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自我完善的伟大生命_文化论文

黄河文化:自我完善的伟大生命_文化论文

黄河文化———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自强不息论文,生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黄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表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兼收并容的恢宏气度、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这也是黄河文化长盛不衰、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之源。

●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批判地继承黄河文化的丰厚历史遗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之所在。

主持人:自80年代以来,一股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在国内悄然兴起,而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中,黄河文化又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欣闻你们三位对黄河文化有深入研究,你们参与撰写、侯仁之主编的《黄河文化》一书很受学界重视。今天就请你们围绕黄河文化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研究体会。

于希贤:侯仁之先生在抗战时期就萌生了撰写《黄河传》的想法,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迟迟没有动笔。1990年初,华艺出版社约他以“黄河文化”为题写一部发生和发展于黄河流域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的书。此后,我们都参与了这部书稿的酝酿和编写工作。我们的感受是,系统地研究黄河文化,既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科学开发,也有利于我们在世纪之交重估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积极作用。

主持人:黄河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陈梧桐:黄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大陆的三个阶梯,沿途汇入众多支流,东入大海。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暖和,土壤疏松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黄河文化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孙关龙: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但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包括长江文化、珠江文化、辽河文化、黑龙江文化以及青藏高原、新疆、云贵高原等地的民族文化等。只是由于黄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黄河文化也就代表了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的特点往往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特点。

主持人:黄河文化滋长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于希贤: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对黄河文化的滋长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墨家、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尤为显著。墨家主任重道远;道家主淡泊自守;儒家则主人力与自然的调合。墨家主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主与世无争,清静无为;儒家则主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墨家主尊天,事鬼,爱利万民;道家主顺应自然,轻松快活;儒家则主敬鬼神而远之。墨家主摩顶放踵以利天下;道家主个人主义,家庭观念淡泊;儒家则主群己合一,修齐治平。这些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就文化传统而言,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继承了夏文化的传统。道家继承了商文化的传统,商人的占卜术对阴阳家和道教影响很大。“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文化在继承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而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三代遗风,驰而复张”,正是周文化的继承者。秦汉以降,儒道墨等诸子学说及其新的阐释一直是黄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内核。

主持人:这样说,黄河文化就象黄河一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发展脉络又是怎样的?

陈梧桐:在旧石器时代,这里产生了蓝田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大荔文化、河套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下川文化等。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又产生了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龙山文化晚期,黄河流域开始跨进奴隶社会的门槛,出现了夏王朝。到了殷商时代,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在西周,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和融合,黄河中下游的夏商周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铁器和牛耕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奠立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石,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则建构了我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秦汉以后,中国建立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民族正式形成。黄河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从而跃上新的发展水平。尽管此后也几度出现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但黄河文化却并未因此停滞或中断,而是不断向前发展,并且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万里长城的修筑,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制陶、纺织、中医等技术以及兵法理论等,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关龙:由于黄河文化的兴盛发达和辉煌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都在黄河流域。虽然在五代十国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江南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北方,但是,直至元明清三代,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的许多成就在16世纪以前一直保持着世界前列的先进地位。可以说,黄河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成就也非常辉煌。

主持人: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于希贤:我认为黄河文化的以下四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一观念在距今60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的青龙白虎图象中就有反映。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取周边各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前几年《河殇》的作者指责黄河文化是封闭、保守的黄土文化,与西方的蓝色海洋文化相比,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孙关龙:《河殇》一出来就受到学术界同仁的一致批判。这是因为,他们用的是文学艺术的手法,从纯粹主观想象出发,而不是用学术研究的方法,从客观事实出发,因而他们的立足点就错了。具有一点中国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黄河文化从来就是开放的,虽然在明清两代有过短暂的某种程度的封闭特征,但无论如何,它不是黄河文化的主流和本质,也无从得出黄河文化封闭保守的结论。黄河文化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永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善于吸取邻近地区和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融汇贯通,增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早在商周时期,黄河文化已同北方草原文化、东南海洋文化等开展交流,当时黄河文化的代表作《诗经》中已出现“南海”(指今东海)地名,认识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规律。汉代,在张骞开辟横贯亚洲的陆上丝绸之路时,从广州、徐闻和合浦经南海至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通。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的代表作《水经注》则记有“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地,因名曰雒民”,这是说,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郡县之前,交趾(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已有雒田。雒田即骆田,指在江河出海口一带,用木桩作架,将水草、泥土置于架上以种植庄稼之田。木架随潮水上下,庄稼不致于被淹,故又称“架田”、“浮田”、“活田”。以上史实说明:1、中国自古就有海洋文化,只是与西方古代的海洋商业文化特征不同,中国海洋文化的农业特征更为明显;2、黄河文化并不排斥海洋文化,它不但记录有大量中外海洋文化史迹,而且吸收了海洋文化的很多长处。

陈梧桐:从隋唐至元末,中外交往更为频繁,中国境内也再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黄河文化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进一步向外传播。据文献记载,在唐代,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00个,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交往中心,经常居住的外国人数以千、万计。在元代,经海道与元朝交往的国家就有220多个,元大都聚集着来自亚欧各国的官吏、传教士、医生、建筑师、乐师等。中国的使节、僧侣和商人也频繁地往来于各国。唐元两代是继两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空前开放的朝代,四邻地区和外国的文化大量传入中原地区,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黄河文化。明清时期,统治者虽一度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但民间交往仍没有间断。因此,可以说,兼收并容、开放进取始终是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黄河文化这种宽容大度、敢于拿来的优秀传统,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主持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反过来它又深深地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当前,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黄河文化,才能使它更有效地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

于希贤:中华民族优秀的科学与文化是滋养民族生存、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子孙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前人留下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创造的良好基础,我们有信心把前人的基业发扬光大,有信心把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得更好。历史告诉我们,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丧失民族气节与精神,比丧失国土更可怕,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则是民族振兴的希望之所在。

陈梧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铸造了我们民族刻苦耐劳、自强不息、恢宏大度、兼收广纳、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性格。正是这种精神和性格推动着我们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像夸父逐日那样勇往直前,像愚公移山那样坚韧不拔,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文化兴盛于封建社会,其中有不少东西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和小农安土重迁的意识,带有一定程度的封闭保守倾向,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不仅有大量的精华,也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因而,我们今天在面对这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清理,区分精华与糟粕、主流与支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孙关龙:6000多年来,黄河文化以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百折不回的坚忍性格、兼收并容的豪迈气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构成为东方文化的伟大象征,并辐射全世界,现在很多西方学者都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人类文化建设的良方。因此,我们完全相信黄河文化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成果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积极作用。这里我只从人们谈论较少的传统科学思想方面略举几例:1、天人合一论中的大综合思想、协调发展思想,就远比西方的分析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传统的有机自然观及其实践(包括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有更长历史的四大家鱼混养技术等)对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有众多启示和借鉴作用;3、黄河文化中保存有大量的不间断的并有时间和地点的自然记录,如天象、地象、气象、水象、海洋象、动植物象和人体象等记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为历史时期各种自然史的重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讨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总之,黄河文化是一座非常丰厚的文化宝库,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宝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没有理由不珍惜。世界科学史巨匠李约瑟曾说:“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诚如斯言。

标签:;  ;  ;  

黄河文化:自我完善的伟大生命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