配备了电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92.7%的中国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网民和三分之二的手机网民以及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已“触网”,标志着我国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网络化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网民依赖网络来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互联网报告》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与客户沟通和为客户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57.2%的中小企业正在利用互联网与客户沟通及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42.1%的中小企业曾经利用互联网进行过营销和推广工作;商务类应用用户规模继续领涨。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年增幅48.6%,是增幅最快的应用。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的使用率迅速提升,更多的经济活动已步入了互联网时代。”[2]报告还称:“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1.9%,用户规模3.75亿,成为网民第一大应用。网民手机网络应用继续发展,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仍位居首位,达到67.7%;手机新闻和手机搜索分别以59.9%和56.6%的使用率分别排名二、三。”[2]从以上信息可知,通过网络进行的企业运营、购物、搜索学习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网民们所接受,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移动办公、下载和发表文章、阅读和定制新闻、购物和视频聊天,并可以通过搜索门户、博客和MSN、BBS等获取信息,互通电子邮件,开展专题讨论,进行多人实时谈话等网络活动。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在为人们的网络化生活方式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网络化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特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表述,一般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言论和网络论坛(BBS)及它们的跟帖等来集中显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互联网的网民意见表达呈几何式发展。网民通过门户网站、论坛、BBS、新闻评论、博客(包括微博)、聚合新闻(RSS)等发表言论,话题涉及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就社会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并随着对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和扩大,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并倚仗其传播优势对社会的诸多方面施加影响,甚至对国家执政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网络舆情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突出的特征:

1.网络舆情参与的全民性:由于互联网越来越高的普及率,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民众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互联网的无障碍连接使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网上意见表达也是无障碍的,表现出网络舆情参与的全民性。

2.网络舆情的即时性: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是多线的即时性传播,网民在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已经实现了互动的即时性,微博的使用更彰显了这一特征。因此,网络舆情的发生也是即时性的,并可能随着网民意见的累积而演变成突发事件。

3.网络舆情的热点性:在网络上能形成网络舆情的基本上都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问题,大多数网民的参与并表达出对事件强烈的关注,这本身就足以说明该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和民意的普遍反映。因此,网络舆情能够为执政部门提供及时的民意和民情,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善政施政提供重要的信息源。

4.网络舆情的群聚性: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形成,是因为大多数的网民对某一事件或事态表现出集中的关注和意见表达,他们群聚在网络空间上发表意见,并不断地吸引其他网民的“眼球”。这种群聚性是把“双刃剑”,尽管有些网民表达的正确意见固然可取,但这种群聚效应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旦网络舆情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左右,就会误导广大网民,影响事态变化,干扰政府部门的施政,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网络舆情的难控性:由于目前互联网的信息监测技术和法规建设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一旦发生网络舆情,都会面临网络舆情的内容难控、发布难控、受众难控的问题。2011年1月25日发生在埃及的民众上街游行事件,很快就演变成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这是埃及政府遇到的危险级网络舆情了,因此逼使埃及政府采取行动,关闭互联网。“曾经被示威者用来传递信息的‘脸谱’和‘推特’F在27日晚已经无法登陆,同时受到干扰的还有手机短信服务和简讯服务。之后,互联网服务暂停。”[3]但这更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在控制了几天互联网之后不得不在2月2日恢复互联网,随之以总统的下台告终。很快,部分阿拉伯国家也发生民众上街游行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显示了其让人意想不到的威力。网络舆情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很值得进一步研究。二、网络舆情对党在执政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使政务民情传递沟通快速高效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级新闻网站、地方党政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等组成的多层次互联网传播系统,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渠道。如人民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网站,目前已成为互联网上最集中、最系统、最全面地宣传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网站,访问量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一些重点网站上的传播源成为传递政务民情的快速通道。如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强国论坛”和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发展论坛”等栏目以及各级党政网站,在网络社会中快速高效地沟通民情、传递政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非典期间,北京8家网络媒体从4月23日至6月24日旅游解禁,有关非典新闻发布累计达到11.67万条,共制作有关非典防治专题90多个,专题页面浏览量累计约9.03亿人次。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针对北京封城、飞机撒药等谣言,各网站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及时发布辟谣新闻,迅速稳定了社会和民心。”[4]政府正确利用网络使其发挥了快速高效沟通政务民情的作用。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通过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不回避物价上涨、控制房价、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真诚地解答有关政策,表达了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与决心,受到了网民的好评,凸显了领导人网络倾听与交流、网友网络问政释惑获得共鸣共振的效果。

