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现象——以英语日语借词为例论文_孙文慧

浅谈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现象——以英语日语借词为例论文_孙文慧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长春 130000)

摘要:语言是人类得力的交际工具,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语言的借用是不同语言接触的结果,借词表面借的是词,实则借的是不同的交流习惯。互相借用词语,可以促进双方的交流沟通。本文旨在阐述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主要的构成特点、借词来源及汉语中借词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借词 构成特点 主要来源 文化交流

语言是使用者在互相接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交流符号,其本身并不能进行接触。民族间各种形式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接触,这样就会导致互相借用语言成分。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语言作为互相了解的桥梁,人类接触会产生语言的融合,也就是词语的融合,其中,词语融合中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融合,也就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出现的词汇借用现象——借词。

一、借词的定义

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只有音和义都是从另一个民族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是借词。例如汉语中借自英语的词语: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借自日语的:欧巴桑—おばあさん,榻榻米 —たたみ等。借词是伴随着文化交流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在吸收外国文字时,要适应本民族的构词特点,从借词当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汉语由于特定的民族心理,对借词有很强的同化力,因汉语是表意系统文字,而借词一般都不是表意系统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表达功能的最大特征就是会意性,甚至连偏旁也大多是带有意义的独立体,所以有时只要通过对字面进行语言学分析,就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词的大意,甚至可以达到“望形生义”的状态。而借词最初的记录方式是表音字符,所以借词必须尽可能带上汉字表意化功能的标志,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对借用者来说,借词也是新词,这种新词都是随着事物和思潮的传入而借来的。民族间的接触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不断的互相影响,因而各种语言大多有数量不等的借词。借词进入汉语词库,这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借词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库,并且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借词的汉化过程及来源

总体来说汉语借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如:西域借词:“葡萄”、“石榴”、“菠萝”、“狮子”、“玻璃”等;印度佛教借词:“佛”、“菩萨”、“罗汉”、“和尚”、“袈裟”等;蒙古(元代)借词 “胡同”、“站”、“蘑菇”等。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新概念从欧美大量输入,涉及专名、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及货币名称等比较专门的领域。“五四”运动前后,随着社会上译书办报高潮的掀起,英语借词大量涌入,使用新词语既是生活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人中的一种时尚。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音译、意译、借译、半音半意和音译兼顾。音译就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例如“cool”音译为“酷”,“bikini”音译为“比基尼”等等。由于借词在传入的初期以音译为主,记录借词的汉字都是表音的符号。如:“民主”起初由“democracy”音译为“德谟克拉西”,“电话”由“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后来,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使用习惯对听起来别扭的词语进行改造,于是借词慢慢出现了以形显义的意化趋势,即所谓的意译词。上述例子中“民主”和“电话”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这一点。再如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如:(superman)超人、(hot line)热线、(green card)绿卡等等,都是逐词素的意译。

此外,汉语中借词还有半音半意的合译词,汉语同化的作用和趋势更加明显了,如“芭蕾舞(ballet)”从“芭蕾”演变而来,“啤酒(beer)”从“啤”演变而来,此外,“芭蕾”和“啤”还可以作为语素进行组合,如“芭蕾鞋”和“芭蕾服”,“干啤”和“扎啤”。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较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golf+球—高尔夫球,sauna+浴—桑拿浴,另一类为汉语语素加音译语素,打的—打+taxi,小巴—小+bus,这类形式的表现能够满足人们“望文生义”的要求,也有助于大家理解借词的意思。而音译和意译合为一体的借词的出现,表现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如香波(shampoo)、维他命(vitamin)、可口可乐(Coca Cola)等词,汉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从而给人们了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语借词也是汉语中借词的另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翻译出版欧美等西方各国图书、杂志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新名词”。如“经济”、“哲学”、“社会主义”等等,其中有些词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

日语借词的大量出现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约100年间,大量日语词汇传入中国并融入到了国内的语言生活之中,变成了汉语的一部分;第二个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第二次日语词的引进高潮。

