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未来几年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对长春市未来几年劳动就业态势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春市论文,几年论文,劳动就业论文,态势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创造财富,财富需要劳动,劳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转轨时期,把握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长春市劳动力人口的现状入手,根据人口的普查资料对未来几年内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作了预测分析,提出一些达到充分就业的建议。

一、劳动力的现状

(一)劳动力的规模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长春市劳动力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405.2万人,占总人口的63.1%。高于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60.01%3个百分点。如果按国际标准计算,长春市劳动力适龄人口(男女均为15~64岁)为444.7万人,占总人口的69.3%。同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长春市劳动力适龄人口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应该说长春市人口当前这种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在就业现状上,由于经济的发展,在业人口不断增加。1990年长春市在业人口为293.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为46.01%。到1994年长春市在业人口为316.7万人,总人口就业率为48.2%,比1990年上升了2.19个百分点。1990年全国总人口就业率为57.6%,长春市总人口就业率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尽管长春市就业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增长,但失业率是较高的,加上一定量的隐性失业,长春市劳动力供求平衡存在着供过于求的失衡。

(二)劳动力的结构

劳动就业人口在三种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长春市劳动力在三产业间的分布情况看,近10年来,三大产业社会劳动者比例分别在以下区间波动:第一产业比重居高不下一直在47%~50%间徘徊;第二产业比重在25%~28%之间波动,近两年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在23%~26%之间波动,近两年间有上升趋势,特别是1994年第一次出现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超过第二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情况,符合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规律。长春市劳动者在三大产业间的分布结构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1990年国内在业劳动力在三产业间的比重为: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60.0∶21.4∶18.6,长春市为: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49.5∶25.3∶25.2。但是和发达国家劳动者在三产业间的比例相比,优化程度相差甚远。

如果按着有关资料提供的划分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类型的标准值分,长春市仅就劳动力人口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正在逃离传统型向发展型挺进。如下表所示:

表1 划分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类型的标准值(%)

类型一产业就业人口(%) 二产业就业人口(%) 三产业就业人口(%)

传统型 50%以上 25%左右 25%以下

发展型 16-49%左右 26-40%之间 26-49%之间

现代型 15%以下 25%左右 50%以上

从长春市在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民生产总值部门构成比较上看(见表2),一次产业的产值比例明显低于该部门的就业比例,而二次产业的二者比例和一产业恰恰相反,三次产业二者的比例基本接近。一次产业两个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错位,最高年份为1994年达27.4个百分点,而且从趋势上看错位有拉大的趋势。由此可见,长春市各产业的在业人口结构转变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产出的增长与劳动力的投入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吸纳了绝大部分的新增劳动力,二元结构中劳动力的转移十分不明显。

表2 长春市在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民生产总值部门构成比较表

※资料来源:《长春统计年鉴》1985、1990、1994年

表3 长春市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编制

从劳动者教育水平构成上看,虽然长春市劳动者总体水平比全国劳动者平均教育水平高。但总体上看教育水平呈低度化。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全部劳动人口中,大学和大专文化程度占4.8%,高出全国2.11%的2.69个百分点;中专占3.7%,高出全国2.3%的1.39个百分点;高中占13.5%,高出全国9.89%的3.61个百分点;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两者合计占70.8%,比全国的69.91%低0.89个百分点;文盲和半文盲占7.2%,低于全国15.78%和8.58个百分点。(见表3)

从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看,在全部在业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很低。从199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中看,长春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占在业劳动者的9.02%(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我国各类专业人员占在业劳动者的比例为5.32%)。目前美国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为15%,法国为15.5%,原西德为13%,均高出长春市很多。这种明显的差距,一方面反映了长春市文化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春市经济结构低度化,知识密集型行业较少,在业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技术水平不高。

二、未来劳动力供求预测

预测长春市未来劳动力的供给,是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运用年龄推移法进行预测的。这一方法简单而且准确。

对于劳动力需求的预测,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准确的方法。为了准确把握长春市劳动力未来的需求情况,依据历史数据(劳动用工、国内生产总值、年投资额)我们建立了多种预测模型,经比较分析得出预测结果。

1995~2005年长春市劳动力供求比较(万人)

年份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需差

1995 440.0353 87

1996 446.8359.587.3

1997 450.9365.985

19984 56.8 372.484.4

19994 61.5 378.882.7

20004 65.8 385.380.5

20014 70.9 391.779.2

20024 76.9 398.278.7

20034 83.7 404.679.1

20044 90.4 411 79.4

20054 96.2 417.578.7

对长春市劳动人口的现状及未来供求情况的分析表明:长春市劳动就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几年内,都存在着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

三、劳动就业的目标选择

就业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未来长春市劳动力人口供求状况的预测表明未来十年内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面临着较大压力。选择一个合适的就业目标,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这应当做为合理解决长春市劳动就业的指导原则。