(二)网络海量信息为执政善政提供了重要信息来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5]胡锦涛总书记率先垂范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网络社会的网络问政树立了典范。随着各地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网络为问政于民提供了重要渠道。网上报道:“2010年9月‘纵贯中南海——处所带领人和处所机构留言板’正式推出,在国内外媒体和网友中激起剧烈反映。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处所、国家主席、主席同志的留言跨越39 760条,给国务院总理同志的留言跨越41802条。”[6]“据统计,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跨越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有力化解了社会冲突。”[6]网络海量信息已成为党执政善政的重要信息来源。

(三)网络舆情话语权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从国际上看,2011年2月,一直对中国广播的美国之音拟终止对华广播,但保留美国之音中文网站,有美国媒体分析,未来美国对世界的宣传策略将更多地倚仗数字媒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宣称美国国务院已经成形的新理念是:通过互联网传播自由与民主。“我们希望这些工具能帮人们推进民主与人权。”[7]据报道,古巴政府组建了一支拥有大约1000名亲政府的“革命”博客作者的“大军”,通过他们发动了一场反异见分子的反击战[8]。可以预见,互联网信息传播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分量将会越来越重。而且随着世界多国开始组建信息化部队,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传播话语权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我们也亟须建立自己的网络舆情信息化队伍,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情的新形势。

从网络运行上看,网络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平台的同时,也带来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负面影响。一些垃圾信息的制造者可以在网上传播垃圾虚假信息,误导网民;或者发布病毒破坏网络系统,造成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有甚者,钻了网络监管的漏洞,进行网络色情传播和网络犯罪活动,破坏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凡此种种,都给党和政府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处置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2010年12月17日,在北非国家突尼斯,一位被城管逼上绝路的在街头摆摊的失业大学生自焚。这一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迅速点燃了民众的抗议之火,并导致了该国持续一个多月的骚乱,直至执政23年的总统被逼流亡,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威力。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报告中首次分析网络舆情:“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9]

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处置是否妥善已成为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标杆。原因在于网络舆情一出现热点,网民意见的集中表达很容易引发和激化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网络上强大的技术手段如人肉搜索等更让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无所遁形,互联网的传播放大功能很容易让事态扩大化,影响热点问题的发展和处理效果,一旦事态失控更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社会后果,这是执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时时予以关注的问题所在。因此,妥善处置网络舆情热点问题已是各级政府执政善政的当务之急。

三、正确处置网络舆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构建理政新平台

网络舆情虽然是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但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处置引导得当,可以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处置不当,会酿成严重社会后果。

把网络作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来建构,就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一是要建立网络传播准入机制。对连接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商进行资质认证,并要求信息服务商应承担起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及时做出处理,在源头上排除可能危害社会的信息源的发生。二是提供正确网络信息源引导网络舆情。以正确的主流舆论引导网民,让网络负面信息淹没在主流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等主流传播阵地应保证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高网络媒体宣传水平,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同时要组建和培训一支强大过硬的网络信息化骨干队伍,以确保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在网络社会得到贯彻执行。三是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论。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论很大程度上会左右网民的判断并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如果能够让网络“意见领袖”向主流言论靠拢的话,就可以起到让网民引导网民、网民教育网民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政府官员以实名开博客的言论,往往网民们会把他们视为“意见领袖”,就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能把自己视为普通网民,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网络舆情。四是科学处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宣传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很多备受关注的网络舆情所反映的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热点,因此,发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作用,可以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达到更好的舆论宣传效果。

(二)利用网络舆情凝聚民心,夯实执政基础

网络舆情的全民性和群聚性凸显了网络舆情有着大量民众参与的特点,如果对网络舆情加以利用,将会是一个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要通过网络舆情凝聚人心,首先是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民族文化传承阵地。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当前网络传播呈多元文化发展,多元的网络信息会直接影响和左右包括全世界网民在内的受众者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想见,没有一个强大的网络文化作支撑的国家,将会沦为世界信息强国网络信息输出的网络殖民地国家,这必将造成网络列强文化的入侵和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弱化。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一旦被列强国家的文化所主导和殖民的话,这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将会因被蚕食而分崩离析,成为文化战争的战败国。更有甚者,国民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将会危及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治国理政。因此,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研究和培植,是网络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也是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的着力点。

