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_思想品德论文

求真···_思想品德论文

求实#183;求新#183;求活——谈新编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实论文,新编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教材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以来,已经编写过三轮教材,全国约有20个版本。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适应社会发展与改革深化形势的要求,国家教委确定通过制订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科学规划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完成两个阶段整体衔接的任务,于1996年组织制订了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一套示范性的新教材,自1998年秋季开学后进行试验。现在,这套教材的单册(六三学制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册,五三学制的一、三、五、七、九册)已经编完,并经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双册也正在审查过程中。下面仅就这套新教材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教材建设与其它事业的发展一样,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尽可能地汲取已往各套教材的长处,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确定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德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认真体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充分汲取以往有关教材的长处,求实,求新,求活,力求便教利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作为教与学基本工具的课本,必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便于教师把握和讲述教学要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与一般文化知识课不同,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理想和信念,从内心产生遵循一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愿意把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此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学生不是纯粹被动的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持什么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感到课本上所讲的都是别人的事,或只是社会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而不是他们自身成长和做人所需要的,就会觉得与他们自己没什么关系,最多也只是当作一种知识或有趣的故事来学习,而不能与自己结合起来,那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既体现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在品德方面的要求,同时又体现了他们自身成长以致将来立足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感到课本上所讲的内容符合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才能引起他们接受教育的热情和主动性,才能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自己教育自己,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力求为教师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提供方便,这是我们编写本套教材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求实,求新,求活也是我们编写教材所追求的目标。在求实方面,首先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未来社会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实行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其次,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特点要全面考虑,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最后,还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以此作为衡量本学科教学实效的标尺。

在求新方面,首先,编写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要新,既要汲取已往教材的长处,又不能墨守成规,要注意当代教育的发展,注意用最新的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编写工作。其次,教材内容要有时代感,正确处理时代性与继承性的关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现代社会对未来一代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应注意把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传统美德中挖掘出适应时代特征的因素,从时代需要中说明传统美德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最后,形式要新,从课题、课文、插图到练习以及版式设计,都要有新的面貌。

在求活方面,不仅注意插图和版式要生动活泼,而更重要的是在课题的构思、课文的选材、文字的表述以及练习的设计,都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生动活泼,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套教材在注意汲取有关教材长处的同时,力求编出一些新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集体的、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和老师所讲的内容,既是集体、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所需要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由一个受教育的客体,变为受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的一些道理,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内部源泉。课本要努力体现这一要求,为老师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教学提供方便。为此,我们除了在课文中尽量体现外,还在每课的开头设置了相关栏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产生道德需求,在良好的情绪中进入学习。此外,还注意在课文的适当地方插入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品德内化的必要条件。如一年级的“爱护课桌椅”,开头设计了一个“试一试”栏目,要求学生不用课桌椅,站着写字。通过实践,体验到学习不能没有课桌椅,课桌椅是学习所必需的,是学生的好朋友,爱护课桌椅首先是他们自己的需要。有了这一初步的体验和情感,再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学校的课桌椅是供大家使用的,是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留下来的,如果他们不爱护,弄坏了,就不好用了。推己及人,现在的学生也要把课桌椅留给后面的小弟弟小妹妹,因此也要加以爱护。这样,就使爱护课桌椅的教育深化了,通过个人对物的关系,反射出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起到为他人着想的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层次性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编写教材的原则。对这一点,《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规定得相当明确。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尽可能把握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层次。如一、二年级的教材,在形式上坚持以图为主,逐渐图文并茂,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方面,突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虽然也讲一些道理,指明行为的道德意义,但比较浅显,着重指导行为实践。如尊敬老师的教育,一、二年级旨在使学生知道老师爱学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做,即怎样对老师有礼貌,如何听从老师的教导,以求帮助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在基本行为上尊敬老师。三至五年级的教材,在形式上虽然仍坚持图文并茂,但逐渐过渡到以文为主,课文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或典型事例讲明道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明理,分清是非,知道应选择正确的行为。如尊敬老师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老师爱学生,学生要对老师有礼貌,听从老师的教导,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事例进一步使学生懂得老师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和进步,教育学生要体会老师的辛劳,懂得尊敬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按照老师的教导和要求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这些道理的,也是能够这样去做的。