汉语中日语借词主要包括音译、意译、借形及混合类借词等形式。音译指根据日语词的读音,将其用相应的汉字代替,表现出来。如(かわいい)可爱、(いちばん)一级棒等。而意译词是指根据日本表达的内容用适当的汉语表示出来。如:(味噌汁)酱汁、(おでん)关东煮、(学園祭)校园节等等。借形词指将原本用汉字书写的日语原词按原样转写,读音是以现代汉语为准。这种类型的日语借词居多,例如:刺身、寿司、料理、花道、空手道等等。当这类词出现在汉语中并被广泛使用时,会产生是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字的错觉,因此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类借词。第四类就是混合类借词,该类词综合以上三种类型,兼有音译和意译性质。这类词的种类在汉语中并不是很多,比较常见的有:(カラオケ)卡拉ok、(ハローキティ)凯蒂猫、(優の良品)优的良品等。特别是日语中的假名“の”,在一些商标上或是宣传日本的小册子上经常看到,充分的证明了两国之间交流下词语间借用现象影响颇深。

汉语是一名博大精深的语言,通常接受外来词汇时,都会融合本民族的特征。如: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该词来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该词采取音译的方式,即兼顾了原本单词的发音,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进去,充分体现了汉语在接受外来词时特有处理功能。

三、语言交流背景下借词所承担的社会作用

语言是动态的,语言是对社会的记录,通过借词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民族从另一个民族学到了什么。佛教是在唐代时传入到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心心相印”“因果”“循环”等词语适时地被引进过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唐代时对外开放的状态及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世态。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上首先出现了表示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和科学之风便徜徉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里,经过人们思维的加工,现在有些词语人们已经认不出它们是借词,有些借词使用的频率较高,已进入汉语基本词汇行列。

此外,借词可以促进民族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填补汉语中反映外国文化词汇的空白,增强修辞效果,提高语言的表达功能。如:“hot dog”(热狗)、“running dog”(走狗)等等。在日语借词方面,日本由一个文化输入国向文化输出国发展,汉语吸取进来的日语借词更多着眼于日本社会。例如“封杀”这一词,原为棒球用语,现在表现禁止出现在公共场合,如某某演员被封杀了,不得参与任何电台节目或在电视上出境。“完胜”、“完败”表示的是完全胜利,完全失败,一般用于体育上。日语借词在汉语外来词里的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是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同时也能看出借词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汉语也对外来词的组成向着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和通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借词的引用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通过借词的表层来看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我们要取其积极的要素来促进我们民族文化朝着更前进的方向发展。

四、汉语中借词的演变趋势

英语借词作为汉语中借词的主力部分,在语言、文化方面均对汉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英语在近几十年里以词化形式借用汉语词语并收入词典的新词并不多,借用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在科技文化方面引进得多、输出的少,使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大于汉语对英语的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也将会提高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慢慢被各国所喜爱、模仿及借用。

日语借词作为汉语中借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的日语借词已经根植于汉语体系中并开花结果。随着中国文化的强盛,汉语的融合力将会越来越强大,汉语中会创造出更多新鲜、更具影响力的词语。汉语中的一部分日语借词,如: “卡哇伊”(可爱,好玩)、一级棒(最好,第一位)这些词流行的范围很小,即使是日语专业的学生知道其准确含义的也不多,在使用时间上是极不稳定的,恐怕难以持久。同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也会制约或影响语言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日语借词可能会停止使用,加上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会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词汇,将这些词取而代之。

五、结语

论文旨在通过对借词的解释,汉语中独特的对外来词的处理方式,汉语中借词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借词演变趋势,探讨在文化交流影响下,特别是语言交流的影响下,各民族语言的融合与创新。汉语中的借词历史悠久,传入的借词数量不可小觑。我们使用特有的汉化形式对其外来词语进行改造并融入汉语词汇,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语言的强大。随着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汇也将越来越丰富。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汉语将会作为一种受各国人民喜爱的语言,被其他语言所借用。但是,无论将来汉语是否能成为世界语,或是世界语言范围内最丰富的语种,仍要借用其他国家优秀的语言文化。因为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透过语言去欣赏他国文化,会使我国成为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国家。我们要对借词的引入保持乐观态度,并用汉民族的思维对其进行考验、完善,形成稳定的汉语词汇,打造一场完美的交流盛宴。

参考文献

[1]刘伶.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邵志洪.近二十年来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1999

[3]陈斯惠.从汉语中的借词看文化交流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

[4]张小平.2008.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齐鲁书社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作者简介:孙文慧(1991年—)女,吉林延边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孙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浅谈语言交流背景下汉语中借词现象——以英语日语借词为例论文_孙文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