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取向论文,运动员论文,青少年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5-03-20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15)05-0053-04 青少年参加体育教育和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是学习与队友合作、协商并解决道德冲突、发展自我控制、展现勇气和学习诸如公平、忠诚和毅力等美德的工具[1]。几乎所有层次的运动中都存在攻击和欺诈等不道德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的频繁出现不仅违背了体育运动的主旨,还会使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消极体验,从而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动机下降甚至完全退出体育运动。如何改善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行为,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许多政治家、教育家和运动心理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 目前,存在许多体育道德的定义,且大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备良好体育道德的人常常能公平、慷慨、关心和礼貌对待对手,尊重规则并在胜利和失败中保持风度、沉着冷静地行事[2-3]。20世纪末,随着道德心理学理论的成熟和发展,Vallerand等[4]提出了一个关于体育道德的社会—心理模型,并将体育道德定义为:运动员在运动中展现出的关心和尊重规则和裁判员、社会规范、对手以及对运动的完全承诺和对运动参与消极趋向相对缺乏的态度和行为。该定义包含完全承诺、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尊敬对手和消极趋向5个维度。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道德的这些成分进行了探讨,其中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最为盛行。Nicholls[5]认为,成就情境中存在2种主要的、独立的目标取向,即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个体的主观成功感依赖于其取向目标达到的程度。任务取向的个体从自我参照角度看:知觉能力和成功、技能的进步和任务的掌握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自我取向的个体从规范的角度看:感知能力和成功、超越同伴和战胜他人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成功就是要取得胜利,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许多研究从成就目标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成功原因,其中涉及特质性目标取向效应的结果表明[6-7],自我取向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得经济回报有关,且欺骗和采取非法有利因素被认为是体育运动成功的原因,相反,任务取向的个体把体育运动视为个人发展、培养社会责任和特定社会道德的一种场所。一些研究实证考察了目标取向与道德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Dunn等[8]对冰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高自我定向运动员更加赞同故意伤害行为,而不太可能尊重规则和裁判员,任务定向与伤害行为合法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高任务定向运动员表现出更加尊重社会规范、规则和裁判员。Lemyre等[9]对足球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任务定向运动员在尊重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员和对手方面具有较高的体育道德水平,而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具有较低的体育道德水平。 目前,我国关于目标取向与体育道德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把2种目标取向截然对立起来,未考虑到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仅仅单独讨论单一目标取向类型对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认识到2种成就目标取向在实际情景中复合体现于个体身上。Biddle[10]指出,单一目标取向和复合目标取向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Tod等[11]对橄榄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对任务和自我定向具有更加均衡认可的运动员具有更加成熟的道德推理水平。Boixadós等[12]发现,低任务定向和高自我定向男性青年足球运动员对粗野动作的认可程度最高,而高任务和低自我定向运动员对粗野动作的认可程度最低。基于此,本文以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2种目标取向复合体现认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目标取向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取向的差异,为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江苏省第17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以及体育运动学校各运动专项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动项目涉及篮球、足球、手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击剑、摔跤、柔道、散打、田径、体操和蹦床。其中男运动员140名,女运动员119名,年龄为12~20岁,平均年龄为14.85岁(SD=1.64);训练年限分别为5年以下(108人)、5~8年(87人)和8年以上(64人);运动等级分别为三级及以下(105人)、二级(80人)和一级及以上(74人)。测试中发放问卷300份,采取集中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回收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为86%。 1.2 研究工具 1.2.1 目标取向量表 采用Duda等[13]编制的《运动任务和自我取向量表》(The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 Sport Questionnaire,TEOSQ)。该量表由13个题目构成,包含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2个分量表,其中7个题目评定任务取向,6个题目评定自我取向。采用Likert 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有研究[14-15]表明,该量表的适用对象从青少年至高校运动员,且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是测量青少年运动员的特质目标取向的有效工具。本研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0.7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df=2.65,RMSEA=0.08,NFI=0.89,GFI=0.91,CFI=0.92,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2 体育道德取向量表 采用国内修订的《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扩展版(The Extended Multidimensional Sportspersonship Orientation Scale,EMSOS)[16]。修订后的量表由25个题目构成,含5个分量表:“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尊敬对手”和“工具性攻击”。采用Likert 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本文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74、0.78、0.70和0.7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df=3.26,RMSEA=0.06,NFI=0.90,GFI=0.94,CFI=0.93,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分析目标取向和体育道德取向各维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其次以目标取向为自变量,体育道德取向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Enter法);最后采用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One-way MANOVA)检验不同目标取向类型的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选用事后多重比较(Tukey post-hoc test)测试各类型之间的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员目标取向与体育道德取向的关系 2.1.1 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取向与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和尊敬对手呈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取向与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和尊敬对手呈显著负相关,与工具性攻击呈显著正相关(表1)。这表明高任务取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而高自我取向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