六年级教材在形式上采取夹叙夹议、以叙为主,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能做出正确的比较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如尊师教育,不仅使学生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老师工作的关系,而且更进一步使学生懂得老师工作的社会意义。社会要进步、发展,就必须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来,不断培养出大量的人才。这一神圣的任务是由教师承担的,老师对社会的进步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不仅学生要尊敬老师,全社会都要尊敬老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学生对老师有礼貌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教育学生与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自觉地尊敬老师。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时会与老师发生某些矛盾,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用恰当的方式解决,是尊敬老师更高层次的要求。

以上所举仅仅是教材中的几个事例,说明这套教材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都很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出层次,强调针对性,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给教学造成困难。

(三)重视品德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实践。在这当中,培养品德能力不仅是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套教材自始至终都很重视能力的培养。

所谓品德能力,主要是指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实践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低年级除重视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外,还比较多的注意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即对行为方式进行具体指导。如文明礼貌教育,注意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怎样接待客人,到别人家做客应当怎样做等。当然,中高年级也不能忽视这一点。但更多注意的是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因为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是道德认识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本套教材自始至终都非常注意突出这一点,几乎每课都有体现。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从对别人到对自己,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提高逐步发展的。按照这一规律,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评价常常是依据行为的后果,是受家长或老师等成人的评价制约的,而且是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对照,逐渐学会评价自己的。因此,低年级教材虽然也重视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但比较多地是评价别人行为的是非,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如一年级常用“看图说说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小强的课桌椅为什么哭?小明的课桌椅为什么笑?”“你喜欢谁的作业?为什么?”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评价水平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地能依据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行为的是非,甚至主观动机作出判断和评价,达到自律的水平。因此,中高年级对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评价练习题的数量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涉及的范围也广了,有些课还通过“自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扬自己长处的教育,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达到自我调节行为的目的。

有些辨析题的难度可能稍高于学生的现实评价水平,这不是违背“可接受性原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开展道德评价活动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促使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首先应该使学生喜欢读,读起来津津有味,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编写课本时特别注意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课本的形象,我们从课本的开本、封面设计到插图、版式,都力求有一些新意,力求能够吸引学生。在课题方面也想有所改进,在保持品德教育特点的前提下,尽量活泼一点,如过去“珍惜时间”的课题,现在改为“时间老人的礼物”,“尊敬老人”改为“让老人高兴”等,就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又不失品德教育的特点,但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课文是课本的主体部分。在选材方面注意典型性和说服力,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富于亲近感和感染力,也便于学生效仿。行文方面,在科学、准确、严谨、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文字生动活泼、优美有趣、富于感情色彩,避免简单说教。课文的体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体裁,避免千篇一律。一般来说,低年级多采用短句、儿歌、小故事或浅显的寓言,三年级以上多采用故事或典型事例,以叙述、对话、通信或夹叙夹议等形式阐明观点。不论采用哪种体裁,都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启发式。插图的设计和绘制,既反映课本的教育要求,又构思新颖,形象美观,富于童趣。此外,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在课文的适当地方,设计了一些小栏目,有的提个思考问题,有的选用一句格言,既活跃了课本的版面,又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练习部分都是以栏目形式出现的,有“说一说”、“讲一讲”、“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夸一夸”、“试一试”、“查一查”、“做一做”、“读一读”、“记一记”,等等。六年级练习的栏目采用两个字,有“述说”、“讨论”、“评议”、“思考”、“判断”、“自查”、“比较”、“观察”、“实践”、“调查”、“阅读”、“铭记”等。

(五)突出行为的道德意义

由于思想品德课文大多是通过故事或事例表现的,如果局限于此,就变成了纯粹的故事书。选用故事或事例不是课本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它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当然,故事或事例本身一般都具有教育性,但对于课本来说是不够的。没有故事或事例,空讲道理当然不行,只讲故事或事例,而不以事论理,不突出道德观点,也是不行的。我们把故事或事例作为载体,强调事理结合,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故事中提炼出观点,使学生学习后明确行为的道德意义。

另外,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内容有一些与社会课、语文课甚至自然课相类似,如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文明礼貌、爱清洁讲卫生、锻炼身体、注意安全等,这种“重复”是难免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必须讲出自己的特点,即突出行为的道德意义。如爱清洁讲卫生,就不能只讲有利于个人的身体健康,而要强调这是文明行为的表现,是与人交往的需要。又如讲注意安全,也不能只讲对自己有好处,还要强调不注意安全,不仅给自己带来危害,也会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麻烦或损失,因此,不仅要为个人考虑,也要为他人、为社会着想,这样就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标签:;  ;  ;  

求真···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