其次是在网络舆情中正确处理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是我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10]。在网络社会,也要正确处理好涉及这五个方面关系的网络舆情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的关系更加和睦,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第三是利用重大活动制造网络舆情凝聚民心。我国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互联网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据报道,“网络媒体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网民了解火炬传递相关信息的第一媒体。近七成的网民通过网络了解火炬手、火炬传递历史及火炬传递区域相关信息,八成以上的网民均在网上浏览过与奥运火炬传递相关的在线活动的信息,并且91.6%的网民表示参与过或愿意参与相关的在线互动活动。”[11]而上海世博会“作为历史上应用互联网技术最多的一次世博会,世博会的网上世界则让更多人领略了无限精彩。据统计,平均每日的浏览量都超过了百万次。”[12]广州亚运会的口号“一起来,更精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起共襄盛举的决心和愿景,其凝聚民心的作用自不待言。在过去的十八、十九世纪,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之苦,现在能以举国之力承办世界级盛会,利用互联网来宣传国家社会取得的建设成就,可收鼓舞人心凝聚民心之效,将会更好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正确分析处置网络舆情,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特点要求我们要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处置工作,才能准确把握网络随时发生的情况变化,提高网络社会执政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分析,首先是要重点跟踪掌握社会问题的敏感高发领域。当前社会的敏感问题有以下几大类:涉及国家安全及民族感情的问题,住房教育医疗及收入分配等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及官员的腐败问题,司法公正等社会公共管理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敏感地区和人群的突发性事件,企业事件等。以上所列都是容易在网民中引发舆情的高发领域,应列为网络舆情分析的重点。如曾经在网络上热传的躲猫猫、日记门、强拆、富士康跳楼等事件无一不在以上的重点领域之中。

其次,要制定网络舆情的分级标准和处置预案。网络舆情容易演变成突发事件,因此应针对网络舆情发生的领域和事态的进展状态制定可行的分级评价标准和处置预案,以做到有备无患,一旦网络舆情出现便有应对之策。

第三,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执政施政反馈机制。发生网络舆情,必然有其发生的社会原因,应以网络舆情为契机,反思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更好地提高网络社会执政能力。如近年来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等光是食品监管领域就出现诸多事件,暴露出我们在执政施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这严重伤害了党群关系、政民关系,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并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四)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这些矛盾都会反映到网络上,使网络舆情很容易出现敏感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要研究和提高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技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形成科学可行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保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为各地方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并能够对预警预案及时进行调整,以妥善应对突发舆情,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打下基础。

二是靠前引导网络舆情。网络舆情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网络舆情一出现,应靠前引导舆情,占领舆论高地,掌握舆情主动权。新华网播发陈良宇被查处的消息后,网民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新华网“发展论坛”并没有因为这一话题高度敏感而回避,相反,论坛编辑运用以热引热的引导方法,在显著位置设置议题,及时、主动地组织网民讨论[13]。既消除了网民的疑虑和困惑,又能够把民心团结到中央的正确决策上来。因此,通过靠前引导舆情,能收到较好的舆论效果。

(五)联合国际力量打击网络犯罪,提升控网执政能力

有专家称:“目前世界上约有2 000万人具有网络攻击的能力”[14],相信这一人数还会在不断的上升。网络的无国界使国际黑客和网络犯罪可以在互联网上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给网民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应联合世界各国力量,打击国际黑客的破坏行为和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诈骗、赌博及销售违禁品等网络犯罪行为;抵制利用网络进行的不正当竞争和以损害网民利益为前提的商业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经营秩序。以树立政府作为网络社会管理者的良好形象,提升各级政府的网络社会执政能力。

网络舆情反映了广大网民所关注的问题和思想状况,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党和政府与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及时地把握、引导、利用好舆情,运用先进网络文化引导网民及网络舆情,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赖以执政的群众基础,树立良好的执政为民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成员庄汉文、周成等参与了部分内容的资料收集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03-11

标签:;  ;  ;  ;  ;  ;  ;  ;  

发展网络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舆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