2.1.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员目标取向与体育道德取向之间的关系,以目标取向的2个维度为自变量,体育道德取向5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Enter法)。结果显示,任务取向对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和尊敬对手4个维度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工具性攻击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自我取向相反,对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和尊敬对手4个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工具性攻击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2)。这进一步表明:任务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高;自我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低。

2.2 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取向差异 由于任务取向与自我取向是目标取向中相互独立的二维结构,故只从单方面考虑两者与体育道德的关系是不够的,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在本文中,以任务取向得分均值(M=3.94)和自我取向得分均值(M=3.27)为分界点,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取向进行分类,得分高于均值的为高任务取向(HT)或高自我取向(HE),得分低于均值的为低任务取向(LT)或低自我取向(LE),从而将青少年运动员划分为4种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即高任务取向/高自我取向(n=66)、高任务取向/低自我取向(n=79)、低任务取向/高自我取向(n=73)和低任务取向/低自我取向(n=41)。 通过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检验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在体育道德取向的5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复合目标取向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单变量分析表明,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在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尊敬对手及工具性攻击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 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Tukey post-hoc test)分析表明,在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完全承诺和尊敬对手4个维度上,均表现为HT/LE>LT/LE>HT/HE>LT/HE,HT/LE与LT/HE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P<0.01);在工具性攻击维度上,LT/HE>LT/LE>HT/HE>HT/LE,HT/LE与LT/HE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由上可知,高任务复合低自我目标取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低任务复合高自我目标与低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 3 讨论 3.1 运动员目标取向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高任务取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而高自我取向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任务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高,自我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低。成就目标理论[5]认为,任务定向的个体从自我参照角度知觉能力和成功,技能的进步和任务的掌握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自我定向的个体从规范的角度感知能力和成功,超越同伴和战胜他人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成功就是要取得胜利,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本研究结果可以理解为当运动员以任务取向为主时,则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技能的进步或任务的掌握,他们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而不愿用欺骗或侵犯行为证明自己的能力,通过欺骗或犯规提升技能会破坏技能进步和任务掌握的价值过程。当运动员以自我取向为主时,则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居于前列,他们的目标是尽一切可能战胜对手,只有获得胜利才被视为成功,为了获胜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违反道德。 3.2 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差异 以往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存在任务和自我2种心理倾向,但已有的研究多把2种目标取向孤立看待,而较少认识到2种成就目标取向在体育运动中个体身上的复合体现,个体间仅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更没有深入探究具体目标取向类型与多维体育道德的关系。竞技领域研究已表明,运动员目标取向是2种目标取向的复合型,且不同复合型对运动员行为影响不同。本文将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两者加以综合考虑,以其得分均值为分界点,将目标取向划分为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高自我和低任务/低自我4种类型较为合理。 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不同类别复合目标取向型的体育道德取向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任务复合低自我目标取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低任务复合高自我目标取向与低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其原因可能是高任务复合低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主要寻求运动技能的进步和任务的掌握,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既力求尽最大努力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超越同伴和战胜他人并不重要,因而具有较高的体育道德水平;而低任务复合高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不太关心技能的进步或任务的掌握,主要寻求超越同伴和战胜他人的方法,为了获胜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因而具有较低的体育道德水平。 4 结论 (1)高任务取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而高自我取向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任务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高,自我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低。 (2)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取向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任务复合低自我目标取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低任务复合高自我目标取向与低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

标签:维度理论论文;
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的关系_维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