就长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而言,就业目标要扭转以往不计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投入和以“安置”为特征的全面就业,代之以经济效益的考虑。同时也应考虑到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市情,把社会效益放在相当的位置。遵循适度增长和用工最大的原则,以“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为前提,通过经济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配套措施的建立及完善,对劳动力供求的有效调节,逐步从“社会效益”型就业转化为“经济效益”型就业。即要从过去的“低效就业+在职失业”为特征的城市“全面就业”和具有庞大潜在剩余劳动的农村自然就业,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分就业”,这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不是指社会劳动力全部参与就业的全面就业,而是指存在一定合理失业率下的充分就业。可以描述为适度失业下的充分有效就业。用公式表述为:

充分就业=有效就业+合理失业

考虑到长春市居民对失业的承受力,以及目前实际存在的隐性失业、社会稳定等因素长春市政府在制定《长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2000年的城镇失业率确定在4%、2010年的城镇失业率确定在6%(1995年是3%),这是比较合理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失业率的适度提高是可以接受的。

四、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

据预测,长春市到2005年前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是,数量上劳动力供过于求,供需差额每年80万人左右。在结构上亦存在严重的失衡(目前的严重失衡对未来的影响的延续)。因而在劳动就业的总体安排上应一方面缩小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扩大劳动力需求,同时调整供求之间和供求各自内部结构来促进劳动力供求的适度均衡。

(一)缩小劳动力的供给

人们讨论劳动力供求关系时除了在谈总的劳动力供求之外,对于失业问题、用工问题的讨论经常暗含一个假定:农业对劳动力人口具有无限的吸纳性,因此在第一产业中不存在失业问题。这种假定具有相对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一般以城市市民而言,不对农民的失业做论述。下面是几点缩小劳动力供给的建议:

1、改革妇女就业制度,实行妇女自愿就业和阶段性就业。妇女是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过份强调男女平等,我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一直都很高,无论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和发达国家相比都高出许多。

实践证明这是不够现实的。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科技教育水平还不够高的条件下,妇女的就业水平、范围、程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在目前对妇女就业问题应该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应根据妇女的劳动素质生理特点等,合理地使用妇女劳动力。如果能适度减少妇女就业人数,对于抑制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增长速度、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向婴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有重大作用的。在这方面可以选择两种措施:一是实行妇女阶段性就业制度。对于孕期妇女实行较长时期的阶段性休假制度,离职期间的生活保障可通过妇女生育保险制解决。长春市1994年有职工1367004人,其中女职工为53973人,占职工部数39.5%。如果将孕产妇女的假期定为8年(孕期至孩子上学前),并假定孕产妇女占女职工的1/30(我们假定一位妇女只生一个孩子,在劳动岗位上30年而且生育年龄平均分布则每年30个人中有一位孕产妇女),则在一个完整的离职休假周期内(八年),每年将有143929人(539735×1/30×8=143929)暂时离岗。这将为增加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做出重大贡献。二是在有条件的居民阶层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女职工自愿离职退职,从事家政,成为家政妇女,增加家庭劳动供给,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一方面为需要就业的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福利。事实上,部分妇女自动离职成为家庭妇女,在某些高收入阶层已经开始出现,政府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从政策上予以明确和鼓励而已。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初等教育、搞好中等教育。经济建设需要各种职业素质的劳动力。社会充分就业的实现,一方面靠发展生产、不断扩大就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靠发展教育培训事业促进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平衡。教育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我们以2000年为例分析一下搞好普及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对劳动就业做出的贡献。根据统计资料,长春市2000年将有15~17岁适龄劳动人口199672人,这部分人正处于接受初中教育的年龄段,如果这部分人正常接受初中教育,将会在平均每年80万人口的劳动力供求缺口减掉35%左右的就业压力。长春市2000年有18~20年龄段的适龄劳动力人口322042人。如果按目前的升学率,在这部分人口中将有35%~40%的人分别在高中、中专业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人大约为:112714~128816人这将对就业减轻15%左右的压力。

由此可见、普及初等教育,搞好中等教育有力于抑制低龄劳动力人口进入劳动领域,在缩小劳动力供给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做出了贡献。

3、严格推行“双证”就业制度,从严把住劳动力上岗入口,逐步改善就业结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即推行凭“双证”上岗就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凭“双证”就业,就是对要求从业的城乡适龄青年、城镇失业职工、计划内临时工、劳务工和转岗、待业富余职工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自主择业。用人主体——企业在根据生产需要录用新的劳动力时,必须凭“双证”自主用人。

推行凭“双证”就业制度,是一项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措施,它不仅会起到缩小劳动力供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春市2000年18~22岁人口中除了约12万人参加中等学校学习之外,余下20万人变成待业人员,这部分适龄劳动人口已经取得了初等学校的学历文凭,按“双证”就业制,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专业不同培训时间不宜相同,平均可按一年计算,因此每年将有6万多人(20万人的1/3)参加培训,从而可以减轻就业压力8%左右。

4、严格用工管理,杜绝劳动力人口的机械性流入,避免长春地区劳动用工受到冲击。近几年劳动用工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用工现象,使本地区劳动用工受到冲击。特别是在建筑施工行业,几万人甚至近十万人的外来劳动力冲击了本地劳动力市场,也造成了对社会治安的冲击,这既有市场经济造成的劳动力流动,也有其它不良因素所为。应该严格劳动监察,杜绝不良因素对劳动用工市场的冲击,避免对本已严峻的劳动就业形成新的压力。

如果采取上述缩小劳动力供给的措施,教育一项大体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的数量是:47万余人,按80万的平均剩余劳动人口还有33万人需提供就业机会。如果不考虑隐性失业的释放,在4%失业率条件下,按400万劳动人口计算还有33-16=17万个劳动就业必须提供。如果实行妇女就业制度的政策将增加14万人增业机会,既使按10万计算,剩余劳动人口理论上只有7万人,这就大大减轻了就业的压力,只在扩大需求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有适度失业的充分就业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二)扩大劳动力需求

缩小劳动力供给来缓解就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治表的方法,而治本的方法是扩大劳动力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就业运行机制将从以往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制约型转向需求制约型,在这种运行机制中是需求约束和决定供给,供给从属于需求。因此要平衡劳动力供求,必须从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各因素入手,一方面扩大劳动力需求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结构,扩大劳动力容量,促使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

1、增加劳动力需求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解决就业问题要立足于发展经济,一定的劳动和资源、资本的有效结合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决定着一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有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非农业部门生产总值每增加1%,劳动力需求增加0.25~0.33%。我国从1979—1989年间,全社会非农产值增加1%,职工人数增长0.32%。乡镇企业产值每增加1%,劳动力增长0.38%。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0~8%的范围内,每增加两个百分点,劳动力需求水平上升一个百分点。长春市近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职工人数增加0.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职工人数增长0.37个百分点。长春市职工人数的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如果按照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方针,不考虑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劳动者人数的影响,那么按着《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计划指标,“九五”期间,二、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13%和18%,相应的可以推动职工人数增长2.08%和6.66%。如果以1994年职工人数为基数由于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带来职工数的增长,每年在1.7万人和5.8万以上,二者合计为7.5万人。这个目标基本上是可以达到的。

2、调整收入分配比例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人口就业,而又无须太多投资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收入水平上。在《纲要》中,关于生活质量的指标,长春市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在“九五”期间按现价计算平均年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这个指标与按不变价计算的二、三产业增长率13%和18%相比差距有些悬殊,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居民对失业承受力的提高。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之举,同时也可以校正资本排斥劳动力的产业格局,推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向同步转换方向趋近,从而扩大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为此,在产业战略的选择上既要注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在注意产业结构协调化。前者主要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对现有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来实现,后者则应理顺三大产业及诸产业内部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协调。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号三产业”,而要从资金投入开始做调整。长春市1984~1995年间第二产业累计投资188.7亿元,投资年平均增长29.2%,相对应的第二产业国民生产增长的13%,职工人数年增长2.2%。第三产业在1984~1995年累计投资101.4亿元,投资年平均增长12.9%,累计投资和投资增长率都低于第二产业,而相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6%,职工人数增长5.7%,均高于第二产业;另一方面长春市在全国35个城市中,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客观制约了第二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调整投资方向开始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做点实实在在的文章。

在向第三产业投资上,要根据第三产业的特点,把投资向集体、个体经济倾斜,特别要向有偿还能力的、有抵压或担保的个人倾斜,这在长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提倡和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第三产业。

4、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向海外扩大劳动力需求。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一年需要劳工2000万人,供不应求,香港对劳动力的需求差额是十分巨大的,每年仅从菲律宾就雇佣12万人。在1997年来临之际,我们应设法占领这个劳务市场。对独联体的劳务出口也是很有作为的,长春市对独联体的劳务出口起步较早,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中间经历了独联体经济动荡期,使这项事业受到一些影响,同时国内外贸部门在结算和资金占用、利益分成上比较保守,挫伤了劳务出口的积极性。有信息表明:独联体国家地广人稀农业单产比较低,而且有大片的土地在荒废弃耕,他们十分欢迎中国农民去承包耕种,另外独联体国家在远东地区的铁路部门,需要大量的建筑施工队伍去翻建和维修车站以及铁路员工的房舍。应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对独联体国家的劳务输出,简化国内手续,减少代办费和分成,加快结算周期,从而扩大长春市在海外的劳动力需求,以减轻就业压力。

标签:;  ;  ;  ;  ;  ;  ;  

长春市未来几年劳动就业形势分析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